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峻峰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是我國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而又具有較強時代性和實效性的學習方法。在新課標中提出要“以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之感、中外文化交融于天際之中以及人類自身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必須不斷地提高認知能力。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為基礎理論依據,進行研究分析,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闡述了統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從歷史題材出發、重視中外文化知識學習以及提高教師素質和能力,從而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
歷史教育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這門學科的內容、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及對國家未來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歷史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人文精神,使其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和認識世界。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性內容,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要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授課。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一)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
在傳統歷史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會提前按照教學大綱準備教案,然后按照教案為學生講解歷史課程,學生完全是按照教師的思維進行學習,缺少互動性。而現代教育理念是開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所以需要想辦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注重應試教育的考試分數,很多學生都按照教師的要求和練習題的內容死記硬背,想在考試中取得一個良好的學習成績。這正是傳統教學的弊端,學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分數,但是根本不理解課本內容的含義,只是機械地對課本知識進行背誦,這對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一點益處都沒有。所以,學生不理解課本內容而單純學習并不能提高自身的歷史觀念。
(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
無論傳統教學還是現代教學模式,服務對象都是課堂上的學生。而傳統課堂上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重視學習方法,都是由教師進行主導課堂學習,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思維展開學習,毫無積極性。如果不讓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實踐中,學生是無法提升綜合素質的,也不能對課本內容完全理解。一般的歷史教學都是有教師指引,所以,學生的學習內容除了教師布置的作業就是考試的內容,更不用說提升學習主動性。另外,學校也沒有針對歷史教學安排足夠的教學資源,并設置合理的教學設施,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內涵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新課改下的必然趨勢,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需要結合歷史課程的學習和學科特點逐漸培養成的。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不但可以反映歷史學科的學習初衷,也可以體現歷史學習對學生的深刻影響。根據對新課標的內容理解,學生應該在歷史學習中逐漸提升學習相關的能力,而不是局限在課本內容上,要提升整體的綜合能力,有歷史學習后的價值觀體現。學生在高中時期的核心素養是由多方面的能力綜合養成的,既包括歷史知識又包括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更包含了利用歷史知識掌握的時空觀念,從而學會從唯物主義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學習歷史知識不是真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用歷史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步將唯物辯證的思考方法應用到事件中,形成有正確邏輯的人生觀才是根本目標。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突破傳統的教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工作中,成為歷史課堂的主角,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增強歷史意識。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具體教學策略
(一)歷史事實與主觀意識相結合
歷史教學是高中培養學生歷史觀的基礎,高中階段也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最佳時機。要借助歷史課本中歷史事實的客觀性來從主觀的角度學習,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高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很多事情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欠缺一個正確的引導人來幫助學生得到提升。因此,歷史課程讓學生去偽存真,從事情的表面現象通過正確的理解挖掘到實質,這個學習的過程就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客觀認識。歷史課本上的內容都是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截取的經典片段,為了讓學生們不忘歷史、尊重歷史,并能正視歷史,在今后的生活中構建全面的歷史觀。
很多教材中的課文可以從內容上和歷史事件上激勵學生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實際上不需要太復雜的課程設計。教師在講授這部分課程的時候,大可以單刀直入地將課程內容直接突出,不用太復雜的前奏和背景介紹,這樣更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和理解課文內容,用剩余的時間可以進行針對課程內容的討論。例如:“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堂課是本冊書的第21節,前面課程已經對我國當時的局勢和發展的變化介紹得很多,而這節課是突出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和中國共產黨誕生后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是一堂非常有意義且可以激勵學生的課程,所以,可以直接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重點學習點整理成表格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對重大歷史事件了解并概括整理的學習方法,并可以在課余時間讓學生討論五四青年節可以進行的集體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并樹立為國家富強和昌盛而學習的理想。
