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理念為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構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也成為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鑒于此,本文筆者深入探討了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提出了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滲透
【作者簡介】林麗娟(1978-),女,漢族,湖南桃源人,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教研。
“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以德為先”教育理念為主導的課程價值論,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類課程,具有課時多、覆蓋面廣、跨度大的特點,同時該課程也是學生認識西方國家、接觸西方思想的重要渠道,對學生的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也是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但是由于大學生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教師文化素養參差不齊,課程與教材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缺乏文化自信。鑒于此,為了充分發揮大學英語的育人功能,本文筆者將探討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使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構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使知識教育、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相融合,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一、課程思政相關概述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求教育的全部參與者在全部工作中與全部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習近平該論點確定了課程思政理念的基本思想。
課程思政不是具體的課程,而是一種課程價值論、教學理念。課程思政強調在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資源,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變革,將思政教育與課程專業教育有效融合,使課程教學既能實現知識傳授,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思想教育,使教書與育人深度融合。
二、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1.落實黨和國家教育目標的需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我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要立足于國際舞臺,必須培養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與國際接軌的語言,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體系,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思政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其他課程要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根據該指導思想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要發揮好英語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的雙重功能,在幫助學生認識西方文化、習得英語的同時,更應幫助學生建立辨別西方優劣文化與思想的能力,促使學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與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促進英語教學科學發展的需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是我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只重視了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價值引導,導致極易使西方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年版)》中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了解世界文化、拓展知識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與人文性。”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思政教育滲透至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把思政教育滲透至大學英語教學中,既能增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實用性,提升學生的英語技能,又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因此,課程思政理念滲透至大學英語教學中,能夠促進英語教學科學發展。
三、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可行性
1.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標上高度契合。大學英語表面是一門語言類課程,且受西方思想影響最深,但是課程中擁有比理工類課程更加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許多內容的主旨具有極強的德育作用。例如,在Unit 2 “The Office”單元中的商務禮儀相關內容便可進行“誠信、友善”等主旨的思政教育。另外,《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也強調著力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與完整人格,其教學目標依然是德育為先,與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
2.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在國際視野上相互統一。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多元文化交織,思潮激蕩,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優劣文化鑒別能力有限,極易受到不良文化與思想的影響。為了從源頭消除不良文化與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需要正確的培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能力,使學生在面對西方思想的入侵時,能夠辨別優劣。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在國際視野的角度具有一致性,大學英語強調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完善,而思政教育也致力于在德育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際視野,客觀看待異國文化。
四、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1.優化教材。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以教材為主導,教材中思政教育資源的豐富性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效果。因此,大學英語教材編寫時既要關注學生英語技能的培養,還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教育性、思想性。具體而言,大學英語教材在滿足學生英語技能培養的前提下,應最大限度地選擇能提高學生道德素養、人文素養的內容,使英語教材內容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征。另外,如果高校采用的是國外原版英文教材,這類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通常與國內的價值觀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沖突,對于存在思想與文化沖突的內容應開展批判性教育,培養學生分辨優劣文化與思想的能力。
2.優化教學過程。(1)制訂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計劃。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目標主要涉及知識、能力與情感三個目標,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三個目標間的關系,讓其相互帶動、相互促進。以“The Pickle Jar”為例,該課文教學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新詞、新句型、語言表達等知識;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情感目標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發現課文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主要體現在無私的父愛,以及父親樂觀的生活態度、堅忍不拔的品質。三個教學目標有機一體,協同發展,既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又能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巧妙地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生硬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只會讓學生反感,不僅無法完成知識教學,也無法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應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感悟,進而達成思政教育。
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時應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反復斟酌、思考,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采取合適的方式巧妙地進行融入。例如,在“How they make you buy”教學時,該課文主要講解被動消費,讓消費者購買許多不必要的東西,造成了浪費,不符合我國“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該課文便具有良好的思政教育價值,可選取學生借網貸沖動消費的案例,使學生認識到沖動消費的害處,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消費行為。
(3)豐富教學方法。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以講授法為主,通過教師的口頭講授向學生灌輸知識,言傳的方式雖然能夠達到一定的思政教育效果,但豐富教學方法更能讓學生產生不同的體驗,增進教學效果。例如,在對“The Pickle Jar”進行教學時,教師可搜集我國一些感人的體現父愛、母愛的小故事,如孟母三遷等歷史典故,并采取小組合作式學習,要求小組共同探討文中的父愛與孟母的母愛之間的異同,在小組討論時鼓勵學生采用英語進行交流,既能鍛煉學生的英語能力,又能夠感受到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3.改革教學評價。目前,大學英語的教學評價以學生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成績僅能對知識與能力目標進行評價,而無法評價情感目標,導致當前的教學評價并不科學,不符合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評價要求。因此,必須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進行改革。
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中還應增加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評價,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使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得到科學客觀的評價。同時,將思想道德品質納入評價體系,也能督促教師在教學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
4.提升教師思政素養。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教師的使命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因此,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教師的思政素養是關鍵。大學英語教師應積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識教學中的應用意義與價值,正確認識語言教學與意識形態的關聯性,深入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等教育根本性問題。
五、結語
課程思政理念是高校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教育理念,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大學英語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且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標上高度契合、在國際視野上相互統一,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可行性。但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仍然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導,不利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必須優化教材、優化教學過程、改革教學評價、提升教師思政素養,這樣才能夠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才能培養出一批具有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謝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138-140.
[2]馬路倚,宋紅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現路徑探究[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21(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