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自然博物館面向兒童的自然教育進行了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發現博物館在自然教育中具有專業與群眾基礎上的優勢和戶外環境缺失的劣勢,面向品牌與市場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教育機構所帶來的威脅。通過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的結合,文章形成了自然博物館面向兒童的自然教育實施策略,包括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活動,組織專家帶隊科考,開展自然作品征集活動,組織自然教育培訓等。博物館也應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形成具有博物館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助力自然教育行業向好發展。
關鍵詞:自然博物館;兒童;自然教育;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02(2021)06-0062-06
作者簡介:趙妍,北京自然博物館,館員、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博物館教育與生態環境教育。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在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不斷減少,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癥”(nature-deficit disorder),即由于缺乏待在戶外特別是自然環境中而導致的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1]。在信息時代,生活物資充足,電子產品鋪天蓋地,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也難脫離時代現狀而存在,因此,兒童遠離自然環境、沉溺于電子產品的現象日趨嚴重。很多專家學者,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對這一現象表示擔憂,提倡兒童教育回歸自然。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人類屬于自然界的物種之一,即使有了科技化、信息化的發展,人也不能脫離最原始的自然屬性,以及對自然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需求。就兒童來說,自然環境包含了其成長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經驗,是培養其情感態度和認知技能的重要場所,對其能力的獲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而自然教育能夠使兒童在自然中發現規律,有所感悟,形成自我認知。研究認為,自然教育對兒童有各種效益,包括促進其身心健康和整體發展、促進體育能力和認知發育、增進兒童的學術學習能力、提升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3]。可見,自然教育在兒童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是自然教育的潛在意義與價值。
自然博物館既是兒童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他們校外的第二課堂。特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通過自然博物館,兒童能看到自然界的精彩生命,感受大自然廣袤與神奇的魅力,從而引發對自然萬物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因此,自然博物館在原有的展覽與活動之外開展自然教育,能夠進一步引導兒童回歸自然,幫助兒童獲得來自自然界的感觸和啟發,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兒童的未來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自然教育的衍生與發展
早在1762年,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就提出了“歸于自然”的主張。他主張倡導消除封建統治對兒童的迫害,強調尊重和釋放兒童的天性,將兒童在自由發展的基礎上培養成“自然人”[4],這被認為是開創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2005年,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其作品《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癥”,最早指出了兒童與大自然關系的斷裂問題,也使該書成為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強調教育不僅要貼近自然,還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因素進行教育活動[5]。此后,自然教育的概念在持續的研究和實踐中發展起來。由于我國自然教育起步較晚,且其內容復雜,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6],但人們普遍認可它是以自然環境為背景、從自然中獲取知識的“人的教育”,它往往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使兒童融入大自然,獲得來自自然界的感觸和啟發,從而提升自然素養和促進身心發育。此次研究也將這一概念作為“自然教育”的界定范疇。
隨著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各國開始不同程度地強調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我國也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提升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處于空前重要的位置。自然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帶動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親近自然、了解自然,進而更積極地參與自然保護[7],為生態文明建設賦能。因此,自然教育活動也在全社會更加廣泛地開展起來,并逐步走向成熟。現如今,自然教育不僅能夠實現兒童與自然的有效連接,還融入了教育學科的理論,有著明確的教育目的和系統的教育過程,甚至形成了科學的評價反饋體系。逐步完善的自然教育無疑給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更天然、健康的條件,也為我國的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自然博物館自然教育現狀
