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河 房溶
摘要:亞米契斯創作的《愛的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比如愛是德育的基礎,德育的主要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人道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德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實施等等。由于家庭德育的忽視、學校德育的偏差和社會德育的缺位,當代不少青少年出現了價值觀畸形和外部德育引導舛誤的雙重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明確家庭責任、重視學校德育和整治社會環境,汲取《愛的教育》中的精華,打造健康的德育環境。
關鍵詞:亞米契斯;《愛的教育》;德育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C-0061-06
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是意大利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他創作的長篇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該書記敘了意大利市立小學四年級學生安利柯一學年的成長故事和所見所感[1]。《愛的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能給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帶來諸多啟發和思考。
一、亞米契斯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基礎
亞米契斯認為,愛是德育的基礎[1]13,愛的力量孕育德行,愛形塑孩子的品行。亞米契斯將該書的主題定為“愛”,傳遞了人際交往中包容、博愛、擔當等美好的品質。
1.愛孕育德行。“愛”既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更是一種與身邊的人和事物相處的能力[2]。亞米契斯指出,老師、朋友和父母的愛,給人溫愛,樹立模范,帶來溫暖同情的感化[1]175。正是愛的力量,孕育了德行。
(1)雙向的愛。敘利亞為了分擔父親的辛苦,每天12點后就去幫忙抄錄,因此影響了身體和功課。他的父親不知實情,叱罵和冷淡他。敘利亞在忍受著內心痛苦的同時,仍繼續替父親抄錄。直到一天晚上被發現,父親才知道真相并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1]44-46。實際上,太多人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愛,卻忽略了子女的行為反哺。這則故事表達了一個互愛的主題,敘利亞為了家庭堅持和努力,父親對兒子體諒和愛護。
(2)無私的愛。西西洛誤把重病的患者當成自己的父親,悉心照料多日才發現認錯了人。但是他沒有選擇馬上離開,而是陪著那位“父親”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1]76-79。這則故事中的愛,從一開始對血濃于水的父親的小愛上升到了對陌生男子的無私的大愛,是一種道德情感的飛躍。這樣純潔而無私的愛,也體現了少年善良、美好的品德。
2.愛塑造品行。亞米契斯認為,愛的教育不僅能傳播知識,也能形塑孩子的品格和行為;缺愛的孩子和受到愛沐浴的孩子,所表現出的行為是截然相反的[1]92。
(1)缺乏愛的兒童。勿蘭諦輕蔑和不屑于母親的乞求,盡管重新返回了學校,卻仍然是不受大家歡迎的家伙。他對因勞動而負傷的人不僅漠不關心,還嘲諷譏笑[1]71。更甚的是,他為了報復斯帶地,悄悄跟隨他,甚至準備了刀子。而斯帶地出于對妹妹的愛,英勇無懼地撲向勿蘭諦,贏得了旁人的喝彩[1]93。由此可見,缺乏愛的兒童難以與他人建立健康、友好的關系,也容易暴露低劣的品行。
(2)擁有愛的兒童。安利柯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也在愛的基礎上擁有了感恩、尊重等良好品質,他最后感謝了先生的用心幫助、父親的訓誡和教育、母親的愛與犧牲[1]175。作為家長,首先要教會孩子愛。因為愛與被愛相互作用,讓人不再是單一的個體和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存在,而是在不斷成熟中去構建與他人的聯系。而且,只有基于愛,孩子才會成為有感情、有溫度的人。在愛的基礎上,德育才能事半功倍。
(二)德育的內容
在亞米契斯看來,德育的主要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人道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亞米契斯指出,對祖國的愛是高尚而神圣的,要真正了解愛國的意義,深刻地感受自己祖國的存在[1]62。愛國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青少年德育的重點內容。
(1)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教育。有位十一歲的少年,在窮困潦倒的艱難情況下,毅然拒絕說自己國家壞話的人的資助[1]16。校長的兒子當陸軍志愿兵而犧牲,校長在悲痛之余教育學生:士兵是代替他們去拼命的防御者,也是為了國家在軍旗下戰死的人。在三色旗通過的時候,應該行舉手注目的敬禮[1]28。父親也教安利柯要對軍隊保有敬意,因為在這軍隊后面就是尸山血河[1]167。正是這些教育,使孩子逐漸形成了“國家”的概念,對祖國產生了深沉而持久的熱愛之情,增強了對祖國的尊嚴感和榮譽感。
