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合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課程思政”的實踐最早源于2014年上海地區在學科德育教學中進行的新型教學方法的探索,初期旨在通過創新授課形式,在思想政治課程之外開發出一套能夠有效融合思想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授課體系。其目的是解決高校內的學生在思想教育方面與其他專業或通識課程之間相對“孤立”的現實問題。
2017年11月,黨中央下發了全黨上下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的決定。在這份文件中,特意強調了高校要創新多種授課形式,使得“十九大精神”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明確體現,其思想內容不僅要“進教材”“進課堂”,更應該要“進頭腦”,從而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新時代大學生。
以經濟管理專業學科教育為出發點,“課程思政”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西方經濟學專業課程實現有機融合之后,將使得經管專業學生更容易掌握專業課程的核心內容,并且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中國現實、中國特色相結合,思考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首次接觸西方經濟學時,教師在授課之初,主要是針對西方經濟學概念、發展歷程、代表性理論以及對西方經濟學持有的正確態度等內容進行闡述。文章以這一段教學內容為例,探究如何有機地將“課程思政”融合到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去。
1.西方:理論發展時間長,掌握主動權
從歷史維度來看,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發展,是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產生的基礎。這一學科也是諸多經濟學家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資產階級的基本要求和觀念的理論性總結。其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四大階段:一是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的重商主義經濟學;二是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后期的古典經濟學;三是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的新古典經濟學;四是20世紀30年代至今的當代西方經濟學。
可以看出,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即使從亞當斯密算起也有近300年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涌現了極多的經濟學家,為這一學科添磚加瓦,不斷豐富其內容、拓展其外延。從世界范圍來看,其在學術界也居于統治地位,典型的例子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自頒獎以來,其獲獎者的研究內容均未突破西方經濟學研究框架,而國際主流期刊和經典教材等陣地也是掌握在西方主要國家之中,西方經濟學可謂是“顯學”。
2.中國:理論發展時間短,缺少話語權
中國國內的經濟學研究者一開始遵循的是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以階級分析方法為主,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學術界逐步引入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和研究范式,以利益最大化分析方法為主,探究微觀經濟組織的市場行為和宏觀國家調控行為。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國內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可大致劃分為三大時期:首先在1978—1992年期間,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標志著中國開始引進西方國家經濟學的學科內容,不再單獨地只分析經濟學中的階級對立內容,也更加注重經濟學的實用性,更多地去關注社會個體的利益最大化問題;其次在1992—2008年期間,在黨的第十大會議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導思想,明確了我國經濟學自計劃商品經濟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使得國內經濟學在微觀和宏觀等層面上與這一轉變相適應;最后在2008年至今期間,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契機,我國經濟學進入了實踐反思和創新相結合的現代經濟學階段,在這一階段,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學界層面,均發現了西方經濟學也有其內在缺陷,中國經濟學理論逐步進入自我探索階段。
雖然在當前階段,中國學術界已經基于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并總結社會經濟發展經驗,力圖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在部分領域有所成就,但是這一嘗試依然處于探索期,西方發達國家以及其經濟學說在國內政界及學界的影響依然巨大。較為典型的例子,國內經濟學研究者,繼續深造多是去西方發達國家高校,進一步研究的成果也多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中,而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經濟學界獎項,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克拉克獎,至今在中國經濟學研究者中未能取得零的突破。總體來看,中國的學術話語權較少,實力偏弱。因此,在給高校學生傳授西方經濟學知識時,要認識到中國經濟學理論的不足,要以“西”為鑒,先夯實基礎,才有機會創新并超越。
1.取其精華
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社會經濟結構的市場運行的總結與概括,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在個人消費選擇、廠商利益最大化、市場調節、產業布局、經濟增長、減少失業等微觀與宏觀多個層次、多個方面具有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和理論成果,這些內容對于我國學者與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借鑒對象。西方經濟學的巨大貢獻最起碼有以下三點:
