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安
摘要語文教學實踐中,老師通常會安排學生在新授前預習課文。如何預習才有效果呢?實踐發現,其有效路徑,是做好語文自主閱讀的“三部曲”,即整本書閱讀、整單元閱讀、整篇文章閱讀。文章的閱讀又有著有效的路徑。路徑通,則效果出。
關鍵詞 前置性 自主 閱讀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52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epositive Autonomous Reading
CHEN Qing’an
(College of Art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Tengzhou Beixin Street Xinghuacun Primary School, Zaozhuang, Shandong 277501)
Abstract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usually arrange students to preview the text before new teaching. How can preview be effective? Practice has found that the effective way i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trilogy" of Chinese autonomous reading, that is, the whole book reading, the whole unit reading and the whole article reading. The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d the article. If the path is open, the effect will come out.
Keywordsprepositivity; autonomous; reading; practice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專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的實質是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有創意的開展個性化閱讀,提升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一般會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前置性學習,也就是通常說的“預習”。老師的本意,是讓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聽課。這種前置性學習的設計,是為了增強學生在自主閱讀環節的體驗,目的是在提高課堂閱讀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有沒有比較有效方法來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文本閱讀的前置性學習呢?
1前置性自主閱讀“三部曲”
1.1讀教材目錄,完成整本書瀏覽式閱讀
學生要有整本書的閱讀意識。通過目錄對整本書的選材和架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本教材共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側重選擇的是什么樣的文章,預測各單元的學習側重點。整本書的閱讀,瀏覽即可,學習者只需對整本書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略讀每單元的課文標題,揣測各單元側重點,對于進一步學習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重點即可。
1.2讀單元扉頁,完成整單元目的性閱讀
學生要特別關注單元扉頁,樹立單元閱讀的意識。部編版教材的單元扉頁上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對單元內容的概括或導引;二是對單元學習的要求。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綜合性學習單元,主要內容是《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漢字真有趣》《我愛你,漢字》,本單元以了解有趣的漢字為主,旨在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漢字的思想情操,并沒有設計閱讀內容。單元扉頁上由兩部分內容,一是在扉頁的左上角,由兩行文字組成,分別是“橫豎撇捺有乾坤”“一筆一畫成文章”語義雙關,用一副對仗工整的駢句高度概括了漢字的特點。扉頁的中間是關于漢字的圖像,右下方還有三行文字:“感受漢字的趣味,了解漢字文化”“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很顯然,編者在單元扉頁上設計這兩組文字的用意明顯:上一組是本單元內容的概括提煉;下一組是對本單元內容的學習要求。
讀懂了單元扉頁,整個單元的重點也就弄清楚了。在進行文本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偏離重點。為什么可以這么理解呢?還是詳細分析一下單元學習要求吧。還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單元扉頁下方的三個句子,其實是從三個層面對學習者提出的任務要求和方法指導。“感受漢字的趣味,了解漢字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認知情感、學習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從“感受”和“了解”兩個謂語動詞可以看出,本單元編寫的而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漢字文化和漢字文明的熏陶。
“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是對學生學習方法層面的要求。“技能與方法”是九年制業務教育階段的基本教育目標之一,“授之以漁”便是最為經典的方法教學論。普遍認為,學方法比學知識更為重要。有了這點認識,本單元的方法目標就確定了——搜集資料。通過工具書,借助網絡,查閱圖書資料、問詢師長等,都是搜集資料的路徑。學會了這一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才能運用自如,運斤成風。