(2)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隆巴爾地少年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冒死傳達敵人的消息,最終為祖國犧牲,得到士兵的尊敬和贊美[1]33。在寫給安利柯的信中,父親也希望安利柯能真正了解愛國的意義,為國出戰,平安凱旋。他同時還說,如果安利柯做出無恥的行徑,偷生而還,他會憂憤而死[1]62。愛國需要更深刻的責任感,把個人情感融入國家命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實現個人與祖國的連結。
2.人道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亞米契斯強調,美德不僅體現在對祖國的奉獻上,也體現在日常行為中[1]33。其中,尊重他人、平等互助的人道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是生活中德育的重點內容。
(1)人道主義教育。人道主義提倡對人的關懷和對人格的尊重,是社會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父親教育安利柯,不應對伸手乞討的不幸之人冷漠相待,因為對方可能正處于饑餓之中。此外,給予他們錢財時,不能居高臨下地施舍,而應親切地給予他們[1]34。面對賣藝者,父親也充分展現了其人道主義的關懷,他為賣藝的孩子寫文章宣傳,希望能為這一家子幫上忙,而后不僅不邀功,反而躲著對方的感謝[1]81。在父親這種平等、博愛思想的感染下,安利柯學會了關心和體諒他人。
(2)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道德規范,常常容易被忽略。安利柯在街路上不小心撞了一位婦人,父親及時教育他,街路上人們的舉止行為體現一國國民的教育程度,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1]90。父親告訴安利柯,社會公德彰顯公民素質,一個人若是忽視社會公德,有損的不僅是家,還有社會和國家的形象。由此可見,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工程,應當常抓不懈。
(三)德育的環境
亞米契斯認為,德育環境通常由家庭德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和社會德育環境構成。這三方面的環境互相作用和影響,體現出一致性和連貫性的特點。
1.家庭德育環境。亞米契斯指出,親情是人類所有情感中最神圣的東西[1]23。家庭德育作為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的基石,影響人的一生發展。家庭德育環境一般由兩個方面的環境組成。
(1)家庭精神意識環境。該環境主要由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德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等構成[3]。安利柯的成長主要受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影響,首先是父親的言傳身教。父親多次將安利柯的幸福生活和其他人的嚴苛環境進行對比,以凸顯其生活的安逸。他教育安利柯要敬愛母親,樂善好施,學會尊重別人。在小石匠來家拜訪的時候,父親阻止安利柯擦拭其留在椅子上的粉塵,因為在他看來,從工作上帶來的都不是齷齪的東西,當面擦拭等于罵他把這東西弄齷齪了[1]39。父親的循循善誘,為安利柯養成正直善良的品性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是母親的情感教育。在卡隆母親病逝后,母親拒絕了安利柯當著卡隆的面撫抱自己,意在讓安利柯意識到卡隆情緒的變化,感知其失去母親的悲哀和痛苦[1]127。母親的共情能力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安利柯擁有了悲憫的情懷。美國作家珍妮艾里姆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育方法[4]。正是由于母親對于高尚行為的重視和對不端行為的鄙夷,讓安利柯成為一個有細膩敏感的情感、能觀察他人優點、具有共情能力的人。
(2)家庭人際關系環境。該環境主要由親子關系、家庭情感、家庭氣氛等構成[1]119。在《愛的教育》中,主要體現為家庭氛圍的熏陶。潑來可西家庭氛圍的改變,就對他的人格氣質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開始,潑來可西的父親經常醉酒歸來,動輒就打罵他,導致潑來可西總是帶著悲哀的目光,唯父母是從,且膽小怕事,一見到父親便戰懼發震[1]53。后來,父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一心一意地勞動,潑來可西也變得自信起來,言行舉止間皆流露出對父親的驕傲和自豪之情[1]80。而安利柯的家庭一直溫馨和睦,安利柯能夠不以自我為中心,很好地體諒父母。當安利柯獲悉家中經濟困難時,主動提出放棄自己所要的東西,并表示不管多么艱辛,只要能幫助父母恢復從前的愉悅心情,他都愿意竭力完成[1]134。可見,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孩子良好個性品格形成的前提。
