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是中國的著名教育家,且具有多年一線語文教學經驗,他提出過很多著名的教育論點,得到學界的認同和響應,葉圣陶先生的“習慣論”就是其著名的教育思想觀點之一,“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中,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很多益處,使其終身受用,文章將立足于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習慣教育論”,談一談具體如何實施小學語文教學,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慣教育”;葉圣陶;教學方法
一、 引言
語文是小學生學習和發展中的一門重要課程,生活中很多的聽說讀寫場合,都需要運用到語文所教學的知識和能力,語文教師要對本專業教學引起高度的重視。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經歷過多年的基礎語文教學后,提出了著名的“習慣教育論”,他曾在《“習慣成自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中相繼論述過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必要性和方法,雖然這些文章寫作于20世紀40年代,但是直到現在依舊發揮著重大的引導性作用。文章在基于葉圣陶先生的“習慣教育論”前提下,將試著展開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索,希望可以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二、 教育家葉圣陶及其“習慣教育”
葉圣陶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中國教育改革歷史上的影響力是比較重大的,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如“習慣教育”“教,是為了不教”“全面發展教育”以及“現代教師論”等都為推動和加快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不僅如此,葉圣陶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作家,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收錄了很多葉老的優秀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具有極強的育人功能,可以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葉圣陶在中國教育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再來看葉老提出的“習慣教育”主張。“習慣”是什么?習慣是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本能地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的慣性,就好像中國人在吃飯時會不自覺地用筷子去夾,因為用筷子的這個動作早已從幼兒時期根植在了行動中,所以,可以在其成年之后稱之為“慣性動作”,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種慣性,習慣并不是一出生就帶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環境塑造和學習者的內心自我暗示,隨著時間的累積而逐步形成的。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而壞的學習習慣,則只能帶來相反的學習效果。
葉老在《“習慣成自然”》中提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人們所收獲的知識,才會逐漸演化為不自覺的能力、素質和習慣。
習慣也并非都是好的,妨礙別人的習慣是不能養成的。比如,具體來說,當同學A正在認真學習時,其同桌B不認真學習,反而大聲喧嘩或者唱歌,從而給同學A造成困擾,這種同學B擾亂課堂秩序的習慣,就不是一種好習慣,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采用一些方法予以遏制和杜絕。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應當重視對學生好習慣的培養,而杜絕學生的學習壞習慣,這樣學生才可以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看得更多。
三、 基于“習慣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具體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預習與復習習慣
預習和復習,是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然而,部分老師會布置下去預習和復習的任務,但僅有少數的學生是合格地完成的。比如,以語文課文預習來說,一般會包括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預習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對重點字詞通過查閱工具書的方式自行理解;初讀課文,大概知曉課文的主要內容;標記出閱讀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學生個人認為寫作優美的地方等等,但這些預習的任務放在了學生手中,不是被打了折扣的完成,就是根本不去完成。試想當教師在教學新課時,對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都一臉茫然,這樣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又如何保證質量?
而相對復習來說,有的學生則更加放縱自我,一旦把書面形式的作業寫完之后,學生就開始三五成群地展開各種游戲,至于課后的復習,很少有學生放在心上,他們的復習時間更多的是被動畫片、體育游戲或者電子游戲所占據了。
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預習和復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尋找家校合作的途徑,向學生的家長闡述課下復習和預習的積極意義和重要的學習地位,請求家長方面做好孩子課后的教育監督和管理工作,因為學生一旦走出校園,語文教師就鞭長莫及。另外,語文教師也應該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獎勵積極主動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任務的學生,而懲處未能及時完成預習、復習任務的學生,在獎懲措施雙向保證下,學生良好的語文預習、復習習慣就會逐漸養成。
(二)培養學生課堂大膽發言習慣
課堂踴躍發言,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這可以證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是緊緊圍繞在教師展開的教學點上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避免學生人云亦云,張揚學生的學習個性;第二,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因為在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場合中,還會遇到更多的公開發言的場合,而臨時怯場顯然不是當代青少年的風貌,大方、得體,恰到好處的發言,往往可以贏得很多發展的機遇;第三,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語文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采取一些措施,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踴躍地去發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公開發言習慣。
比如,在教學指導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古詩《暮江吟》時,為了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如:“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回答這個問題十分容易,只要學生稍微去瀏覽一遍古詩就可以找到“白居易”三個字,之后,可以稍微增加問題的難度:“你是否還可以說出你學過或者是看到過的作者的其他作品?”這個問題一則考查了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考驗了學生的課外古詩作品積累意識。其實,在低年級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學習過白居易的作品,如《草》《憶江南·江南好》,而有的學生平時也會閱讀一些課外詩詞,也同樣會看到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從而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圍繞本課的陌生字詞提問,或者圍繞這篇古詩傳遞的詩人情感、志向等提問。這些都可以給學生營造出無限的發言機會,且符合各個認知水平的學生的學習現狀,從理論上來說,只要他們敢說,就沒有錯誤的答案。而學生一旦勇于開口第一次發言,那么,第二次,第三次……也會接踵而至,課堂大膽發言的習慣就會逐漸形成。
(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90萬字。”所以,很明顯地說課內的語文課文是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的閱讀需求量的,小學生還需要更多的課外閱讀機會,唯有不斷地引導學生閱讀,學生的認知體系才會日益刷新,以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生活。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語文閱讀習慣呢?
