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田
摘要:現代社會更加倡導的是團隊協作以及合作精神,這能夠有效地提升工作學習的效率。所以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越發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希望能夠借此來促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高中生物知識的學習同樣離不開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因為很多生物知識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合作學習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知識學習效率,提升他們課堂知識學習所得。對此,本文就如何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來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和看法,以供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合作學習;應用策略
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不足,他們很少會進行合作學習,再加上部分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合作學習應用的重要意義,導致他們并不重視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削弱了合作學習應用。再加上現代教學理念對于高中生物課堂之上進行合作學習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需要相關的教育工作者落實到位。對此,下文將結合高中生物的課堂教育現狀以及合作學習應用需求來設計合理的應用策略,最終達到發揮合作學習教學應用實效性的目的。
一、明確合作學習的主題目標,確保合作學習方向的準確性
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明確的探究學習目標,因為通過合作學習目標的設置能夠為學生的探索學習提供準確的方向,學生在獲得明確的學習方向之后自然也能夠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舉措來進行合作學習,這樣對于提升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有著較為積極的意義。對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當為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并以此來對學生的相關活動進行導向,引導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合作學習活動。例如:在進行《酶的特性》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將“酶的專一性以及高效性”作為合作學習的探究方向,要求學生利用課本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以及實例來論證酶的這兩個特性,然后再讓學生圍繞這個方向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高中生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加深了他們對于酶的特性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
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分層,優化合作學習小組的架構合理性
合作學習初衷是為了能夠讓學生之間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相互幫助,共同進步。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應用效果,就需要提升小組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有效性,確保他們彼此之間都能夠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發展提升。這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師提升合作學習小組分層的合理性,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帶領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生物知識的學習,而成績較好的學生也能夠在此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啟發,加深他們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充分發揮合作學習對于學生之間相互提升的積極效能。例如:在進行《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按照生物學習基礎較好以及有待提升這兩個層次來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劃分,然后再讓這兩個層次的學生按照2:1的人數比例來組成學習小組,確保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存在問題后,就可以圍繞教師所設置的合作學習主題來開展相關的活動,這樣也能夠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發展提升。
三、推進師生合作學習的應用,強化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合作學習不單單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同樣也能夠進行合作學習的應用,這樣也是落實“教學相長”理念的重要舉措,更是落實合作學習在高中生物課堂之上應用的重要策略。對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當積極地參與到高中生物教學之中,多與高中生進行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所想所思,在了解了學生觀點和看法之后,教師可先進行自我反思,再將他們所想與學生進行分享,而學生也能夠借此來了解教師的思路,與教師共同探究二者對于同一個生物知識或者生物問題的不同思考方向,相互學習更好的知識學習方法,借此來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應用優勢,幫助高中生更加高效地進行生物知識的學習。例如:在進行《免疫調節》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可將“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二者之間的關系”作為師生合作學習主題,然后先通過教學提問了解學生的觀點看法,再整合學生所反饋的觀點信息來論述教師自身的觀點,學生在了解教師的觀點之后也能夠指出所存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師生共同進步,充分發揮合作學習對于他們二者的提升效能。
結語:總的來說,合作學習對于高中生的生物學習效率的提升效能,要想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應用效能,就需要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多與學生積極交流,并通過師生合作學習、優化合作學習的學生架構以及落實合作學習目標的明確等等來推進合作學習的應用,確保師生都能夠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升生物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倩. 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J]. 教育科學(引文版):00063-00063.
[2]王鴻華. 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J]. 讀寫算, 2018, 000(009):218.
[3]陳禹. 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應用及效果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