2.學校德育環境。亞米契斯指出,對于學生來說,學校像是母親一般,能將幾乎連話都還不會說的孩子培養成堅強、善良而又勤敏好學的孩子[1]180。學校作為專門育人的場所,主導和規范著人的發展方向。亞米契斯強調,要重視學校人際環境和學校情感環境的建設。
(1)學校人際環境。該環境是指以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為主的各種人際關系[5]。教師是組織學校教育活動并對學生產生影響的重要他人。在安利柯的視角中,學校里的老師所呈現的是盡職盡責、親切和善的形象。二年級的女先生能記住自己教過的所有學生;先生因為從早到晚授課而生了大病,卻仍記掛著不在身邊的學生。除了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他們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也將學生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和體諒學生。面對課堂上玩洋娃娃的孩子,先生并沒有責怪,而是讓他下次不要這樣做。對學生慈愛的同時,老師們也嚴格管教學生。在勿蘭諦嘲笑隊伍中跛了足的士兵時,校長批評這種行為并指出這是一件可恥的事[1]27。正是由于老師的以身作則和嚴慈相濟,學生才會真誠地信賴和喜愛他們,也更易于接受他們所傳遞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此外,對從格拉勃利亞轉來學校的小孩,先生教育學生要特別愛這位同胞[1]9。由此可見,創建良好、和諧、平等的生生環境,也是學校人際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校情感環境。該環境是指師生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如尊敬、同情、憐憫、快樂和愛等。蘇霍姆林斯卡婭提出,要讓孩子感受美好的情緒感情,促使他們生成情感文明[6]。學校是為教育而存在的一個經過選擇的有秩序的環境,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安利柯班上每月都會講一次高尚的少年故事,其中包括《少年鼓手》《少年受勛章》《難船》等9篇故事,并讓學生們用筆記下來。安利柯說,如果老師每天都給他們講這樣有趣的故事,他會更喜歡學校[1]15。由此可見,學校情感環境是影響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要注意優化育人環境,潛心做好德育工作。
3.社會德育環境。社會輿論和交往環境構成社會德育環境。亞米契斯主張,無論是在家里、學校還是在街上,所有待過的地方都會對孩子有影響[1]175。因此,不能將社會影響視若草芥。
(1)社會輿論環境。該環境是指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和行為取向的社會意識和氛圍。亞米契斯認為,評價學生的優劣應以高尚品質和無私奉獻精神為依據[7]。洛佩諦為了救一年級的學生而被車軋傷,造成腿骨折。除了頑劣的勿蘭諦,沒有人會嘲笑和挖苦洛佩諦。相反,大家都對他報以尊敬和友好。在頒獎儀式上,所有人都為之歡呼喝彩,拍手聲、喝彩聲響徹整個劇場[1]100。從大家對洛佩諦舍己為人行為的熱烈贊美中,可見當時對行為善良與高尚道德的推崇已蔚然成風。
(2)社會交往環境。該環境是指來自不同家庭的人進行交往的環境。社會交往環境更具隨機性和隱蔽性,更能激發人的道德意識。當安利柯看見許多小孩和工人一起終日勞動卻只能以一小片面包充饑時,他產生了對自己過著幸福生活卻不愿勞動的羞愧之意[1]68。當卡洛斐無意中用雪球砸傷老人眼睛后,老人卻認為這可憐的卡洛斐一定是受了驚嚇,寬容和原諒了卡洛斐的行為,讓卡洛斐愿意以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予以報答[1]40。由此可見,社會交往環境會影響孩子的品行。安利柯的班上有上層貴族、紳士家庭、中產階級、普通勞眾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教師平等對待他們,家長也鼓勵他們來往和在一起玩耍[1]10。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社會,這些做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提升他們的德育水平。
二、亞米契斯德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明確家庭責任,改變家教方式
1.明確家庭責任,營造德育氛圍。勿蘭諦的母親一味地將兒子的希望寄托于學校,沒有重視和改變家庭教育,從而導致勿蘭諦最后被送進感化院[1]63。由此可見,德育工作并非是學校的單向輸出,而是家校共同努力的結果。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共負育德責任。當前,很多家長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當孩子出現問題后,又不主動和學校溝通,從而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期。事實上,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其言行舉止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8]。同時,從犯罪行為上來看,父母的失職往往是導致青少年行為偏差的重要因素[9]。