自2010 年起,我國自然教育出現井噴式發展,具有行業發展迅速、公益與市場行為并存的特點[8]。2018年,據全國自然教育行業發展調研報告統計,參與調研的自然教育機構共398 家,其數量為歷屆調研之最[6]。
然而,自然博物館雖然具備“自然”與“教育”屬性,但從整個自然教育市場來看,以自然博物館為主體開展的自然教育活動并不多。調查顯示,自然博物館在自然教育市場份額中的占比僅為全部自然教育機構的3.95%[9]。究其原因,首先,雖然博物館本身的教育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其主要依托展覽和標本藏品等實物資源,直觀地闡釋專業的自然科學知識[10],大部分活動在館內開展,缺少“自然環境”,在教學目標、教學環境、形式內容上均與自然教育存在一定的區別,難以納入自然教育的行列。其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有限,要優先完成基于本館資源的教育活動,且我國的博物館多為公益性質單位,較少承受營收與利潤壓力,因此在市場上并不如教育機構活躍,這也是博物館自然教育活動不足的原因之一。
目前,博物館組織的自然教育活動以野外科考和自然觀察的形式為主,這些活動以置身自然、體會自然為特色,以自然現象、自然規律為內容,是兒童從自然中獲取感知和經驗、滿足身心發展需求的教育活動。自然博物館開展的這些教育活動多數面向小學和初中學生,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活動較少。因此,自然博物館在兒童自然教育領域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三、自然博物館進行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自然教育對兒童發展、環境保護以及人類未來的生存都有重要意義。在自然教育逐步成熟的當下,作為以自然科學為主題的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承擔著科學傳播與社會教育的責任,也應該積極推進自然教育的發展,滿足兒童的教育需求,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為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對自然博物館在自然教育中的因素和特征進行探究。
SWOT分析法,即面向某一事件對其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進行態勢分析,將S——優勢(Strengths)、W——劣勢(Weaknesses)、O——機遇(Opportunities)、T——威脅(Threats)以矩陣形式列舉出來,并匹配進行系統分析得出結論,進而制定實施戰略的方法[11]。在面向兒童觀眾的自然教育中,自然博物館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遇和威脅如下。
(一)S——專業優勢與群眾基礎
首先,自然博物館有著自然科學領域的專業優勢。自然博物館本身集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于一身,同時具備“自然”與“教育”屬性,是展示自然萬物、傳播自然科學知識的專業場館,收藏著自然歷史的見證之物,擁有行業領先的研究成果以及經驗豐富的科研和展教人員,在自然科學傳播和教育領域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對人類認識生命的演化發展歷程、認知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等有著重要作用,是博物館在自然教育中的專業優勢。
其次,自然博物館也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2019年博物館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幾大自然博物館年觀眾量均超過百萬人次,其中浙江自然博物館402.09 萬人次,天津自然博物館315.00 萬人次,北京自然博物館179.50萬人次[12],這數百萬的參觀人群也成為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的基礎,其中,兒童與家長是博物館觀眾的重要組成群體。對于兒童而言,自然博物館有著新奇罕見的展品和沉浸體驗式的環境,是他們心目中向往的樂園;對于家長而言,自然博物館同時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既是孩子娛樂放松的空間,也是他們接觸世界的窗口、學習知識的殿堂。兒童和家長是自然教育的直接相關群體,他們的歡迎和認可使得博物館本身在自然教育中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有著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天然優勢。
(二)W——戶外環境缺失
與優勢相比,由于戶外自然環境的缺失,博物館在自然教育中的劣勢也同樣明顯。自然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主要基于自身的展覽、標本等珍貴資源展開,戶外環境并不是博物館的優勢空間和主要陣地,而自然教育恰恰強調在“自然”中開展。2019年1月,全國自然教育網絡正式發布《自然教育行業自律公約》,其中指出,自然教育的開展強調“在自然中”的實踐,通過感知與體驗自然的方式,促進人與自然的連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13]。可見,自然教育要求帶領兒童置身自然環境當中,通過觀察、觸摸環境中的動物、植物等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而對于自然博物館,其藏品往往展陳于室內環境中,活動參與者缺乏自然空間內的真實體驗,且兒童很難有觸摸展品的機會,這就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與傳統的自然教育相比,博物館自然教育活動少了一絲生機,能夠調動和激發的感官不足,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作用往往得不到發揮。然而,兒童主要是以游戲和探索來促進自身發展的,要以感官教育為主,讓兒童充分接觸大自然,觸摸大自然中的事物,兒童才能從大自然中獲得感官認識[14]。因此,室內博物館的天然屬性也造成其在開展自然教育活動中有所欠缺。
