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惠 佟玲 侯冬晴
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面對如今迅速發展的經濟,大學生若不能積極應對,則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從而導致延遲就業。本文在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進過系統調研及數據分析,深入探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困難,總結出高校大學生延遲就業壓力的成因,并進而提出疏解高校大學生延遲就業壓力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延遲就業;壓力
近年來,雖然我國就業環境呈現整體謹慎樂觀的形勢,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崗匹配錯位等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加之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刷新增長,無疑將進一步增加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壓力。如今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各大高校也隨發展不斷提升辦學規模,因此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長,在每年的畢業季,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總是比往年更為嚴重。現如今在國家的疫情管控下,疫情對我國各方面的影響已控制到最小,在這種疫情淪為常態的狀態下,大學生延遲就業、就業困難對其造成的壓力與處理方法值得深究。
一、高校大學生延遲就業壓力成因分析
第一,就業市場的根本原因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
每年待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是就業市場十分龐大的壓力源。同時過去遺留的失業人員也不間斷地填充進待就業人群中。如此一來,崗位供求嚴重失衡成為當前大學生畢業生就業嚴重的突出問題。待就業人群的內部競爭也從不可忽視,畢業生所屬高校將其劃分成三六九等,重點院校的畢業生是各大公司招聘人員的“香餑餑”,而一些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往往會面臨市場遇冷的尷尬局面。
第二,高校畢業生的陳舊就業觀念給予自身壓力
在目前的中國教育發展中,高校求學已成為當代年輕人最常見、公認的發展趨勢。而我們傳統思想中,大學生依舊是“光宗耀祖的家庭驕傲”。在大學生觀念中,仍然將自己的未來定位于都市白領,工作環境與內容都應該是光鮮亮麗的。在這樣的影響下,大學生為了繼續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極易選擇逃避,轉而選擇考研和出國留學,多年來,各高校畢業生繼續深造人數持續上升。但是,有一部分當年考研落榜或沒有及時辦理出國手續的畢業生,準備不找工作繼續考研或出國,這一群體的人數也在逐年上升。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原熱門行業遇冷,一改往常大量的崗位需求,而往常冷門的微商、直播賣貨、醫療衛生職業順勢興起,畢業生臨時被迫接受了與以往大相徑庭的就業趨勢,大部分畢業生原計劃應聘的企業面臨停工停產、減少或取消招聘計劃。更有企業為保證正常運行,減少對培訓新員工的投資,走捷徑轉為選擇已有工作經驗的其他工作人員。被譽為“鐵飯碗”的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等未受疫情影響的穩定工作,在本就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引來更多畢業生競爭。另外,因疫情管控限制,招聘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畢業生及招聘公司不熟悉的流程與方式,如面試由線下改為線上,由于無法面對面交流的局限性,使得求職者和面試官之間的溝通效率大幅度降低,使得大部分畢業生與心儀、適合的工作失之交臂,甚至陷入騙局。
第四,招聘單位錯誤觀念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
在部分招聘單位的觀念中,對人才的選擇局限于高學歷和高效率,陳舊的用人觀念往往導致對人才的選擇存在不準確性。這類用人單位往往盲從選擇,而未把實際需求放在首位。過于執著的選擇高學歷,將會導致類似專科生即可勝任的崗位卻將門檻提升至本科生甚至碩士生的情況,而過于執著追求高效率的錯誤,常導致該招聘單位忽視應屆畢業生的能力,誤以為應屆畢業生僅有書本知識,而缺乏動手與實踐能力,從而在競爭中不受重視,最終在招聘中流失大批應屆畢業生人才。
第五,就業市場不規范造成非本地畢業生就業壓力
時代的發展促使年輕人走出家鄉,高等學校的生源普遍由四面八方聚集。而在現時代用人單位與求職者正在實現實際意義上的雙向選擇。畢業季,各大招聘單位將會與高校聯合舉辦招聘會和雙選會,但就業的雙向選擇在雙選會、招聘會上表現的并不全面,也絕不是僅僅表現在這一方面。就目前的就業形勢來看,地方保護主義還是一個存在的重大問題,不少不屬于當地的應聘大學生因沒有本地戶口,導致就業過程困難重重。
二、疏解高校大學生延遲就業壓力的對策
第一,求職畢業生自身方面
各高校的相關就業指導處應發揮自身作用,為應屆畢業生做好探路工作,為學生篩查優質、可靠的招聘資料。同時也應鼓勵高校舉辦求職相關活動,模擬線上面試、入職工作過程,讓求職畢業生以應聘者的身份提早體驗面試、實習等生活,以便學生總結經驗,在未來的真正應聘中從容對待,以此提高畢業生信心。另外,求職畢業生自身最應改變的是自身的心態。本就“僧多粥少”的就業市場在疫情的影響下形式更為艱難。順應趨勢、思想靈活才能在不被大勢淘汰。而學生自命不凡的自我評斷需要改正,求職畢業生在自身沒有實際經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應樹立“先完善自我,后選擇心儀崗位”的心態。
第二,就業市場改革方面
我國現存的大部分高校在招生規模與專業結構模式都在政府的管理下發展,因此,調整就業畢業生與崗位的供求關系上,追根溯源政府都存在著必要的義務。首先,政府的相關教育部門在招生規模、專業構造與就業配置等方面需要更深層、細致的研究與考量,以實際情況為基礎,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切記因高校所謂的“特色專業”而盲目跟風。其次,因地制宜,各地政府責無旁貸應結合當地的經濟情況及社會狀態,有針對性地制定一套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就業指導與就業規劃,正確引導就業畢業生在復雜的就業市場中事半功倍。
第三,高校改革方面
高校創辦意義即為大學生提供步入社會前學習知識、培養自身技能的平臺。因此高校的發展勢必順應時代發展,及時更新時代能接受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否則學生在畢業后將無法滿足時代需求,勢必面臨淘汰。當下最重要的改革,即將培養學生的就業與實踐能力提為首位。及時在學生日常學習中融入元素,掌握足以適應社會的技能。總之,符合市場需求、順應市場標準的學生才是用人單位最心儀、歡迎的求職新人。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各地政府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會帶給高校畢業生極大的幫助。各高校在每年畢業季,應及時做好就業政策宣傳工作,同時鼓勵畢業生摒棄陳舊想法,樹立正確、順應時代的就業觀,鼓勵學生到基層與困難的崗位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每個學生都是具有不同特性的個體,學校對于畢業生就業工作不應一視同仁、批量處理,而應理清每一位畢業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特點,提供針對性的就業服務。而對于自身家庭情況困難、就業困難等特殊情況畢業人生,建立貧困生信息庫,相關專業負責教師對其提供切實幫助,確保到每一位畢業生的順利就業。
三、結語
在如今就業市場本就紛亂繁雜的情況下,新冠疫情的到來無疑不是雪上加霜的存在,日益嚴峻的就業情況在各種方面導致了每年應屆畢業生在應聘崗位過程中負擔了不少壓力,但積極來說,機遇大于困難。無論是在畢業生自身的心理建設、自我完善方面,政府的配合整改方面還是高校積極完善就業教育工作方面,都要堅信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確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秉持務實的態度,將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做到實際。
參考文獻:
[1]李桂穎.新冠肺炎疫情期畢業生就業壓力調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11)
[2]胡雪健,盧勃如.高校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及策略探究[J].《青年觀察》,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