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成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育教學對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結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構建分化作業的方式,這也成為每個高中數學教師所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則以高中數學學科為切入點,對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方法展開深入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研讀作業;診斷作業
傳統的作業設計以教材為中心,以題海式為戰術,讓學生通過機械地完成作業來鞏固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對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也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教師作為作業設計的主要實施者,首先從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構建作業場景,并將作業以分化的形式為導向,真正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鞏固學生已有認知,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設計研讀作業,發展自主意識
首先,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而隨著信息化方式的逐步滲透,教師也可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布置研讀作業,通過研讀作業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及時預習,使學生在閱讀教材,思考導學案問題時,初步對所學知識產生一定的理解與認識,還能夠真正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發展他們的自主意識,從而使他們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以“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為例,為了使學生對不等式的性質以及解法形成初步理解,在課前,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將導學案上傳到云平臺。這樣一來,學生能夠下載,并初步學習。其中,導學案涉及到學生自主研讀的作業,如:不等式的意義;不等式基本性質的應用,讓學生通過課前研讀的方式總結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并完成基本的應用練習題。這一過程既是學生自主意識發揮的過程,還是延伸學生對不等式理解的過程,此外,學生完成研讀作業的過程中,還能夠認識到不理解的知識點,便于課上進行補充,以便完善知識結構。因此,在課前,通過研讀作業的設計,既能夠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翁,還能夠使學生初步理解所學知識,以便針對性強化知識體系,從而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二、設計診斷作業,便于查漏補缺
在教學結束后,為了診斷學生對知識所掌握的情況,教師可設計診斷性作業,通過自我學習以及小組的探索,能夠及時查漏補缺,暴露學生自身的思維障礙以及認知偏差,這樣一來,既能夠使教師及時針對性地講解有關知識,還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從而更新數學知識體系,并全面提升數學認知水平。
以“指數函數”為例,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指數函數模型后,為了診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則設計了診斷作業,如:指數函數圖象經過某一點,求特殊點情況下的函數值。于是,在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展開探究活動,最后學生能夠梳理做題的步驟以及思考的過程,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存在一小部分學生由于對指數函數還未建立清晰的認識,則難以有效解決問題,這樣便能夠做到查漏補缺。隨后,教師能夠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深化對指數函數的認識、理解。由此可見,通過診斷性作業的設計,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一般到特殊的過程,進而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強化作業,提升數學素養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達到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教師可設計一定的強化作業,這樣不僅能夠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還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意識,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此外,學生在進行強化作業的同時,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遷移到具體的問題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以此促進數學素養得以提升。
以“函數的單調性”為例,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強化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一些強化作業,包含基礎性作業以及提高性作業,這種分層作業的方式考慮到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如:基礎性作業,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函數的圖象找出函數的單調區間,這也是大多數學生能夠根據問題的提出而進行解決的。此外,提高性作業,則要求學生找出復合函數的單調區間,這種類型的問題運用到復合函數單調性的判斷,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很多學生只能找出內層函數的區間,忽視復合函數中外層函數成立的條件。通過這種強化作業的不同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也使得每個學生在頭腦中完善數學知識架構,從而充分完成數學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作業貫穿到教學的整個環節,需要教師不僅僅重視課堂知識的講解,還需要重視對作業設計方法的優化。通過設計研讀作業、診斷作業、強化作業等不同的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還能夠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此外,通過不同作業設計的方式,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
參考文獻:
[1]施仁青.有的放矢,鞏固提高——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8(11):67-67.
[2]任莉.高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策略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20(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