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出,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相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視角出發,在遵循英語教學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思考和探索西方文化相關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中課程思政的自然融入,以促進學生雙向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設計;英語教學原則;雙向跨文化意識
【作者簡介】莫敏英(1989.04-),女,漢族,湖南邵陽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2020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類)“跨文化視角下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思政融入的思考與探索——以《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為例”。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出,如何將課程思政全面融入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成為當下教學改革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隨著我國世界地位的不斷提升,傳播中國文化的需求在增加,培養具有雙向跨文化意識已是必然,跨文化意識培養中應增強文化平等意識,提高我國文化的對外表述能力,這需要教師在文化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中有意識、有目的的增加思政內容。如何將我國“課程思政”這一新興本土教育教學理念有機巧妙融入與西方文化相關的專業課的教學設計中是筆者在本文將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筆者將以遵循英語教學六個原則的基礎上,具體來探討課程教學設計中如何有機融入課程思政。這六個原則包括:興趣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靈活性原則、交際性原則以及重視文化原則。筆者希望通過對教學設計中遵循英語教學六個原則前提下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探討,為今后教學的課程思政融入實踐提供建議,促進具有雙向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課程思政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興起于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引進我國。吳為善和嚴慧仙認為,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的口語交際。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涉及交際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交流方式、生活形態等各方面。“課程思政”是我國新興的教育教學理念,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相關研究和探討,田鴻芬、付洪更是對“課程思政”進行了如下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節,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施教主體所認可、倡導的道德規范、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并最終傳遞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體,使后者成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了“十大”育人體系的構建,其中第一條“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強調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第四條“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提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根據《實施綱要》,課程思政要融入教學設計的各環節中十分重要。此外,文化的內容尤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質量提升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文化課程更應該有機融合課程思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要巧妙地將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融入。
與西方文化相關的專業課程有其特殊性,比如《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筆者所在院校開設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是一門主要講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科,所使用的教材并沒有中國文化知識內容,那么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增加思政內容?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授課的主導者,應遵循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結合教材的文化主題,巧妙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接下來,筆者將以教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為例,在遵循英語教學的六個原則基礎上,具體探索課程思政在教學設計中的融入。
三、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的探索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課程思政融入要求教師既要完成文化知識的傳授,又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課程思政方面的價值引領。筆者試圖遵循英語教學的六個基本原則:興趣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靈活性原則、交際性原則以及重視文化原則,嘗試在筆者教授的《英語國家與社會》西方文化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主動探索中西文化對比來巧妙融入課程思政。
1.興趣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先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在把握教學重難點知識的同時,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部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所教內容的主題,適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與主題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再自然地進行恰當的思政教育。比如筆者教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學科主要包括英國等英語國家的地理概況、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在講授社會生活時,可適當引入飲食文化,并要求學生對中西飲食文化進行對比。飲食與當代學生息息相關,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環節可以幫助和引導學生尊重不同的飲食文化,并在未來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既能尊重不同文化,又能在交際中傳播我國飲食文化。
2.以學生為中心原則。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教師要注重并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教學原則。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更多地引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觀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師具體備課以及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填鴨式的輸出,而是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還可以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尋找相關知識。在小組競賽活動的參與中,學生往往會有一種責任感以及集體榮譽感,這也是“課程思政”的實踐教育活動的具體體現,十分適用于課堂教學活動。
3.循序漸進原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課程思政的實施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文化課程的教授,首先需要學生掌握相關文化知識并對知識進行內化,再加深文化理解的深度,引導學生對中西文化就某一主題進行更深刻的探索和討論。比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或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有一個口頭輸出的過程,以加深對某一文化主題中西方差異的認識,再讓學生形成書面表達。如此經過學習、聽說討論再到形成文字的過程,正是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恰可以巧妙自然地將思政循序漸進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比如筆者教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中以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及餐桌禮儀為例,學生首先可以了解具體存在的可見的差異,再探究差異背后的文化因素。
4.靈活性原則。靈活性原則主要包括教學方法和語言使用的靈活性。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可根據不同的文化主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也可不局限于課堂教學,還可以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實施課程思政。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課程思政還體現在教師課堂用語反映出來的思想品德和修養上,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給學生積極的正能量的語言暗示。當然,英語教學的語言靈活性,也體現在學生的英語使用實踐能力上。結合教材內容,比如筆者教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涉及西方國家社會生活方面的主題,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對比與中西方節日相關的詞匯等翻譯,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的英文翻譯來進行思政教育的點滴滲透。
5.交際性原則。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西方文化課程是用英語這一語言來呈現的。文化課程的教學,最終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相關文化知識進行交際。學生在交際的過程中會反映其價值觀、思想認識。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在遵循交際性原則的同時,更要有意識、有目的性地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文化內容中。比如,筆者教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涉及語言這一內容,在教學設計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關于區分chinglish與China English的區別,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和分享他們的成果,再給學生進行總結。這一環節既遵循了英語教學的交際原則,同時學生在學習任務中再次學習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相關術語知識,而思政內容也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中。
6.重視文化原則。與西方文化相關的專業課程本身是一門文化課程,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主要是與西方文化相關的知識。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可深挖教學教材,融通中外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信息量,并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文化的差異。比如,筆者教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這一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張富生、張紅梅、祝乃榮編著的《英語國家概況》,教材中有關西方節日的信息量是相當少的,但節日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且熱衷的文化,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即尋找中西方文化節日的差異并在課堂進行分享展示。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能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避免學生在進行相關文化交際時,出現無法開口或者難以深入交談的窘境,同時,思政的內容也可以在文化主題中自然滲透。
四、結語
本文試圖在跨文化視角下,探索“課程思政”在西方文化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中的自然有機融入,進而具體闡述了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六個基本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探索研究與某個文化主題相關的中西文化對比,為教授西方文化相關課程的教師提供一些教學過程設計的方法參考,為文化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思路。當然,筆者在實際教授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課程思政”在西方文化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難以在短期內看到學習效果,筆者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持續地研究文化課程“課程思政”融入的效果,并希望能使學生從中受益,能客觀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中西文化差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合格的具有雙向跨文化意識的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9-86.
[2]劉姍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21(25):150-151.
[3]史麗珍.跨文化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學研究[J].現代英語,2020 (24):99-101.
[4]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99-100.
[5]姚麗,姚燁.英漢文化差異下的英語教學探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6]趙海燕.論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J].中國教育學刊,2013(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