“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屬于技能目標和寫作要求。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和祖國未來的主人,擔當者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和悠久歷史文明的重大責任,對于祖國文字的熱愛不能僅停留在嘴上,要把對漢字的熱愛形成研究報告。利用漢字,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簡單的”是對初次接觸研究報告的學習者的低緯要求。但是,研究報告的格式、寫法等框架性的元素,要一應俱全。所以,學習者要把單元扉頁當成重點,牢記心中。在該單元每一篇課文學習之前,都應該回顧或回翻一下單元扉頁,便于粗略了解文章內容,進一步明確重難點,
1.3讀課文,完成整篇文章的自主閱讀
高效的閱讀,得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帶著明確的閱讀目的,有針對性地展開閱讀,才有可能達到預期。在前置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側重于閱讀方法的指導,不可局限于對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段落或人物的具體指導。教方法,教的是閱讀的范式。遇到什么文體,要解決哪些問題。讓學生耳濡目染,成為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目的所在。一篇文章的閱讀要做到以下幾道程序。
首先讀題目,猜內容。一般說來,文章題目是對文章內容最精煉的概括。寫人的文章往往以人物的名字定題,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蒲柳人家》等;寫事的文章通常以事件定題,如《智取生辰綱》《孤獨之旅》《范進中舉》等。翻開文章,首先要根據題目來猜測文章大致的內容,對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大概情節有一個主觀的預判。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應該是寫人記事的文章,應該是借二三件事情,來刻畫葉圣陶先生的形象的;《談創造性思維》,應該是一篇以“創造性思維”為議題的議論文;《大自然的語言》應該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應該以介紹事理為主。猜測內容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對題目的主觀臆斷,有助于確定題目和文章內容的關系。這對于今后寫作時擬定作文標題有著直觀的幫助。其次,通過題目猜測內容其實是一種閱讀分析能力的預判。通過預判來提高學習者閱讀分析的能力。再次,依據題目猜測內容是直接提高閱讀速度,間接提高審題和構思速度,快速完成考場作文的一次強化訓練。看標題,猜內容,猜錯了也沒什么。通過老師的講解,還要檢驗自己的猜測和預判,從而提高學習者“猜”的能力。閱讀分析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自然也就會得到提升。
其次看習題,找重點。翻開課本,依據課文標題猜測文章的大致內容,只是對預習前的前奏。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還得借助單元扉頁下方的單元學習要點和該篇課文文末的習題來提煉。從課后習題中能看出什么門道來呢?比較多篇文末的習題,就會發現,各篇文章后面的習題,都有著一定的規律,這或許就是編者的意圖吧。
以《小石潭記》課后習題為例。該課課后習題分為兩部分: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思考探究部分共三道題目:(1)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記。認真讀課文,理清游記的線索,然后背誦全文。(2)本文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情感,閱讀時我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變化。試做出具體分析。(3)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譚邊,會有怎樣的感受?試用幾個詞獲一兩句話,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結合其他文章后面的習題,從上述習題可以看出這樣幾條規律:第一,積累性題目要求識記。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一些特殊的用法。在本文中,“西”是向西的意思,方位名詞作狀語,屬于詞的活用;“斗”和“蛇”的用法也是一樣的,分別是“像斗一樣”和“像蛇一樣”;同樣,“犬牙”也是這種用法,意思是“像犬牙一樣”。上述詞語的用法都是名次作狀語。最后一道題則不同于前面幾道。“凄”和“寒”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在翻譯時,都是當作動詞來使用的。總之,本體考察的是詞語的活用。這些特殊的用法,學生以一定得牢牢記住。第二,思考探究部分的三道題目,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而言,課本里出現的名家作品,基本上都要求背誦。記住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抓住幾個表示變化的關鍵詞,在腦海中定個成坐標,背誦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第三,理清文章的線索,特別是感情線索,這是學習抒情類文章的必修技能。好在,本文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找到作者感情寄托的景物,“坐標”便已形成并定位,作者的感情變化的脈絡也就躍然紙上了。第四,前兩道題目是一脈相承的,本文的線索理清了,結合作者創作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不難分析出“欲濟天下而不達”的無奈。“懷才不遇”是每個讀書人的心結。