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發展的重要根基。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思維工具,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邏輯水平的發展,將其應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就思維導圖的內涵以及在英語教學中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了應用策略,以期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創新與改革。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英語;教學研究;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黃嬌麗,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教育城小學。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也得到了優化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工具,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系統地接觸英語知識,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學習困難,在面對頻繁引入的新單詞、復雜的語法點時很容易顧此失彼,產生畏難心理、失去學習興趣。教師要合理利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幫助學生將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困難的知識簡單化,最終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思維導圖的內涵和特點
思維導圖又被叫作心智導圖,它由英國的東尼·博贊教授所創造,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種具有高效表達發散思維能力的工具。作為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有著圖文并重的特點,它能夠將抽象的思維形象化,幫助學習者充分利用左右腦機制,實現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相輔相成。思維導圖能夠將事物或者知識的各級主題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幫助學習者高效完成理解與記憶,形成知識體系。就目前階段而言,思維導圖在英語教學中有著較為成熟的應用,是學生記憶單詞、理解語法,以及輔助閱讀的重要工具。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價值
1. 有助于知識的歸納和聯想。小學英語知識內容有著較為廣泛的覆蓋范圍,單獨的知識點之間缺乏系統性,相對比較分散。教學內容連貫性和系統性的不足,導致了英語教師雖然自身具備扎實的學識和端正的教學態度,但是整體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獲取的英語知識大多是零散的單詞和語法點,很難形成體系,不利于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全面發展。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對知識進行歸納,讓學生通過聯想和發散思維更加高效地完成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舉例而言,在帶領學生學習完“season”這一單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為學生補充出summer、autumn、winter、spring等內容,形成知識體系。這樣學生不論是在書面表達還是口語應用中,都能夠更快捷地調動起學過的知識。
2. 有助于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合理利用已知知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效率。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溫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應。以記筆記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很多教師只注重當堂的內容,學生的筆記大多零散地標注在課本上,這就很難幫助學生在課下進一步自主學習。如果教師能夠在本堂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回顧和延伸,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展示出來,那么學生在記錄筆記的過程中也能夠親歷知識思路的梳理,在記錄新知識的同時認清新舊知識之間的結合點。舉例而言,教師在帶領學生討論“娛樂”這一主題時,可以提煉出關鍵詞“on the weekend”,然后列出之前學過的outdoor games、indoor activities等分支內容,在思維導圖形象的呈現效果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皮層功能,實現高效記憶。
3. 有助于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教師的教學引導問題以及母語思維的束縛,讓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惑和難點。部分學生為了應試而學習,未能產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導致后續學習動力不足,核心素養難以得到提升。降低英語知識的學習難度,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師的必修課。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能夠有效減少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阻力,逐漸培養起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熱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舉例而言,在英語課外閱讀中,學生往往會出現讀過就忘或者無法堅持完成閱讀的情況,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能夠一邊梳理閱讀內容一邊構建文章脈絡框架,形成輔助閱讀的作用,提高閱讀效率以及學習信心。
三、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思維導圖在單詞教學中的應用。單詞是構建英語知識體系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遇到的第一難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學生在背單詞的過程中大多習慣反復朗讀或者抄寫,這種機械式的記憶既效率低下又容易遺忘。借助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單詞記憶效率,讓學生更好地區別詞性或者詞義相近的單詞,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對單詞的應用能力。
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詞義來構建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由一個核心詞出發進行聯想和記憶,從而在腦海中構建起“單詞樹”。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將單詞更加牢固地鑲嵌在腦海中,還能夠更加靈活地去應用,發揮英語知識的語用價值。舉例而言,教師可以將“地點(place)”作為思維導圖的第一層級,以地點為主題可以延伸出家(home)、房間(rooms)、機場(airport)、學校(school)等單詞,在此基礎上家(home)可以作為二級主題,延伸出桌子(desk)、床(bed)、沙發(sofa)等單詞。同樣的道理,房間(rooms)等單詞也可以繼續延伸下去,將教材中涉及的單詞串聯起來。在這種以語義為主題不斷延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這些單詞聯系起來,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便于以后的應用。
