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濤
摘要近兩年智慧教學工具在高校課堂授課過程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廣,一方面是因為智慧教學工具研發者的大力宣傳,另一方面是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兩者的合力催生了智慧教學工具的普及。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作者先后采用了雨課堂、學習通等智慧教學工具進行了授課,對采用智慧教學工具授課的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感受進行了調研和比較,有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在這里跟大家探討。
關鍵詞 智慧教學 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1.002
The Function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GAO Yout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llege of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years,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have been widely promoted during universities. One reason is the vigorous publicity of the developers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and the other is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has given birth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wisdom teaching tools. Dur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has used the wisdom teaching tools such as rain classroom, super star et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compares the process,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feeling of us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and has some superficial experience to discuss with everyone here.
Keywordswisdom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0引言
近幾年智慧教學工具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雨課堂、學習通、慕課堂等很快走進課堂,成了老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智慧教學工具的出現潛移默化的引領了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但是對于智慧教學工具在教學改革中的角色,以及能起多大作用很少有人深入探討,甚至有人將智慧教學工具的應用等價為教學改革。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智慧教學工具在教學改革中的真正作用,明確教學工具與教學改革的區別。
智慧教學工具的出現有其時代特征。現代信息技術使整個教學活動從教師、學生直至教學資源的使用過程實現社會化。優秀的共享課程資源,打破了知識的壟斷性,使得優質教育資源人人都可獲取和享受,甚至足不出戶,都能體驗到世界名校名師的授課。[1]信息化時代對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挑戰:(1)信息化時代,教學方式逐漸跟設備、技術相關聯,教師需要具備不斷的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否則就會落后于時代。(2)信息化時代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要不斷更新,教師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在課堂教學的要求,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地來到課堂,他們帶著各自的資源和背景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了解學生的背景、知識層次、訴求成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3)課堂教學不能再是傳統的知識點傳授,因為學生在課堂上隨時可以搜索到相似或相同的講課內容。因此學生對教師授課有了更高的訴求。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充分分析網絡課堂和實體課堂之間的關系,區分兩者的用戶需求、系統要求、內容要求、教學特點,將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保證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率。單純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已經很難快速實現上述目的,因此就呼喚新的教學工具的出現,幫助教學改革完成信息化時代的課堂教學的進步。為此,智慧教學解決方案相繼推出: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出了運用智能化工具提升教學效率的思路。讓手機這個信息化時代的主要載體扮演課堂教學的正面角色。為了滿足教師的建課需求及線下課堂師生互動的需求,推出了雨課堂、學習通等智慧教學工具;為了充分利用線上優質教學資源,可以將百余門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置入智慧教學工具,使其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料;此外還提供全周期精細化運營,系統化教學服務,隨時提供教學支持。方便、強大、合理的功能及周到的服務,使得智慧教學工具一推出就收到了師生的好評。