因此,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日常舉止習慣,及時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說“不”,將德育要求貫徹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營造家庭德育氛圍,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2.改變家教方式,做好孩子榜樣。亞米契斯認為,家長是孩子最初的先生,也是孩子最初的朋友,可以教孩子種種事情[1]175。家長要正確看待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并有意識地學習系統、科學的德育理論。當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智輕德”的現象普遍存在,各種“培訓班”特別流行,“超綱”“超前”教學等亂象叢生,本該進行的傳統美德教育卻被拋諸腦后。同時,不少家長無條件寵溺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使孩子任性驕蠻,沒有養成吃苦的品質。也有的家長秉持“不打不成器”的錯誤觀念,動輒打罵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創[10]。實際上,家庭教育并不是要培育完美的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將自己的意愿淹沒于家長的期望中。因此,家長要走出自身的誤區,改變家教方式。在德育原則上,做到嚴慈相濟,掌握好教育的尺度,給予孩子適當的愛和自由;在德育方式上,要正確看待自己和孩子的關系,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引導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避免教育方式的極端化;在德育評價標準上,要以多元化替代單一性,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動態的評價。
(二)重視學校德育,提升德育成效
1.重視學校德育,明確考量標準。亞米契斯認為,學校有著大群前途無限的青年,其將來是極其美滿、廣大的[1]158。學校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追求,從而為社會輸送有思想、有人格、有行動的青年。目前,不少學校重“育智”而輕“育人”,德育過程常常是重“管”輕“理”,只“堵”不“疏”,量化考核幾乎成了唯一的德育手段[11]。為此,學校要堅持育德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扭轉教育評價導向,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12]。要改變德育浮于表面的現狀,一方面要把師德師風的建設以及班級學生的德育表現,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標準,另一方面也要將學生的德育評價內容細化,健全監督和引導機制。
2.構建德育環境,傳播德育思想。亞米契斯指出,要讓學生了解并體驗學校生活有詩的情味[1]157。但是,當前的學校德育多集中于課堂灌輸和口頭教育,導致學生的道德體驗效果不佳,甚至對道德教育感到厭煩。實際上,學校環境的建設可以達到無聲育人的效果。首先,學校可以建設道德文化墻、圖書角、長廊等,將道德模范和優秀師生的事跡張貼其上,并通過舉辦德育主題活動以及校園節日活動等進行推廣和宣傳。其次,要大力傳播德育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效仿丘林學校定期講高尚少年故事的做法,開展月例故事班級文化建設活動。還可以系統規劃和設計每月的德育主題,鼓勵學生自主確定任務以驅動道德行動,在主題班會中圍繞本月德育主題進行總結和改進。此外,還要將德育滲透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全方面、多層次建構德育生態環境。
3.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形式。亞米契斯提到,孩子所知道的東西,都是先生用盡了心力教予的[1]175。先生全身心付出,以愛澆灌學生,使學生不再抗拒他,并能聽從和感受他的說理[1]7。由此可見,教師的德育力量不容小覷,要重視教師在德育中的主導作用。然而,現實中的一些老師在教學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讓德育過程味同嚼蠟。他們平時不重視德育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也很少關注學生的德育需要和感受,德育的內容和形式單一。為此,教師首先要端正德育觀念,秉持教書與育人并重的思想,將學生的實際德育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教師要豐富德育內容,圍繞學生關心的話題進行精選。再次,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情景再現、角色扮演、熱點討論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德育活動。最后,要多傾聽學生聲音,尊重和呵護學生的感受,及時取得德育的反饋意見。
(三)整治社會環境,引導正確觀念
