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蘭
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德育的終極目標。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小學教育在今天顯得更加的重要,小學教育中除了學科教育,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德育。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性格的塑造和社會價值觀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實際上都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環節之一 ,它賦予了“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方向:形式多樣化、層次性和階段性。國家致力于教育培養的“百花齊放”,不論是辦學理念、教師再培訓、學生培養,都堅持“多樣化”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孩子收獲成功的同時,還感到快樂。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己任,秉持“德才雙馨,共創未來”辦學理念,推進新時代小學生發展的新篇章。“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后,學校進行了全面教學改革,從學科教學、素質教育、作業布置、教學評價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調整。在保證學生正常學習的基礎上減輕學生負擔,“優化”作業,縮短上課時間,還學生一個七彩的童年。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把握新的發展階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立德樹人;雙減政策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幾點都是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主管部門提出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最終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勞動教育是德育的社會實踐,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小學德育全過程不僅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提升小學生道德素養的要求。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德育內涵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小學階段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其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新課改的形勢下,對學校的學科教學和德育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是指具備高尚的品格“樹人”是在立德基礎上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兩者互相成就,缺一不可。而“立德樹人”就是首先保證具備良好品格前提下還有才華和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德才兼備”。因此,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必須把德育課程的“樹人”環節擺在首位?;靖母锎胧┌ㄒ韵聨讉€方面:第一,“立德”目標培養更加明確,國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在小學階段必須為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打好基礎,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第二,德育的內容更具層次性,賦予德育課程更加深刻的意義。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于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知識、道德、價值觀的全方位發展。第三,德育的滲透作用加強。立德樹人是響應國家號召,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教育任務,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經歷的點點滴滴。最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時間的付出和磨煉。所以,小學德育的教學方式應該以滲透和引領為主,不能把觀念硬性“灌輸”給學生。
二、“雙減”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經過前面闡述可知“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是近年來,教育壓力普遍增加,除開學較繁重的學習任務之外,還有課后的各種補習班。學生被壓得喘不過氣,對他們身心健康和成長特別不利,各個家庭的經濟壓力也是很大的。為了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必須規范課外培訓,減輕小學階段的作業負擔和校外的培訓負擔。國家主管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雙減”政策的實施不是只停留在綱領文件上,而是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具體來說,就是兩手抓減負,杜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教師一方面減少作業量,學??茖W規劃作業量,減少作業用時。而布置作業不再是機械的重復練習,而是分層次、個性化的作業設計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而書面作業也不是說必須回到家里才能完成,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盡可能讓學生在學校完成,學校有教師和同學在,有助于他們自我修改和教師的及時輔導。放學后杜絕學生補課,長時間的學習會讓學生疲勞,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回到家,家長要做的是引導他們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作業,再進行適當的勞動和娛樂游戲,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另一方面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控制課外培訓機構的數量。
過重的課業負擔,家長和老師都減少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導,忽視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 。“雙減”關系到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負擔減輕了,教育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舉,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半p減”的出現,讓義務教育走向了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均衡化的路線。
三、勞動教育,孩子能獲得什么
(一)立德樹人、實踐育人
近年來,相關部門一直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勞動教育,特別強調“將勞動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從小學、中學、社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全面落實?!半p減”政策出臺后,教育做出了最“走心”的改革,就是不忘初心,突出“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半p減”政策明確提出,學校要組織學生學習勞動課程,在課外和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萬象更新,但是勞動永遠是創造生活亙古不變的定律。有教育家指出,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傳授幾個勞動技能,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勞動讓學生們學習一些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品格。當他們參加工作進入社會的時候,會將這些勞動技能運用于社會實踐,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