雨課堂是較早推出并得到認可的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成功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智能終端,起到了非常好的工具效果。雨課堂主要有五大功能:第一是推送功能,使用雨課堂老師可以非常方便的把課前任務、課后作業、學習資料推送到學生的手機微信中去,老師上課講的PPT學生在手機端隨時可以查看。課前任務和課后作業都可以設置截止時間,使得學生課后的學習并不是無規律的學習。學生隨時隨地就可以展開這位老師給他布置的學科任務,有視頻、語音。第二是即時評價功能,學生可以隨時對老師講的某頁PPT進行評價:懂還是不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評價來分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對于學生即時性的學習掌握情況進行實時反饋。第三是師生互動功能,比如彈幕功能,學生可以在老師講課過程中隨時跟老師互動,提出問題,反映講課內容的難易。抽簽功能可以起到點名或隨機抽學生回答問題的功能,還有娛樂紅包功能。第四是作業考試功能,雨課堂把作業、考試、答題電子化。而且老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答題情況。從而形成從課前到課堂上到課后作業完整信息化的教學知識點。最后是數據報表功能,通過課前課上課后量化去了解每位學生具體的學習表現,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個性化報表,讓教與學更明了,這就是數據驅動改變中國教育很重要一點。利用雨課堂授課后,學生在課前、課上和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體驗到了之前所不能體驗到的學習感受,新奇的學習方式可以將老師和學生的能量最大限度的釋放,推動教學效果的改進。
學習通是超星基于微服務架構打造的智慧教學平臺。學習通的優勢在于超星海量的電子資源。超星20多年來積累的圖書、期刊等資源都可以為學習通所用。學習通具有幾乎所有雨課堂相似的功能。但學習通又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學習通為用戶提供了課程建設的平臺:從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到教材、教師簡介一應俱全。你可以通過學習通對整門課程有個全面的了解。在學習通上,還有大量的建課模板,教學名師的精品課程為你提供了建課參考樣板,教師的所有教學材料成了一門課程的建設部分,你還可以按照模板或自定義自己的課程風格建設精品課程,這是雨課堂所不具備的。
除了雨課堂和學習通之外,還有新的智慧教學工具出現,比如慕課堂等,慕課堂主要利用中國大學MOOC的課程資源,為混合教學提供平臺和資源,通過“學校云+慕課堂”,可以為高校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解決方案。
上述智慧教學工具的出現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但不能把教學改革和智慧教學工具混為一談,下面談談他們之間的關系。
1科技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
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促進教育進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的表征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雨課堂等教學工具的出現使得教師或主動或被動的進行教學過程的改革,主要體現在:
主動改革。若主動采用雨課堂教學,必須要對課程PPT、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重新進行修改和設計,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學改革的過程,因為上述活動的實施意味著信息化教學的嘗試。主動改變往往會收到較好的正反饋,取得教學效果上的改進。
被動改革。手機的普及已經徹底改變了教學環境,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不必再關注學生上課帶手機、玩手機,而是讓手機變成了學生和教師互動的工具,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讓課堂教學變得更豐富多彩。為了改變學生上課看手機的現狀,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智慧教學工具的宣傳攻勢下采取的智慧教學改革可暫且稱其為被動改革。
不管是主動改革還是被動改革,本質上都是科技發展催生的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全方位掌握教學過程、細節是有幫助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在教學上同樣得到了應驗,課堂教學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緊跟科技發展的潮流,把握信息化時代的脈搏,以學生為本,勇敢嘗試新興教學輔助工具,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人才培養蹚出一條新的道路。
2智慧教學工具應同時滿足教師和學生的課堂需求
并不是隨便一款教學工具就能夠催生教學改革,要想撼動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在教師和學生兩端充分引起共鳴,兩者相互配合,才能真正發揮出智慧教學工具的優勢,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而現在的雨課堂和學習通基本上實現了上述功能。
充分考慮用戶的需求,智慧教學工具在教師端和學生端發揮出了不同的作用:
在教師端:(1)智慧教學工具讓教學過程考核有充分的依據,考核成績更合理;(2)利用智慧教學工具,教師能夠實時掌握學生課上課下的學習情況;(3)教師能夠借助學堂在線的微課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預習或復習;(4)通過智慧教學工具中的小題目設置,可以合理的調節上課節奏,突出學習重點和難點,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上述從教師授課的角度體現出來的優勢會極大的調動教師利用智慧教學工具授課的積極性。
在學生端: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與傳統授課相比最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1)課上可以用手機看PPT、回答問題,自由方便;(2)有更多的網絡資源輔助學習;(3)老師布置作業、學生提交作業都通過手機上傳,方便快捷;(4)可以隨時利用雨課堂與老師交流。智慧教學工具促進教學效果展示更多元更全面,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越來越高。作為一款教學工具,雨課堂較好地起到了工具的作用。
3智慧教學時代的幾點思考
3.1教師要明確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各自的作用
雨課堂只是教學工具,不能指望一款教學工具提高教學質量。要分清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之間的區別。