(三)O——市場與品牌發展機遇
作為自然科學類的科普場館,自然博物館也迎來了自然教育市場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自然教育在我國剛剛興起,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如缺乏人才、政策推動和行業規范等。但新興行業往往存在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隨著人們對回歸自然的需求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自然教育勢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的到來限制了校外學科教育的培訓,更多家長或將轉為關注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科學、藝術素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而自然教育市場也將隨之向好發展,這對于相關的機構、企業和單位而言,都是一次發展的機遇。
自然博物館也應抓住新的機遇,發揮自身作用,樹立自然教育品牌,引領行業發展。作為博物館,其宗旨是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兒童的健康成長對社會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理應成為博物館教育的重要對象。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有助于自然博物館提升社會關注度、好感度及影響力,提升博物館績效,使其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對于博物館品牌的打造大有裨益,還能夠使博物館在逐步興起的自然教育行業中占據市場,為博物館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四)T——教育機構帶來的挑戰
在自然教育市場發展的同時,自然博物館也要面對自然教育機構所帶來的挑戰。近年來,我國的自然教育機構迅速發展,根據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統計報告顯示,2016 年我國自然教育機構為286家,2017年則超過2000家[9]。雖然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教育機構受到不小的影響,但仍有一些機構憑借優勢與實力占據了一定的自然教育市場。經過多年運營,其教育產品的內容和形式已經固定下來,其教育人員取得了自然教育領域的從業資質,這些機構通過豐富、優質的活動獲得了受眾的認可,積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穩定的客戶群體。另外,一些教育機構已經成為中國林學會所批準的自然學校,可見其已經具備一定的行業基礎,在市場上擁有一定的競爭力。這些機構的發展對于自然博物館而言也形成了挑戰,為博物館開展自然教育帶來了競爭的壓力。自然博物館如何發揮專長,開拓自然教育領域,把握自身特色開展優質化自然教育活動,打造品牌,在眾多已經成熟的自然教育機構中脫穎而出,是其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四、博物館自然教育發展策略
通過SWOT分析,可結合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制訂與之相對應的發展策略,使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相適應,幫助博物館把握專業優勢與群眾基礎,規避戶外環境缺失的劣勢,抓住行業發展機遇,迎接教育機構帶來的挑戰,從而廣泛、高效地開展面向兒童的自然教育活動,推動博物館在兒童自然教育領域的發展。
(一)SO策略: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活動
SO策略即優勢—機遇策略,指博物館利用自身優勢來抓住外部機遇的策略。自然博物館可以憑借專業優勢與群眾基礎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拓寬市場。當前,一些博物館會組織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課程或活動,但僅屬于博物館的常規教育活動,并未單獨提出“自然教育”而進行成體系的活動規劃,也很少面向學齡前兒童。要打造品牌活動,首先,博物館可以將自然教育作為博物館的專項活動提煉出來,并組建專業團隊為教育活動提供支撐;其次,博物館可結合各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如感知體驗、觀察動手、環境保護活動等,形成進階式、成體系的自然教育;最后,博物館可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參與活動的兒童,并對活動成果進行宣傳,提升活動影響力,打造博物館自然教育的品牌。
(二)ST策略:專家帶隊自然科考
ST策略即優勢—威脅策略,指充分發揮長處,盡可能消除威脅的策略。面對正處于活躍發展態勢的教育機構,自然博物館在自然教育中要牢牢把握自身優勢,發揮專業特長,利用群眾基礎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從而減輕其他自然教育機構發展所帶來的壓力。首先,博物館的科研人員有著強大的專業背景,他們的參與會使自然教育活動更具博物館特色,也幫助兒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自然,并以此來提升市場競爭力。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館在組織野外科考活動中由本館的研究員帶隊,尋找與挖掘化石的經歷為學生提供了難忘的自然體驗。此外,對比其他教育機構的營銷和推廣,自然博物館本身在兒童和家長中的認可已經為自然教育的開展積累了大量的潛在受眾,博物館也應積極開展教育活動,滿足受眾需求,維系博物館的觀眾群體。
(三)WO策略:開展自然作品征集活動