首先,可以倡導學生發聲朗讀。朗讀也是閱讀的一種形式,并且,通過朗讀可以更好地去感知某些文體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比如,現代詩、散文、古體詩或者情節連貫的小說等,這些往往都可以烘托出強烈的人物情感氣氛,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
其次,語文教師還可以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知名的、優秀的課外書,比如《愛的教育》《綠野仙蹤》《海底兩萬里》《十萬個為什么》《繁星·春水》等等,每個學期開始要求學生自己給自己制訂一份閱讀清單,明確閱讀計劃,每周完成一個計劃,并在完成的計劃上打上對勾,這樣每個禮拜,每一天,每個學期,學生都會看到自己在課外閱讀方面的學習進步,進而形成一種閱讀方法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四)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習慣
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是每一位小學生都應當具備的學習素養,也是一種個人精神品質的體現。但在實踐中,部分語文教師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作業相互抄襲的問題,這往往令教師非常頭疼。在一些教師監管不嚴厲的班級,有時甚至會存在全班只要有一個人完成了作業,其他學生都會有雷同作業的現象,這不僅是不誠信的表現,更是嚴重違反學校校規、風氣的表現,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惡性的學習習慣。在此筆者建議,各位同仁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
為避免此類問題,首先,可以請同學們相互檢舉、舉報,這樣可以達到相互監督的效果,對發現的班級中作業抄襲的問題,一定嚴肅處理;其次,教師也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不能放任學生抄作業而不管不問,假如教師懷疑某位學生作業抄襲,可以通過一些檢驗方法來加以驗證。比如,當堂聽寫、默寫,或者要求學生立即背誦等,如果學生無法重復出自己寫過的作業,則抄襲的嫌疑會更大。教師只有嚴肅認真地對待不規范完成作業的問題,才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五)培養學生良好傾聽習慣
葉圣陶先生認為:“傾聽也是閱讀的形式之一,不過讀的是有聲的書,能夠隨時留心聽話,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幫助的。”生活中,有很多場合可以通過傾聽的方式接收到信息,比如,廣播電臺、音樂會、演講會或者座談會等,善于傾聽的人,總會留意一些重要的內容,并借此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傾聽也是一種禮儀,當別人正在發言時,懂得傾聽禮儀的人,總是會很有耐心,如果對方表達的意思較長,這些人會隨時攜帶一個筆記本來做記錄,待其發言結束后再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論斷,懂得傾聽禮儀的人往往會深受周圍朋友的喜歡和青睞。小學語文教師也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隨時留意學生的傾聽習慣,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比如,不要著急打斷別人的發言,再三強調“傾聽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美德”,用心做好信息記錄,在心中默默組織好自己的語言,等等,假以時日,學生的良好傾聽習慣就會形成,而這種習慣其積極效能也會最終作用于學生學習的各個科目,提高小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四、 結語
綜上所述,葉圣陶作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習慣教育論”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和響應,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是為了提高語文學科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更在于它的能力遷移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他各個學科,促進學生在綜合學科領域獲得發展。文章在立足于“習慣教育”的思想下,嘗試結合小學語文學科,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進行了粗淺分析,希望對志同道合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趙丹丹.葉圣陶習慣本旨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2]徐芳英.葉圣陶思想下個性化寫作教學[J].華人時刊:校長,2021(3):68-69.
[3]陳潔.行走在教與不教之間:淺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12):47-48.
[4]汪小雙.教是為了不教,讓小學語文教學更有效[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1):62.
作者簡介:顧婷婷,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崇道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