教學工具是使學生能直觀、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所使用的各類器具及教師授課時使用的用具的總稱。教學工具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感性認識,幫助形成明確的概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包括了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1]教學方法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面向的對象不同進行合理選擇和創新,是需要師生配合的工作方法。
從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的定義可以看出,教學工具再先進都無法取代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等的改革,不是教學工具的改革。智慧教學工具的出現催生了教學的改革,但是教學工具并不是教學改革的內容。因此教學質量的提高主要還是靠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是起主要作用的。
目前的教學改革大都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以雨課堂和學習通為代表的智慧教學工具即滿足了教師教授法的改革需求,又滿足了學生學習方法的變化需求,因此在教學改革中展現出了較好的效果。
3.2智慧教學工具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和特點各有不同,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們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2]
因材施教首先要對施教對象有深入的全方位的了解,這種要求在之前傳統的高等教育方式下,老師利用課堂教學是很難實現的。雨課堂的出現為因材施教提供了途徑。每節課生成的課堂報告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以及作業的完成情況的情況能夠看出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規律、學習熱情等情況,因為每一項都會有詳細的起始時間、用時、完成時間點等信息。對施教對象的信息掌握的越充分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我們因材施教的實施。因材施教的另一個著眼點是學生評價的多元化。[3]雨課堂的引入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可用于學生學習過程考核的信息,可以從學生的平時學習、課堂學習、實驗、課程設計等多方面考核學生,學生考核評價更合理。
智慧教學工具的出現使得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工具實現因材施教,方便了因材施教理念的實施。
3.3智慧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探討
智慧教學工具的目標是充分利用智能終端,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讓教與學不再局限在課堂上,推動教學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優質教學資源的引領作用,推動教學改革。[4,5]
作者已經進行了兩個學期的智慧教學實踐,從雨課堂對我課程講授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來說,雨課堂的主要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顯現:促使教師豐富了教學資料,優化了教學設計,從而帶動教學效果的改進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但是從學生的角度分析,確又存在一些特殊的情況。從近兩年的課堂觀察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效果好壞并不完全受雨課堂這款教學工具的影響,往往跟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有關。另外課堂氣氛的好壞又跟學習效果不一定對應。
智慧教學工具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要遠大于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學生更多的是配合老師的教學方式,而不是主動的以學習效果的改進為目的進行主動的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革。
“千課一律”的雨課堂授課反而讓傳統的板書授課模式成了少數派,學生覺得新奇,課堂效果可能更好。從這個角度講雨課堂這款智慧教學工具主要的受益對象應該是教師。因此從教學方式的角度來分析,簡單的智慧教學工具的應用并沒有形成教學方式的深度改革,教師仍然是主導者。未來改革課堂教學的真正有效方式應該是基于智慧教學工具,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讓學生也能成為教學的主導者。課堂翻轉是實現這種角色轉換的一種可選方法。作者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嘗試了翻轉課堂和混合教學,從翻轉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是很強的,學生對于翻轉課堂這種學習方式也是很樂意接受的。但是翻轉課堂的設計仍然需要教師做足工作,否則就會導致不能激發所有學生參與,翻轉課堂的效果不能覆蓋所有的學生的結局。
4總結
智慧教學工具的出現,給課堂教學改革提供給了輔助工具,方便了課堂翻轉、混合教學的實施。
但智慧教學工具終歸還是一個工具,真正的教學改革效果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緊密配合,離不開教師對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改進。只有工具、方法、主體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效果的目的。
基金項目:A.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新工科的教師跨界發展與評價激勵機制研究》(教高廳函[2018]17號);B.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課題《基于雨課堂的航天器動力學基礎混合教學》(1901JF1502)
參考文獻
[1]王景枝.論信息化時代教師課堂教學觀念的變革.教育信息化, 2005,(02):9-10.
[2]姜騫,吳冰野.基于“EST”理論框架的“三度”課程混合式教學創新模式研究.科教文匯,2021,(04):3-4+7.
[3]沈琪.高等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2014,(06):7+23.
[4]程玉蓮.高等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內涵及實施路徑.中外企業家, 2013,(17):195-196.
[5]王雪峰,王淑娜.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智慧教學工具應用于高校教學的實證研究.2021,(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