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單元統整教學是教師基于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種策略。通過把握雙線結構,聚焦單元目標,雙向多維度地整合教學資源,凸顯教學重點,借助“單元導學單”“學習提示”等支架,整體推進單元教學,著力落實語文要素。秉承部編版教材讀寫結合的編排原則,教師以統整單元目標為抓手,統籌課內外教學資源,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提升語文素養,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念。文章結合具體教學實例,闡述關于單元統整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單元統整教學;核心素養;雙線結構;策略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是在建構與運用語言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文化的傳承。單元統整教學就是教師基于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種策略。教師應結合語文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心理邏輯特點,以單元目標為抓手,通過“聯系”與“比較”,以任務驅動為媒介,強化語言實踐,提升思維品質。開展單元統整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和方法體系,從而提升語文素養,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下面筆者將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闡述如何開展單元統整教學。
一、 把握雙線,統整單元目標
(一)人文主題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雙線組合的編排方式。有效的備課才能構建高效課堂,這需要教師注重對文本的解讀,揣摩單元文本、課后習題與各版塊之間的編排規律,深入思考整體的教學思路。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編者以“金秋時節”作為單元的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從秋色、秋葉、秋雨、秋聲等不同角度描繪了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二)語文要素
部編版語文教材編寫遵循雙線結構,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單元統整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緊緊圍繞“語文要素”,關注不同年級教材的橫向與縱向聯系,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聚焦單元導語,其語文要素之一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本單元是在低年級掌握了借助插圖、查字典、聯系生活等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延展和能力的提升,旨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見表1)
研讀本單元的課文與語文園地,我們發現閱讀要素在橫向文本間也有所側重。例如,《古詩三首》理解詩詞的意思側重引導學生運用借助注釋或插圖的方法;《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在學習“明朗”“凌亂”等詞語時,側重引導學生運用聯系上下文與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詞語意思;《秋天的雨》則以“五彩繽紛”為范例,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借助插圖、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聽聽,秋的聲音》側重引導學生自主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為學生學法遷移提供了實踐的平臺;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則側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梳理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并在“詞句段運用”的第二題中通過理解“憧憬”與“忐忑不安”意思的活動,檢測學生對理解詞語方法的遷移運用能力。
“學習寫日記”是本單元的習作要素。學寫日記旨在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并記錄生活,逐漸養成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日記是三至六年級第一篇要學習的應用文。基于此,可以初步形成單元統整目標鏈。(見表2)
二、 巧設支架,促進思維發展
單元統整教學要想有序有效地開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整體的把握,必須借助有效的教學載體。根據教材特點和學情實際設計單元導學單,引導學生課前進行個體的前置性學習。以本單元為例,教師可通過以下單元導學單,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整體預習: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金秋時節”導學單
任務1:閱讀單元導語,圈畫出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和語文要素。
任務2: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任務3:想辦法識記生字。
任務4:圈出不認識的詞語,想一想它們的意思分別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任務5: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從哪個方面來寫秋天的景物?
任務6:預習過程中,你有什么疑問?