如此一來,便不難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了。第五,第三題要求談個人體會,但是,讀懂文章后才能明白,這道題還是考察學習者對作者寫作本文是境遇的理解和解讀。與作者共情,才能與作品共鳴。這是編寫者的意圖所在。讀懂文章,也就讀懂作者了。反過來,讀懂作者,才能讀懂其作品,依然成立。看來,這三道題目,都是在考察學習者對作者心路歷程的理解。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本文時,重點把握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變化。第六,第五題是道開放性的題目,屬于文學欣賞的范疇。在學習方法上,是在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的能力。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處境,不難解讀。但是,本體要求運用的做題方法是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將同一作者的幾篇文章或者不同作者同一體裁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邊閱讀邊比較。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閱讀。比較閱讀的目的是通過比較,發現幾篇文章的異同,進一步分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般可以用列表形式凸顯以下內容:課題,作者,朝代(國籍),體裁,概況內容,結構特點,主旨情感,寫法特點。在解答課后習題的過程中,學習者肯定需要到文章中去尋找答案。作者感情的變化,就要到表示心情變化的詞語中去查找。這就涉及重點段落和關鍵詞句的揣摩分析,這也是前置性自主閱讀學習的第三個環節。根據解答課后習題的需要,尋找關鍵的段落和詞句,逐字逐句分析,找到內容和課后習題的關聯,以及和課文標題的結合點。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才能統一起來。自主閱讀的效果則會顯現。
三是總結提煉。前置性自主閱讀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總結文本大意,繪制結構提綱,提煉文章主旨。遇到寫人的文章,還要在文中標出刻畫人物的方法;遇到記事的文章,則在文中摘出情節的六要素,加以提煉出情節發展的線索;遇到議論文,就要找出論點、論據,分析作者論證的過程;遇到說明文,就要理清說明的順序和方法……看來,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特點;相同的是,所有文章的學習都有共性的規律可循。揣摩方法,總結規律,是前置性自主閱讀的重要保障。當然,學習的效果還需課堂來檢驗。
2前置性自主閱讀的“評價”
2.1多元自主評價
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是在不斷地評價反饋中,不斷總結中得來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的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對于前置性自主閱讀,學生不能一味地參考資料,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行多元化評價。
批注式評價。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打批注的方法,利用圈點勾畫標的方法,給課文打批注。然后,寫下自主閱讀心得體會。批注法是最為普遍常用的學習方法,既能檢查學生對生字詞、中心句、優美句子、刻畫人物的方法等知識要點的發現能力,還能檢驗學生對關鍵知識要素的認知理解。
圖標式評價。結構提綱、內容列表、思維導圖等都是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學習。結構提綱是思維導圖的一種形式,學生自讀閱讀后,自主提煉文章內容,形成提綱,是對文章結構的梳理。提綱的繪制,可以簡單,也可以豐富。只要學習者自己能夠看懂即可。內容列表法側重于對多項內容的歸納比較。根據不同的問題可以設計不同的表格。比如,寫人的文章,要對刻畫人物的方法做出列表歸納和分析;寫事的文章要把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人物的感情變化;說明文要把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列表歸納。結構提綱和內容列表的方法各有側重,思維導圖則可以兼而有之。思維導圖的形式比較靈活,學習者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多維度運用。
預講式評價。講出來和演出來是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預講,是在自主閱讀之后的一種自行檢測,可以是復述,可以是辯論,可以是演講。把自己的自主閱讀理解講給家人、講給同學聽,讓同學或家人給予二次評價。講的過程就是整理知識碎片,組建本科知識體系的過程。
檢測式評價。前置性自主閱讀學習結束后,學生通過課后習題和練習的方式進行檢測。檢測自主學習的效果。對于檢測中發現的問題或者不會的問題,學習者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或拿到課堂上來解決。
2.2評價結果的使用
評價學生的“學”。前置性自主閱讀學習評價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之一。在前置性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發現,就可以在老師新授時重點學習,著重落實。調整老師的“教”。教師要對學生的評價結果進行二次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根據學生前置性閱讀學習的效果,教師進行二次備課,調整教學設計。這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助于學習過程的查缺補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
[2]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白文霞.有效指導閱讀方法提升名著閱讀效果[J].神州,2018(3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