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 要]問題是激發學生思考的引子,教師對課堂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文章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分析高中地理課堂問題設計存在的誤區,并對如何優化高中地理課堂問題設計、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問題設計;誤區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1-0088-03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問題式教學法如何順應新形勢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設計”是問題式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高級思維的發展,這對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高中地理教師需要走出問題設計的誤區,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高中地理課堂問題設計存在的誤區
1.問題內容拘泥于教材,選題來源渠道狹窄
問題設計不能離開教材,教材是問題設計的源頭,但這并不意味著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羅列就是問題設計。解答了書上的這些問題,也并不意味著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
不經篩選,將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羅列,提問學生,學生更多的是將這些問題的答案作為硬性知識,在課本中找到,以“復制粘貼”的方式不經思考地機械式完成答題。這樣的問題設計在課堂中表現為整堂課提出許許多多的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在一問一答中,表面上看起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提高了,但實際上,長此以往,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會產生倦怠,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
2.問題設計缺乏梯度,難易控制不當
一般來說,我們將課堂問題分為“知道、理解、運用、綜合”四個層次,教師設置問題的難易度應該兼顧各個層次,但是在現實課堂上,一些問題往往停留在一個層次,表現為問題過簡單或者過難,缺乏梯度,不利于知識的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會受到牽制。
對于過簡單的問題,學生會將答案脫口而出,這類問題往往缺乏思維含量,提問的意義不大。對于太難的問題,學生即使經過教師的提示和自己的努力,仍覺得一頭霧水,這類問題不僅會拖慢教學進度,還會挫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3.問題設計追求統一答案,忽視思維發展
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又想讓學生直接掌握知識,絕大多數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都會設計出標準答案。不少教師更加關注學生是否通過學習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反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當學生的答案與教師設計的答案相去甚遠時,有些教師不去分析學生答案中的合理成分,不對學生進行思路和方法的點撥,而是在簡單敷衍之后繼續找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直至聽到標準答案,更有的教師直接就說出標準答案。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養成持久、深刻思維的習慣。
4.問題設計過于細碎,忽略知識的內在聯系
高中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有它自己的內在知識聯系。一些教師設計的問題數量較多、比較零散,他們把每個知識點分成若干個小點,希望面面俱到。結果也許每一個問題都不難,學生都能回答,但因為問題數量過多且忽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對教材就不能產生綜合的、系統的、深層次的理解。一節課下來,學生大多只會記住某一個或某幾個知識點,卻不能從整體上對知識進行完整建構。這樣不僅會導致學生思維上的混亂,而且會影響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發展。
二、高中地理課堂問題設計的優化路徑
1.拓展選題來源渠道,合理加工材料
高中地理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要拓寬思路,拓展選題來源渠道。其實一個問題是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來設計的,素材來源非常廣泛,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問題,也可以是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既可以是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是在教學活動中生成的問題;既可以是教師提出來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質疑的問題。但教師在選擇時要進行合理的篩選和加工。
首先要選擇與學生生活實踐和興趣愛好相關的材料。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問題,使問題生活化。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否則,若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則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水圈水循環”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唐朝“詩仙”李白有首詩叫《將進酒》,其中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勢磅礴,流傳千古。請大家從文學欣賞的思路中跳出來,運用地理思維想一想,這句話科學嗎?(課件展示:李白面對黃河的圖片)
師問:其實這首詩只要改一個字,就科學了,怎么改呢?
生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能復回。
師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思考兩個問題。什么是水循環?水循環可分為哪三種類型?
師講:下面請同學們畫一畫水循環的主要過程,講一講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活動:全班學生分為三組,分別繪制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的示意圖。(課件展示:畫一畫水循環過程,講一講水循環的環節)
學生繪圖,教師進行指導,提醒畫好的學生相互交流。
學生相互討論后,各小組推薦代表上臺,投影展示繪制的作品,講解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在學生講解后進行小組自評和他評,教師及時點評。
其次要選擇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的相關材料。一個好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具有探究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動力。但問題又不能太難,超出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的問題,不僅學生不會回答,而且會挫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到“日界線”時,一位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本相關內容后提出問題:對于日界線,有的人說有一條,有的人說有兩條,你通過預習,認為有幾條?這樣的問題顯然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單靠學生自己預習很難解答。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置出適合學生的、難易適度的問題。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問題的難度要設在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和學習就有可能解決的程度。教師設計問題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從低層目標逐漸過渡到高層目標。實踐證明,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和學生可接受程度的統一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從整體著眼,關注知識間的聯系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很多新知識都是基于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從而體現學科知識的連續性和整體性。這就要求教師立足學科整體,在設計問題時關注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中有一項探究內容為認識城市空間結構的分布規律和組合特點,這部分內容比較空洞,而且對于學生來講比較難理解。筆者將幾個城市(城區)的功能區規劃圖作為探究素材,并將這一大問題分解為以下幾個子問題進行探究,教學效果良好。子問題具體如下:
①讀《贛榆區青口城區規劃圖》,找出青口城區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區,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②讀《連云港市規劃圖》,找出連云港市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區,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③讀《北京市規劃圖》,找出北京市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區,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④讀《巴西利亞規劃圖》,找出巴西利亞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區,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⑤歸納出這幾個城市(城區)共同的功能區及其分布位置的共同特點。
對于“城市空間結構的分布規律和組合特點”這一探究性問題,如果僅僅依據課本闡述,學生很難得出完整答案。教師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從幾個城市(城區)入手分析城市功能區,既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又將問題置于《城市空間結構》一節整體框架中。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本內容,還拓展了知識,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深化互動層次,注重思維發展
根據發展水平的不同,思維分為低級思維與高級思維,一般認為簡單記憶式提取事實性知識的思維過程是低級思維,以分析、比較、質疑、推斷、評價等形式進行深層加工的思維過程是高級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隨意,提這樣的問題的出發點多是為了配合自己的知識講解和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而不是為了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發展。答案標準化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經過思考、辯論和論證,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對相關知識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在筆者聽過的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公開課上,授課教師設置了兩個問題討論環節。在導入新課階段,教師展示了上一節課的主要問題,讓學生回憶并背誦答案。在講授新課階段,教師又展示了本課的問題,要求學生討論回答,包括“1.城市化的含義。2.城市化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3.當代城市化有哪些特點?4.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問題直接來源于書本,是書本知識問題化。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甚至不用思考就直接在書上找到了答案,然后熱熱鬧鬧地回答。表面上看學生積極參與,實際上學生很少思考。教師提這種以課本閱讀為導向生成的問題,雖然看似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能否真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值得我們深思了。
4.注重方法指導,著眼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立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師在課堂上應少問“對不對”“是不是”“懂不懂”,多問“為什么”“還有其他答案嗎?”。例如在講解選擇題時,不要一味地講解為什么選擇這個正確答案,先問學生為什么不選其他的答案。有效的問題設計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得,還關注學生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地理課不是單純的理論課,它強調由“知”到“用”的過程,即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地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例如,教師在介紹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時,可以聯系近幾年中國一些地區天氣的異常來設計問題。教學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可以當地人口遷移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為例進行問題的設計。這樣的問題設計結合社會生活,接地氣,讓學生有話可講、有內容可探究。
海森堡曾經說過:“提出了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以問題貫穿課堂看似簡單,實際上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優質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索,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朱梅.“問題討論法”在高中政治課中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66-67.
[2] ?趙武.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4(7):115-116.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