1.整治社會環境,保護身心健康。亞米契斯高度重視社會環境,主張改善和凈化社會環境。他說,街路就是萬人的家,街路上也有我們應守的義務[1]89。在信息化時代,青少年通過網絡接觸到的信息真偽并存、泥沙俱下,需要進行甄別。但因為心性不成熟和閱歷有限,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文化的浸染,其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出現混亂與異化。為此,首先要對網絡平臺良莠不齊的信息進行篩選,從根源上將污濁的文化過濾掉。其次,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傳播媒介,要傳播正能量和正向信息。目前,國家網信辦正在嚴厲打擊各類互聯網違法違規行為,依法約談相關平臺的責任人,堅決清理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之類的不良信息。要繼續加大力度,進行綜合治理,不斷優化網絡環境,打造健康的信息傳遞空間,防止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扭曲,身體受到傷害。
2.注重社會教育,引導正確觀念。亞米契斯認為,孩子不僅要重視大的德行,還需要不可不為的無數的小德行[1]33。社會教育要重視培養青少年的品行,使其能夠成為青少年的內在修養和自覺行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上逐步滋生了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等思想,盲目消費、享樂和攀比等不良風氣也逐漸抬頭。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行為日趨功利化,唯目的性和唯結果論貫穿于勞動和學習中[8]。拜金主義和自我欲望的雙重夾擊,給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帶來不小沖擊。面對這些情況,一要建立健康正確的評判體系,調節和規范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要大力倡揚和努力推廣“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并將其納入評價考量中,以轉變少數學生好逸惡勞的思想觀念,使其從自私的唯我主義者轉向尋求合力的利他主義者。二要加強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人道主義所提倡的對人的愛護、尊重與關心以及社會公德對個體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日漸開化和純正,這也是亞米契斯《愛的教育》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夏丐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2]金利.《愛的教育》的教育價值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7.
[3]王志強.略論家庭德育環境的作用中介及其實現機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 (4).
[4]李世強.家風·最美的教育是傳承[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248-249.
[5]田慧生.教學環境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9-20.
[6]朱小蔓.今天,我們如何認識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朱小蔓與烏克蘭教科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卡婭對話[N].中國教育報,2005-03-10.
[7]林曉敏,陳麗君.《愛的教育》理念對中職隱性德育構建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5(12).
[8]王鵬.當代德育管理的問題研究[A].吉林市東方智慧教育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全國智慧型教師培養體系建構模式學術會議二等獎論文集[C].2016.
[9]尹丹.我國當代中學德育現狀、問題與對策[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7.
[10]范丹.積極德育視域下當代家庭德育的問題與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6.
[11]李朝寶.中學德育低效的成因及解決辦法[J].教學與管理,2018(10).
責任編輯:華軒
*本文系2018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教育經典閱讀的引領與監管研究”(項目編號:525)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8-17
作者簡介:廖圣河,韶關學院(廣東韶關,512005)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房溶,韶關學院(廣東韶關,512005)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