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將詞根、詞綴記單詞的過程與思維導圖聯系起來,讓學生提升單詞記憶效率。對于學生而言,在接觸單詞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有些單詞“長得很相似”或者有“相似的部分”,單詞的這些特點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會導致學生出現記憶混淆的情況,也能夠幫助學生實現高效記憶單詞。教師可以將單詞中的詞根、詞綴作為核心,然后延伸出與之相關的單詞,幫助學生在高效記憶的同時更好地對這些單詞進行區分。例如教師可以以“act”為核心,從而拓展出actual、react、exact等單詞,讓學生一次能夠完成一組單詞的記憶。
2. 思維導圖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屬于英語的語言規則——語法,這與平時學習的漢語語法有一定的區別。這些母語與英語之間的表達差異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阻力,導致對于語法知識的學習存在抵觸和畏難情緒,教師要加強對這一教學重難點的關注,理清教材中的知識脈絡,為思維導圖的構建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單詞方面,有名詞的單復數變換、動詞的時態、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的區分等;在句子方面有時態、語態以及語序等內容,都需要教師著重梳理。面對這些理論性強、邏輯關系復雜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強化對語法邏輯的理解層次。
在小學階段的語法知識中,主要涉及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這四種時態。教師可以將“時態”作為思維導圖的一級標題,然后分別將這四種時態作為次級標題,然后再根據不同的分支進行詳細講解。舉例而言,在講解“一般時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繼續劃分三級標題,分別為標志詞、基本用法、構成、句型等。一般現在時的標志詞一般為:always(總是)、 usually(通常) 、often(經常) 、sometimes(有時)、 never(從不)、 every(每一)。基本用法為:表示事物或人物的特征、狀態 ;表示經常性、習慣性的動作 ;表示客觀現實。構成為:主語+be動詞(am/ is/are)+其他主語+行為動詞+其他。句型主要有:肯定句、否定句以及疑問句。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學生的腦海中能夠逐漸形成一張“語法網絡”,而非零散的知識點,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學不會、學不全的問題。
3. 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對閱讀文本框架的梳理,實現從整體到詳細知識點的掌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記錄自己的閱讀過程,梳理閱讀思路,將文本中的單詞、句式以及語法等關鍵知識點構建在思維導圖中。
舉例而言,在帶領學生學習“Lived in a small house”這一單元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一些常見的課外活動視頻對學生進行學習導入,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嘗試自主閱讀學習,并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將文本的框架整理出來。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按照自然段落梳理出了文章的大體結構,并且標注出了每個段落的主旨大意以及存疑的單詞和句子。通過一邊閱讀,一邊繪制思維導圖整理知識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和主要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師只需要后續進行補充總結,便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此外,英語閱讀學習不僅停留在課內,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地挑選一些簡單有趣的課外讀物,在閱讀中收獲成就感和快樂,而非單純地去完成任務。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適齡的英語作品,并用思維導圖為學生呈現出作品的大致內容,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起到導讀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內容勾勒成簡單的思維導圖,并分享給其他同學。在課內外閱讀過程中,通過對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4. 思維導圖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在小學英語知識體系中書面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對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考驗。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完成某一篇習作,更要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在面對作文的時候有得寫、寫得好。但是書面表達教學仍然是許多教師“頭疼”的問題,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一直非常困難。在傳統寫作課上,教師往往會直接將寫作題目和材料丟給學生,讓學生利用上課時間完成寫作,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會出現思路閉塞,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湊字的情況。將思維導圖這一工具應用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例如在“My father”這篇習作的教學課上,教師可以充當主持人為學生提供議題,讓學生打開思路自由發言。第一個議題,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用形容詞來描述自己父親的外貌和生活習慣,每一個學生說的每一個詞或者每一個短語都要總結在PPT課件上;第二個議題,教師鼓勵學生講述自己與父親之前發生過的最難忘的事情,并將學生的發言整理出來;第三個議題,要求學生盡可能回憶之前學過的與父親或者親情相關的成語、名人名言等。最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并提供一些優秀的表達句式供學生參考。通過這種發散思維,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喚醒記憶中的父親,并整理出寫作素材和思路,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能夠減少阻力,提升寫作質量。
四、結語
思維導圖的建立是一個由核心主題不斷進行發散思維的過程,也就是說要將一個大的知識點不斷細化,構建成知識架構,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對教材內容抽絲剝繭的能力。同時,在教育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思維導圖的展示與制作都離不開教學軟件的支撐,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軟件使用能力,能夠熟練地將腦海中的導圖繪制出來,并展示給學生達到教學的效果。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英語學科作為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應試成績的提升,還要致力于學生學習興趣和語用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珍.淺議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4):113-114.
[2]高雅琴.淺析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小學英語教學[J].中外交流,2018(5):196-197.
[3]堯立婷.初探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外交流,201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