完成任務1,旨在明確“金秋時節”是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學習重點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詞語的意思”,為組織單元整體學習作好鋪墊。在初讀課文過程中,掃清生字詞的閱讀障礙,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緊扣本單元的“閱讀要素”,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理解不認識的詞語意思,同時鼓勵學生對本單元的文本內容或表達方式等提出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三、 學法遷移,提高教學實效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寫思路上注重語文要素的落實,加強方法的指導,強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方法在新的學習內容上實踐運用。在預設單元統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學法遷移運用中,使學生領悟本單元課文的表達特點,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學《古詩三首》時,可以將注釋和畫面結合起來,聯系課后習題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內容。理解《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明朗”一詞時,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明朗”是指天很藍、很亮;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為清爽、明亮;也可以借助近義詞理解為“晴朗”;還可以把“明朗”拆分開來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解釋為天空明亮,光線充足,天氣晴朗。在梳理小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再引導學生運用剛習得的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熨帖”“凌亂”等詞語的意思。《秋天的雨》在落實單元“閱讀要素”時,教師可利用書上的“學習提示”展開設計:先請學生初步把握段落內容:這段話主要寫了什么?以“秋天的雨是怎樣分顏色的”為閱讀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圈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語,指導學生利用近義詞替換、聯系語境,或通過語素意義疊加和聯系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并抓住“飄哇飄哇”“你擠我碰”等詞語,想象秋天里的銀杏、楓葉、田野、菊花等美景,在朗讀中感受秋季各種事物色彩斑斕、富有動感的形象,深入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遷移運用文中句式,通過多媒體課件充分創設情境,借助圖片,發現特點,展開仿寫。
四、 讀寫結合,強化語言實踐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排時,指向單元設計的整體性、過程性,凸顯“點明要素——習得方法——實踐運用”的基本教學思路。統整讀寫注重引導學生由讀到寫,引導學生在發現、探究、交流的過程中,展示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本單元精讀課文也編排了指向表達的課后練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要求用幾句話寫一寫自己在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秋天的雨》要求根據課文的語言圖示展開想象,照樣子寫句子。對比兩篇課文,我們不難發現二者都有描寫秋葉的片段。因此,單元統整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次情境小練筆:先讓學生制作“秋葉”卡片,在班級舉辦一次“繽紛秋葉展”。學生把收集的秋葉展示出來,并向其他人進行介紹,再結合單元習作“學習寫日記”,讓學生在“繽紛秋葉展”的后半部分,從不同角度細致觀察這些秋葉,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模仿《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總分式結構,寫“秋的日記”。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感受秋葉的形狀與色彩之美,激發其留心觀察生活的興趣。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不斷提升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例如,本單元略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的“學習提示”中要求學生交流聽過哪些秋天的聲音,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習作要素”,鼓勵學生走入大自然,投入秋的懷抱,到大自然去聆聽秋天各種奇妙的聲音,利用電子設備把聲音錄下來。通過聲音,并將想象到的畫面,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
五、 多維評價,促進深度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教師運用可操作性的評價方法,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能提升課堂的高效性,尤其是通過正面積極的評價激發學生自由真實的表達。在單元統整教學的評價過程中,要引入“學生自評、小組自評、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主體,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對學生分別從聽、說、讀、寫等方面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推動學生持續性的學習。
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是對“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這一“閱讀要素”的總結概括,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含有難懂詞語的句子以及課后關于詞語理解的習題,梳理出理解詞語的方法包括查字典、看插圖、看注釋、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借助近義詞、想象畫面等,鼓勵學生在今后閱讀中,遇到不理解的詞語用上這些方法。在課堂上使用思維導圖能簡化思維過程,進一步幫助學生厘清理解詞語的方法。
“詞句段運用”的第二題列舉了兩個例子,教師可結合“交流平臺”的總結梳理,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憧憬”和“忐忑不安”的意思。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理解詞語的方法,比如:“憧憬”一詞可以聯系句中的“即將到來的一
天”“期待”或替換近義詞的方法進行理解。“忐忑不安”一詞可以聯系“不安”“害怕”,或根據“忐忑”的字形,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為“內心不安定”。
此外,還可以設計相配套的測評材料。例如:閱讀課后閱讀鏈接《太陽時鐘》(節選),教師以“短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寫了秋天的景物”為任務驅動,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展開交流。閱讀“候鳥”片段時,學生對于“催促”“白晝”“啟程”“覆蓋”等詞語理解較難,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綜合運用本單元學到的查詞典、聯系上下文、找近義詞、聯系生活等多種方法理解,進一步強化本單元“閱讀要素”的訓練,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設計“短文和《秋天的雨》的異同”的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對比閱讀,學生在學習反思中內化能力,提升素養。
實施單元統整教學,教師需要把握雙線結構,聚焦單元目標,從縱向、橫向多維度統整教學資源,突出重點教學內容,借助“單元導學單”“學習提示”等支架,整體推進單元教學,著力落實語文要素。秉承部編版教材讀寫結合的編排原則,教師以統整單元目標為抓手,統籌課內外教學資源,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提升語文素養,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
[2]王培茹.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探析: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3):25-27.
[3]李鶯.任務統整: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J].教育視界,2020(32):44-49.
[4]陳智文.雙線四步一習作 統整教學效率高: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統整教學指要[J].寧川小語,2021.
作者簡介:
田亞燕,福建省漳州市,閩南師范大學龍文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