第一,其構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分析個人和廠商利益最大化的有微觀經濟學,探究國家層面經濟調控的有宏觀經濟學,研究區域布局和產業升級的有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在不同領域,西方經濟學也展現出了其強大的應用能力,例如與農業結合形成農業經濟學,與貿易結合形成了國際貿易學,與金融結合形成了貨幣銀行學,其分支學科達到20多個,而且隨著交叉學科的發展,其涵蓋范圍還在不斷拓展。第二,形成了較為科學的分析方法,以數學為重要工具,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規范化解決路徑。在這一方面,統計學和數量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技術方法層面的核心學科,其以數理方法為基礎,通過構建不同的經濟學模型,搜集大量的數據,利用較為先進的數據處理軟件,例如R軟件、Eviews軟件、Stata軟件和Matlab軟件等,對社會科學進行實證研究。相對來說,其得到的結論也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并且基于實證結果,給出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具體策略和方法,其有效性也具有較強的保障。第三,豐富的實踐素材、長期的發展歷史為西方經濟學研究人類經濟發展規律提供了大量經驗案例。在此方面,西方經濟學與歷史學、政治學進行了有效的銜接,探究制度的變遷、尋找最佳的經濟社會組織形式是其重要工作,在這方面西方經濟學也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去其糟粕
在學習吸收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精華部分時,也需要明確西方經濟學宗旨還是一個維護資產階級利益而服務的經濟學,需要辯證、批判地“去其糟粕”。若從構建更為理想的經濟學視角來看,西方經濟學最起碼存在以下缺點:第一,資產階級的立場,如在西方經濟之中對于剩余價值的產生是資產階級的利潤來源這一點含糊不清,也避而不談甚至否定資產階級剝削行為。西方經濟學在實用性和技術層面是有其優勢的,但是在階級分析層面,在探究人與人關系層面,它是有意識地進行逃避的,并且對資產階級的經濟社會組織形式進行了美化和維護。第二,忽視收入分配問題,過于強調效率,從而加劇了西方國家內部階層的極化對立。西方經濟學的核心出發點就是利益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整個社會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階層固化也是多數西方國家的典型特征。第三,個人主義的初始假設,使得西方國家個人至上思潮橫行。追求自身幸福是個人天生的權利,但是一旦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產生沖突時,尤其是遇到全體性危機時,個人至上主義就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傷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事件中,個人主義的危害表現得尤為明顯。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即以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不僅有助于我們科學地認識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而且有利于我們形成對西方經濟學的科學認知。西方經濟學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雖然自詡為“純經濟學”,但是難掩其階級立場和階級性。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來剖析它,才能清晰地看清其本質,不至于被表象所迷惑。西方經濟學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復雜經濟問題提出了許多假設、范疇以及原理,但是其階級性決定了其難以直面問題的本質,對問題的分析和研究處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夠全面。例如,其中的“經濟人”假設,由于其價值取向的局限性顯得有失偏頗,難掩其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本質。各流派各執己見,導致相互之間產生矛盾。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可以拓寬我們認識各種經濟學問題的視野,認識其本質,可以辯證地認識西方經濟學理論,為我們科學地理解西方經濟學提供了思想源泉。
2.重視與中國經驗相結合
雖然西方經濟學具有階級性,但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對我國依舊具有借鑒意義,只是在實際運用時,要分析其理論和政策是否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適應。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管理理論是對需求進行管理,政府一方面通過影響個人的消費和投資,另一方面增加自身的投資力度,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需求不足,實現對經濟的調節。我國在運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時,不僅需要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需求進行調節,而且需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以實現對供給的管理,實現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我國的宏觀調控不僅僅要考慮經濟發展,而且要以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為出發點,改善國計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集體價值導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集體主義是自然經濟條件下個人實現自我的形式,而個人主義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實現自我的形式。傳統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強調集體主義,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長期處于自然經濟之中,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我國的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新階段,所以需要擺脫原有的自我實現形式,尋求新的自我實現形式。所以,摒棄西方經濟學的極端個人主義,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去除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中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錯誤觀念,汲取集體主義中的積極成分。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提出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觀點,實現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形態。
本文以認知西方經濟學這一教學環節為案例,探討了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包含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思想政治內容融合到具體專業知識學習中,其中比較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中國未來經濟學的發展需要把握幾個方面:一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二是要吸收、學習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三是要實事求是,實用為主,服務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四是要總結提煉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