為了能讓學生清晰地根據歷史事件了解歷史的變遷,便于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可以對課本的課程進行整體規劃。例如:可以利用一張地圖將我國在歷史上的發展,根據社會變化后國家版圖的大小來進行講解,再把歷史事件按照時間軸排序。這樣既可以有邏輯思維性也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時間清晰明了。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化教學,采用動畫制作的方式,將同一國家按照版圖變化做成動畫,在動畫的旁邊加以簡單的介紹,可以更生動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掌握歷史知識。
(二)采用情境教學
在新課改后,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靈活教學,開展各種學習活動。例如:可以開展辯論活動,分組討論并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讓學生通過討論,學習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知識,并了解辛亥革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也讓學生知道通過學習擁有先進思想和革命主義精神的重要性,也要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地學習所有學科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還可以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軸,讓學生分組分析各個重要革命失敗和成功的原因,從分析起義發起人的人物特征開始從細節上開始找線索,最后,結合實際生活中出現的類似錯誤心態和行為,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情感目標。諸如此類的題目非常多,還可以討論各個朝代建立和滅亡的原因,總結歷代皇帝的管理優點和缺點,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體,然后由教師指引按照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課程內容并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三)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分析學生學習心理
中學生還需要進一步學習才能充分理解歷史課程的實質,也才能形成穩定的心態和正確的歷史觀。學校在安排課程內容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注意學生的接收能力并保障能充分吸收歷史課程的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探究歷史,并產生興趣。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還安排了比較具有趣味性的課程,還有的教師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先觀賞歷史影片,根據喜歡的明星表演人物推斷歷史人物名字,并根據故事情節介紹歷史課程,總之,在上課的時候盡量讓學生縮短與歷史的距離,盡量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到的事物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一點一滴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都不同,因此,對歷史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師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傾聽學生的問題,從中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方向,這樣才能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幫助學生完成歷史學習。
(四)重視教學設計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應該對工作認真勤勉,對學生盡職盡責。教師在準備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再結合學生的特點,將課程中的歷史事件分段,讓學生更容易領悟其中的事件意義并用矛盾的心理分析歷史事件。在批判中進步,在樹立態度中成長。歷史的學習本來就不是單純地掌握知識點,而是通過歷史來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并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用正確的視角看待生活,用敏銳的觸角感受歷史帶給我們的愛國精神和大國情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品德好、能力強的新時代綜合人才。有些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很強,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預學和復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課下利用業余時間鞏固一下學習,所以,在課程結束前需要進行任務布置。任務的布置不限形式,根據學習內容可以靈活掌握。例如:可以讓學生探討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也可以對經典的歷史橋段找到相應的對白進行朗誦等。總之,就是要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增加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并加強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學習。
(五)聯系歷史解釋,重視素質培養
所謂的歷史解釋,是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課后對課文中的時間、人物和事件通過自己的理解客觀地表述出來。這個過程要尊重歷史,還原真相,并合理科學地對歷史發生的事件進行推理,并分析出歷史課程要學習的內容和意義,再結合實際研究總結對現實生活的影響,這才是學習歷史的真正意義。要正確地對歷史進行解釋,一定要自己研究歷史課的每一個細節,對細節整理、分析,并且有邏輯的理性對資料進行整理,然后再確定歷史解釋。這樣做可以減少主觀判斷對歷史內容的理解而曲解歷史,而是采用科學求證的方法對歷史有一個正面的解釋,從而反映了歷史學習方法的客觀性。在找到正確的歷史解釋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是批判的、矛盾的并且不斷自省的,這樣才能比較出真正的深層含義,也可以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提升自身的素質,從而用新的思維模式來認識對象解釋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歷史的學習重在真實,通過科學來掌握知識與能力。
結束語
歷史教學是高中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學習的高中階段起到承上啟下、聯系中外、融會貫通的作用。歷史教學為高中學生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高中生對中國文化、民族精神以及中外國情方面的知識。《中外歷史綱要》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在這其中就包含大量優秀作品。創新教學思路還是應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多種方法實現這一目的。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歷史人文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徐青忠.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J].高考,2021(7):77-78.
[2]劉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1(4):202.
[3]張朝銳.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