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淑芬
摘要: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者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給予了越來越高的重視。道德與法治在小學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培育學生道德品質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隱性教育作為宏觀主導背景下隱目、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類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者的影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規范行為意識,激發情感態度,培育道德觀念,激發個人價值。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隱性教育
道德與法制是協助教師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樹立道德意識。該課程涉及內容廣泛,具有教育深度,單依靠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多是以照本宣科的形式開展教學,刻板的學習氛圍與晦澀難懂的課本知識,并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要重視隱性教育的教育地位,優化教學過程,弱化學習難度,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進步。
一、隱性教育的內涵
隱性教育是通過經驗與行為思想上來實行傳遞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隱性教育是可以實現傳遞的,但從科學教育的角度來說,隱性教育擁有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也說明了隱性教育的開放性與隨意性[1]。教師想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隱性教育,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就要讓教育回歸生活,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引導和培育。
例如,家長帶領學生春游,在目的地附近發現了一座小橋,學生不顧家長的勸阻執意要到橋上去看看,在奔跑的途中摔倒了。學生在哭喊中將視線轉向了自己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家長能關懷自己,將自己扶起來。學生的家長裝作沒有看到,在一旁眺望遠方的風景,并沒有回應學生帶有請求的目光。學生哭了一會后,自己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奔向了家長,繼續著快樂的春游計劃。學生的父母沒有在一開始就強行制止學生不許去,也沒有在事后講述長篇大論的道理,甚至沒有回應學生當下的請求,只是用實際形容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將不會有人幫你”,學生的行為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遇到挫折后停止了哭泣,并自己站了起來。該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長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自理能力,將教育轉換隱形的內化行為。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規范自身品性,在符合學生生理特點的基礎之上,實施隱性教育,夯實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開展隱性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貼近實際生活,重視情感道德培養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人文科學的課程,其中的教學內容源自于對人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總結。教師要隱藏教育意圖,淡化教育意識,在無形之中實現教育目的。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務必要回歸生活本質。教師借助隱性教育達成教育目的,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接受教育,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以人教版《知法守法,依法維權》該課內容為例,如若教師為學生一一解釋依法維權的相關知識,并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由于學生沒有切實參與到學習中[2]。教師以假設的形式,幫助學生感受法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法律,將會發生什么?”意在讓學生明白沒有法律的規范,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就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自身的安全也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學生在無形之中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意識到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再以人教版《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該課內容為例,教師以情景模擬的形式拋出話題“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明日不上課了,我們以后也不上課了。”該話題激起了學生的憤怒和不滿,教師順勢引導:“大家為什么生氣?學校這樣做的話剝奪了我們的什么權利?我們應當向誰求助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公民意識與國家觀念得到了良好的培育,增強了法律意識,也明白了要珍惜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力有哪些。
教師要明白,教學的過程是形成有效互動的過程,而非教師自己的主戰場。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實施隱性教育,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二)滿足學習需求,遵循學生成長規律
開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基于此,教師要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新課標明確之處道德與法制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與身心發展需求,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帶來符合學生成長規律、認知的教學內容,反應并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以人教版《我們愛整潔》該課內容為例,教師以“干凈整潔的標準是什么”為學習切入點,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自身的成長歷程中感受知識,并得出明確的學習方向[3]。例如,有的學生說飯前便后清潔雙手是愛整潔的表現,有的學生說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是愛整潔的表現等等。
教師以遵循學生生長規律為教學基礎,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收獲豐富的知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認知生活,汲取知識,實現隱形教育目的。
(三)體驗之中成長,實現隱性教育目的
體驗式教學法能讓學生在真實地感受中學習和成長,能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
以人教版《有多少浪費本可以避免》該課內容為例子,教師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浪費的現象。但在學生的回答之中多是以節約糧食為主,學生并未領悟到該課內容的教育深意。教師為學生發放假期計劃,讓學生將自己周末的行程記錄下來,從起床到睡覺,有哪些行為可以避免浪費,例如:刷牙時關掉水流,及時關閉不適用的電器開關;外出以公共交通工具為主;不亂扔垃圾等等。讓學生從自身的真實體驗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實現隱性教育目的。
再以人教版《父母多愛我》該課內容為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小的辯論賽活動,將“我們年紀小能不能幫家長解決難處”作為論題,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說明自己的看法。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淺顯,會出現辯論內容不夠深刻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學習視頻,讓學生了解家長的工作常態,記錄家長一天的工作歷程。而后,有教師扮演學生,由學生扮演家長,讓學生體會家長的生活狀態,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境是如何做的,回家整理家務洗衣做飯是怎樣的心情等等。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表演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了解家長的壓力,使之學會體恤家長。表演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意在激發并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促進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形成。讓學生在間接觀察和體驗中獲得正確的人格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進步。
體驗式教學法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實際行為進行觀察與反思,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化,學生也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結束語
想要借助隱性教育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開展教學,達到在無形中讓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知識,達到隱性教育目的。貼合實際生活,重視對學生情感道德的培養,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滿足其學習需求,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認知生活,汲取知識,實現隱性教育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化,達成隱性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分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9,016(014):27.
[2]林玉清.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J].天津教育(下半月),2019,(013):42-43.
[3]周維杰.隱性教育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影響[J].教育藝術,2019,(0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