一般的家務活都比較簡單,讓孩子做家務,不是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而是讓孩子們在“掃地、種地、洗衣”的過程中體驗父母的付出和不易;在生活中養成勤儉節約、懂得珍惜的好習慣。只有親自參加勞動才會從內心出發尊重勞動者,珍惜得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因此,讓學生在勞動中辛苦和流汗,都是為了讓他們感受生活。在上個世紀就有“勞動最光榮”的社會教育理念,當孩子們把這個觀念深入人心,他們就不會排斥勞動,并且會愛上勞動,這里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很多爺爺奶奶,他們特別溺愛孩子,生怕累著。其實,孩子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只有等他們切身體驗了勞動,才會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苦努力才能收獲成功的道理。
(二)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研究證明:勞動除了能夠掌握勞動技能,還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在勞動中,還是生活中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很多實踐中的問題在課堂上是無法覆蓋到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嘗試自己解決或者尋求他人幫助。前者可以逐漸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究能力,后者在與各色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這些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有極大幫助的。我們可以發現,熱愛勞動的孩子生存能力極強,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發育都比較成熟,未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會坦然面對,冷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然而勞動教育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他們時刻銘記“勞動光榮”的信念,這些都將是他們未來學習和生活的目標和方向。
四、實施勞動教育的多種途徑和渠道
(一)與專業結合開展創新性勞動實踐活動
勞動教育并不是僅僅教會學生一定的勞動技能,而是在勞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專業勞動素養。而學生要做的是把勞動素養與社會實踐教育巧妙結合,全面提高學生專業勞動能力與素養,不斷創新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企業,關注基層民眾,通過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
勞動教育除了停留在課堂上,還需要融入社會實踐,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二課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賣報幫扶、慰問孤寡老人等這種公益性的服務活動。學生通過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懂得了關愛和奉獻。比如說在社會實踐或者研學期間,帶領學生們走進水廠、長江邊和部分工廠外的河道實地考察。同學們在研學過程中發現大批工作人員為了讓整個城市良性循環,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來杰出的貢獻。我們的小學生也有一顆火熱的心,他們到處考察,發現存在水污染的現象,主動清理河道邊的垃圾,向相關部門提出中肯的建議,甚至把自己的零花錢捐出貢獻自己的力量,專門用于保護本地水資源。這些都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活動,他們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習到了生活用水的循環知識,踐行了為城市的未來出一份力的決心。小學生都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和接班人,他們身上肩負著社會的責任,學校通過勞動實踐教育讓學生學會了關愛和奉獻精神,就此達到了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優化實踐實訓教學體系,落實勞動教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適用于勞動教育。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其他素質培訓,永遠不可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而且勞動教育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實踐動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讓學生參加實踐培訓是為了落實勞動教育蘊含的價值觀和知識技能教育。現在一線城市的學校都有建設綜合的勞動實訓中心,而且還與校外一些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平臺,構建了理論與實踐運用的橋梁。學生通過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讓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提升,學生通過具體實踐還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有了專家和企業的介入,勞動教育更具專業化和職業化,在與專家和企業的交流中,學生更加清晰了解到他人對勞動的認識和態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價值觀。
五、落實“雙減”政策,開啟勞動新篇章
為了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學校開展特色勞動教育,很多教師把勞動教育分為四個板塊:其一,家庭勞動教育,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后花5-10分鐘幫助父母掃地、摘菜、洗碗等。其二,勞動技能分級培養,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齡、分學段開設勞動技能課程,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其三,勞動實訓基地打造,依托校園或者校外公益組織實踐活動;其四勞動活動多樣化,學校利用社團、學生會等搭建各種特色的勞動平臺,像為孤寡老人做家務、福利院慰問等。這些活動都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勞動素養,在激發他們勞動興趣同時學會關愛社會和回報社會。勞動不僅僅是只有掃地做衛生等枯燥、疲累的體力活,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走入田間,教會他們種植果蔬,親自經歷播種、澆水、施肥,最后收獲。整個過程,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快樂和幸福。這些多姿多彩的勞動實踐都是在減輕學生學習任務基礎上的一種身心鍛煉和放松。
結語
“雙減”背景下的勞動教育不是讓學生減輕學習壓力后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是讓孩子們在勞動過程中學會觀察、感受生活。小學的勞動教育在于幫助孩子們修身養性,學會生活,在實踐中收獲成長和價值,勞動教育讓學生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他們長大后最終收獲的是一種品格,明白只有用自己雙手的努力才能創造美好未來的道理。
參考文獻
[1]卓晴君.中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變遷與展望[J].基礎教育課程,2019(03).
[2]倪娟.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變革及其發展[J].基礎教育課程,2018(12).
[3]王維審.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發展概述[J].中小學德育,2018(07).
[4]白雪蘋.對當代小學勞動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4(05).
[5]薛維學.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師資現狀及對策[J].中國教師,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