WO策略即劣勢—機遇策略,指博物館面對外部的發展機遇,避開自身缺陷,通過其他活動形式把握行業發展機會的策略。在博物館自身不具備自然環境的情況下,可以避開戶外環境缺失這一短板,利用自然博物館在行業中的影響力發揮引領作用,以間接的方式引導兒童回歸自然。例如,面向兒童征集自然繪畫、自然觀察筆記、自然之物手工及相關的音頻和視頻等作品,引導兒童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置身自然,用眼睛觀察自然,用雙手觸摸自然,調動多感官自主在自然當中獲取經驗。博物館也可以在征集的作品中發現兒童對自然的態度和認知方式。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館所承辦的環球自然日活動,每年以不同的主題在學生中征集展覽、表演、繪畫等作品參賽,以這樣的形式鼓勵兒童更多地回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和樂趣。這樣的方法有效規避了博物館的室內環境在自然教育中的不足,激發了兒童回到自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間接的方式幫助兒童形成基于大自然的經驗。
(四)WT策略:組織自然教育培訓
WT策略即劣勢—威脅策略,指盡可能地避開短處,最大限度地消除威脅的策略。由于自然博物館在自然環境上的局限性,使其在自然教育中面臨著空間與展陳方式的限制,不同于戶外或天然的自然環境中的體驗式教育,這讓自然博物館既不屬于傳統自然教育的主流陣地[7],同時又面臨著行業內教育機構興起所造成的威脅。鑒于此,自然博物館可以避免正面的行業競爭,轉而組織自然教育培訓。全國自然教育網絡人才培養委員會主席王愉認為,自然教育機構和從事自然教育的人員開始大量增加,國內人才儲備不足以支撐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行業現狀[15],因此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自然博物館可以利用自身平臺,邀請自然科學、兒童教育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講授自然觀察體驗方法、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城市公園、保護區、博物館、學校、教育機構的一線工作人員了解自然教育的發展和特征,并能夠完成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從而向兒童提供優質的自然教育活動,帶動和引領自然教育行業向好發展。
五、總結與展望
在面向兒童進行自然教育的過程中,自然博物館有著學術專業上的優勢和足夠的群眾基礎,也面臨著整個自然教育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但與此同時也有著缺乏戶外環境的劣勢,并面臨其他教育機構所帶來的競爭壓力。自然博物館可以抓住自然教育發展的良好契機,借助自身資源打造品牌活動;利用專家優勢開展野外科考;避開環境缺陷,以自然作品征集方式引導兒童回歸自然;匯集行業內的研究者與一線工作者,進行自然教育培訓;等等。
與傳統的自然教育相比,自然博物館本身具有空間上的局限性,但博物館也具有其獨特的優勢,能夠通過展陳的自然萬物的方式,提升兒童對自然的興趣,滿足城市中的兒童了解自然知識的需求,往往具有自然環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6]。因而,重視自然博物館之自然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不僅能夠提升博物館的行業影響力和社會效益,同時也能夠為自然教育行業的發展提供力量。未來,隨著博物館對自然教育的重視,將會創造出更多內容豐富、特色鮮明、能夠滿足公眾需求的教育活動,也將有越來越多的兒童享受到優質的自然教育產品,在自然教育中成長并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M].自然之友,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盧婭檸,閔慧祖,徐瑩瑩.幼兒園自然教育的背離與回歸[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4):46-51.
[3] 黃向.比較視野下,自然教育如何行穩致遠[J].教育家,2020(05):30-31.
[4] 胡毛,呂徐,劉兆豐,等.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途徑的實踐研究及啟示——以美國、德國、日本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05):185-189.
[5] 王策.我國幼兒自然教育領域的熱點與趨勢研究[J].才智,2021(06):111-113.
[6] 張亞瓊,曹盼,黃燕,等.自然教育研究進展[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04):174-178+183.
[7] 中國林學會.中國林學會關于公布第二批自然教育學校(基地)評選結果的通知[EB/OL].(2019-11-14).http://www.csf.org.cn/News/
noticeDetail.aspx?aid=48156.
[8] 趙興凱.我國自然教育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J].綠色科技,2021,23(09):208-211.
[9] 趙敏燕,董鎖成,李宇.自然教育,應該這樣教[EB/OL].(2019-04-13).http://www.cas.cn/zjs/201904/t20190415_4688804.shtml.
[10] 周詢,王美霖.第三方機構參與博物館自然類教育課程的研究與探索——以成都博物館自然探索系列課程開發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21,7(01):43-47.
[11] 鄧偉,鄧旭芳.“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參與式教學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09):124-126.
[12] 國家文物局. 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的通知[EB/OL].(2020-05-13). http://www.ncha.gov.cn/art/2020/5/18/art_
2318_43812.html.
[13] 中林聯林業智庫.自然教育概況(上)[EB/OL].(2020-07-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424870155836336&wfr=spider&for=pc.
[14] 馬海蘭.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育觀察,2020,9(40):138-140.
[15] 王愉.建立我們自己的自然教育人才培養體系[J].中華環境,2019(07):30-32.
[16] 袁園,邢俊杰.自然教育的多樣性探討——自然博物館的局限與優勢[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40(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