摘要: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本文從長效機制建設的角度和國家民族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和培養方法,探討非民族地區高校民族生在學業成長方面存在的困境,進一步提出轉化民族學困生的路徑,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探索。
關鍵詞:學困生;民族生;幫扶
一、加強非民族地區高校民族學困生幫扶的意義
(一)降低民族學困生降級率,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質量的迫切需求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的重要人才儲備,他們的成長成才對參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然而,一部分學生學業成績達不到學校教學管理規定的基本要求,嚴重制約著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鑒于此,必須設計一套符合非民族地區高校民族生實際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實現包括少數民族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密切民族生與漢族生的聯系,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現實需要
高校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對學生的關愛之中,通過舉行多樣化活動,實現情感培育和交流,促進多民族文化交融,改善以往缺乏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現象,對于國家維護民族團結和強民族融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非民族地區高校民族學困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族學困生學業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來自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區,存在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太合理的客觀因素。學校教育沒有關注到其自身存在的差異性。各類考試不及格的學生當中,新疆、西藏等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占據較大比例。這不僅降低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在逐漸破壞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的和諧氛圍。
(二)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交融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來自民族聚居區,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認同感,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和習慣并未因在外求學改變。因語言障礙、文化差異、風俗差異等因素造成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在特定情況下容易演變成矛盾,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發展。
三、民族學困生轉化的實施路徑
(一)深化教學改革,突出辦學特色
一是強化思想引領。引進少數民族干部來校掛職擔任專職輔導員,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主題班會和黨團活動等形式,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黨史國情、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通過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經濟幫扶和資助,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腦,讓少數民族學生“想的通”。
二是注重分類施策。以“著力結對幫扶、踐諾黨員宗旨,積極發揮作用、力促和諧穩定”和“融合互補交叉聯系”為原則,根據少數民族學生來源地區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堅持以“預”為主,“預、補”結合的思路,堅持“強化基礎,增強能力,拓開視野,提高素質”的教學指導思想,對少數民族學生采取分類教學、集中輔導等新的教學方式,專門為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學生開設基礎課培訓班,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找準問題、找到方法、找回自信,讓少數民族學生“學得好”。
(二)促進文化交融,推進協同育人
一是創新思路求突破。堅持以“個體為單位、一幫一助、分類指導、分層幫扶、動態管理”的原則,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和行為特點,堅持在教育、管理、服務方面,秉承著情感化、精細化、優質化的工作思路,以全體教職工黨員和學生黨員為活動主體,以全體少數民族學生為活動對象,以“朋輩輔導”為主要幫扶方式,創新文化交融的載體和渠道,讓少數民族學生“融的深”。
二是情感幫扶筑堡壘。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校園文化活動中,特別是在制定學業政策工作中和資助工作中給予少數民族學生適當的政策傾斜,增進互信,促進多民族文化交融,確保國家民族宗教工作政策在基層執行到位、落地有效。
三是混編住宿促交融。堅持民漢混住,促進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交往融合。實施私人訂制幫扶計劃,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加強文化交流平臺建設,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開展民族聯歡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施展才華提供舞臺。
(三)堅持制度創新,落實幫扶責任
一是組建穩固而持續的幫扶隊伍。成立少數民族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全方位的專業幫扶網絡。即由優秀學長、班級干部及宿舍成員擔任“成長導師”,實現朋輩互助,促進青年交流;由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和黨支部書記擔任“紅色導師”,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由專職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和少數民族老師擔任“知心導師”,幫助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難題。
二是建立精準幫扶的管理體系。一是指定考核評價指標。堅持精準化設計,制定可量化、可考察的少數民族學生成長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學院、年級、班級三級預警幫扶機制,制定詳細的幫扶目標書。積極與學校學生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對接,爭取相應的政策支持,實行3年至6年彈性學制,適當降低課程及格標準,幫助非民族地區高校民族生順利畢業。
總結:
綜上所述,非民族地區高校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力度,出臺少數民族學生學業幫扶、生活補助、文化交融等方面的政策,讓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園中“學的好”、“融的深”,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質量,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高校綻放。
參考文獻:
[1]劉燦,新時代民族院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21:6.
[2]谷月.A大學少數民族學困生學業幫扶體系構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5.
[3]艾爾肯·吾斯曼.分析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學業問題及對策[J].南方論刊,2021,(10):101-102
作者簡介:劉東巖(1983-)男,遼寧綏中人,沈陽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輔導員,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