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要】語文作為小學的基礎學科,對學生起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學好語文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和理解能力,在拼音、寫作、交流、閱讀、邏輯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少小學生畢竟年齡尚小,對語文學習興趣不足。因此,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廣大教師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與思結合法 游戲法 象形法 鼓勵法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138
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能力最強、最渴望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階段,因此,對小學生的培養應有針對性和方向性,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語文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在這一方面應起到引領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時,也要顧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度。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一旦激活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教學成果將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提高學生對小學語文的興趣,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教師可采取學與思結合法
教師不能只顧完成教學進度,還要顧及學生是否將教學內容充分吸收與理解,因此,獲取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成效十分重要。筆者介紹的學與思結合法,在課堂上和課堂外都適用。學,就是學習教師教授的內容;思,則是思考和拓展。
課堂上,教師可以優先考慮完成教學進度,但一定要留足時間安排學生思考課程內容,使學生有時間緩沖和理解,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拓展延伸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十二生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相互提問,為什么十二生肖外的動物沒有位列其中,再相互解答,學生可以自己改編神話或者原創神話,將自己的想象轉變為語言,為其他學生傳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后,我們可以將作業的形式安排得有趣一點,盡量更貼近生活,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點滴發現語文的美妙。
例如,在講授完《烏鴉喝水》《小白兔和小灰兔》時,大多數學生都會比較有感觸,這時我們就要讓學生思考這些文章中動物的經歷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然后讓他們寫一篇關于小動物的作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去觀察身邊的動物如何生活、如何進食、如何新陳代謝等,觀察一段時間后再在班級上相互交流,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教材中的知識,也學到了許多課外的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盡管學生還不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涵義,但教師完全可以為學生灌輸學與思結合的概念,并讓學生將此貫徹實行到日常學習中。
二、教師可采取游戲法
相比索然無味、翻書照念的教學方式,學生顯然更接受教師用活躍靈動的方式來教學,不僅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更能夠達到出色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例如,小學一年級有一篇小詩《畫》,全詩沒有一個“畫”字,卻將畫里的內容展現得栩栩如生,這就是通過謎語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猜測和好奇,相比其他文章更能加深學生的記憶。以此為靈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借助猜謎語、成語接龍、飛花令、詩詞大會、經典永流傳等游戲形式開展教學。在完成一個教學點之后,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開展游戲,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理解程度。舉個例子,由于拼音是小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拼音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講解拼音聲母、韻母到后期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游戲法,使學生明白它的重要性,加深對拼音的記憶。例如,所有韻母學習結束后,針對韻母“an”,教師可以根據游戲法將“an”設置為“拼音炸彈”,學生依次報出任意韻母,但不能重復已經報過的韻母,當某位同學報出“an”時,“炸彈”即引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掌握好游戲的時間和度,千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完全為了拉近師生距離而耽擱教學進度,這種情況很有可能讓學生將心思無法集中到課程學習上,要在培養學生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三、教師可采取象形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寫作,學生將自己對主題的想法寫于紙上,低年級小學生的看圖寫話就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相對明確的思路,筆者正是從中得到靈感,對教師提出圖像文字相結合的建議。據了解,小學生對圖像比文字更加敏感,一幅圖片中所呈現出來的內容比文字呈現的內容更加直觀易懂,更何況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還處于低水平階段。因此,將圖像與文字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簡潔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象形”一詞就有抽象的意義,最原始的造字就是以象形的方式出現的,現今社會雖然不再使用象形字,但嘗試將這種古老的造字方法用在課堂上也是一種明智之選,尤其是在漢字認讀上。很多漢字屬于象形文字,由圖畫文字演變而來。與其先教會學生怎么讀、怎么寫,不如先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說出正在學習的漢字是什么形狀,什么構造,像什么,在哪兒見過。
象形法,不僅適用于漢字的認讀,同時還可以用在課文的理解與記憶上。還以《畫》為例,像《畫》一樣生動形象的文章在小學語文課程中不在少數。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游戲法利用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與記憶,還可以通過象形的方式讓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圖畫紙上畫一畫“遠看山有色”,模仿“近聽水無聲”,畫一畫春天百花盛開的畫面,想象游人經過山林鳥兒會有什么反應。小學生正是天馬行空、想象力豐富的時期,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多多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發揮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潛能。
四、教師可采取鼓勵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只有教的主體和學的主體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學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更新個人的教學觀念,同時需要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一直以來,外界都普遍認為鼓勵學生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著重大作用。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情緒,適當給予學生鼓勵與嘉獎,讓學生能夠一直保持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和激情。
總的來說,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有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讓學生也能夠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敢于發現和提出質疑,善于發揮想象力,將課內外內容聯系起來,這樣學生才會覺得學習語文并不是一件辛苦勞累的事情,而是發現新東西和有樂趣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王紅時,朱煥桃.教師的啟發和激勵能力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影響[J].職業圈,2007(11):80-81.
[2]李英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方法探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1(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