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
【摘要】本文闡明在共青團工作中滲透愛校教育的有利條件,論述在共青團工作中滲透愛校教育的策略:靈活利用共青團、少先隊陣地,創設愛校教育環境;以團隊活動為載體,為愛校教育注入活力;創新團課課程內容,加強愛校教育實踐;發揮學生自主性,實現愛校教育自我化;注重團隊儀式教育,提升愛校教育質感;開展評優評先工作,凸顯愛校教育效果。
【關鍵詞】共青團 愛校教育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51-02
共青團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源頭性的地位和作用,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開展愛校教育是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的切入點,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途徑之一。共青團組織因其具有良好的組織架構、強大的組織凝聚力、有效的教育機制,能與愛校教育有效融合,成為“大德育”的有力臂膀。
一、在共青團工作中滲透愛校教育的有利條件
(一)共青團組織擁有良好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
初中團組織在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上具有扁平化、項目化和信息化的特點。從黨委到團隊委,從團隊委到團支部或中隊,從輔導員到學生,自上而下,順暢有序,這有利于團、隊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團組織聘任有抱負、有理想、有才能的教師為團支部(中隊)輔導員、中學團校的講師,以教師的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成長;團組織下設學生會、社團等組織,形成“一心雙環”的組織格局,廣大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平臺實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因此,共青團是德育工作最有生氣,最能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陣地。
(二)共青團組織具有強大的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廣大初中生對團組織有著樸素情感,能主動向其靠攏和看齊。同時,共青團是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充滿活力的典范,是學生成長之路上的良師益友,具有凝聚他們的無窮力量。此外,團員、入團積極分子通常是學校的佼佼者,能積極帶動和引領其他同學,鼓勵他們不斷向團組織聚攏,形成強大的輻射影響力。
(三)共青團組織陣地和品牌活動深受學生認同和喜愛
共青團依托宣傳陣地、文化陣地、活動陣地等,不斷提升自身的組織影響力,幫助學生提升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其中團校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教育和培養團員的主要途徑;共青團還以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依托升旗儀式、班團隊活動課、團隊日活動、校內外實踐基地、線上交流平臺等不斷深化和貫徹主題思想教育,形成深受團員、隊員喜愛的活動品牌。
二、在共青團工作中滲透愛校教育的策略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開展愛校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關心學校、熱愛學校、支持學校的強烈情感,并使學生將這種情感內化為個人拼搏進取、努力成才、為校爭光的具體行為。這對于消除校園中的不良現象,促進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我校深挖共青團組織在愛校教育方面的價值,在共青團工作中不斷滲透愛校教育。
(一)靈活利用共青團、少先隊陣地,創設愛校教育環境
初中團組織要依據學校辦學理念,因地制宜地開展校園共青團、少先隊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團、隊宣傳陣地(校園電視臺、紅領巾展板、團隊委公告欄、團隊文化長廊、櫥窗等),活動陣地(包括紅領巾廣播站、團隊活動室、團校教室、校史館等校內陣地和博物館、科技館等校外陣地),新媒體陣地(微博、QQ、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等。例如,我校以“桃李·天下”為德育主線,“桃李”這條線強調教師用愛心與智慧培育學子,培養學子具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尊師、愛校愛國情懷。“天下”這條線強調培養天桃學子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敢于擔當、心懷天下、報效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向。在校園里,團隊委廣泛利用宣傳欄、電子屏、活動室等進行學校文化宣傳,時刻激勵著每一名天桃學子牢記學校精神,在思想上認同學校,在行為上為校增光。在新媒體陣地,團學干部自主管理,使學校動態發布常態化,宣傳學校文化,加強與校友、家長、社會的交流。在校外活動陣地,團組織充分挖掘社會、社區、家長等資源,廣泛建立適應初中生成長需求的教育實踐基地(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文物館等),并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共建關系,幫助學生成長,創設愛校教育環境。
(二)以團隊活動為載體,為愛校教育注入活力
團組織不僅可以開展學生喜聞樂見、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富有創意的團日、隊日活動,而且能指導和監督主題班團隊會,與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感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相融合。例如,學校在“五四”期間開展“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堅定制度自信,綻放戰疫青春”等主題團日活動,開展演講、征文、繪畫等系列比賽,引導團員、隊員認識黨、團、隊的關系,思考如何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啟發學生對學校、組織、社會和國家的思考,培養他們愛國、愛黨、愛校、愛家的樸素感情。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團組織要搭建能展現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平臺,提升他們對學校文化和精神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依戀感。例如,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團委品牌活動之一——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園文化科技藝術節,共設有攝影、繪畫、書法、演唱、舞蹈等十余項比賽,為多才多藝的學生提供了同臺競技的機會,廣受好評。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團委與學科組合作,努力實現德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比如,在美術課上,教師布置“我眼中的美麗校園”主題繪畫任務;在綜合實踐課上,教師布置主題為“我的天桃我的家”建模作品任務;在英語演講比賽中,演講主題設為“My school is my home”。團組織通過與學科組合作,將“愛校”的種子植入學生的心田。在學校另外一個品牌活動——畢業典禮中,團委為畢業生團員贈送刻有母校?;盏蔫€匙扣和印有學校風景和文化的紀念冊、明信片等,表達母校對學子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這樣有情懷的學校讓畢業生留念和愛戴。
(三)創新團課課程內容,加強愛校教育實踐
團課是共青團“三會兩制一課”組織生活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加強對入團積極分子和團員的全過程培養的重要載體。對團課課程的創新設計,將愛校教育主題融入其中,能充分發揮團校教育的作用,提升愛校教育的效果。例如,在入團積極分子主題團課《如何爭當新時代好團員、隊員》中,講師通過設問“團員學生如何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彰顯先進性”來啟發學生“知行合一”,在實踐中提升自我、實現價值?;卮饐栴}的學生能夠從自身著眼,表達出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高標準要求自己,努力為班級、學校爭光的意愿。無形中,愛校教育悄然生成,巧妙地與團課內容融合在一起。2020年中考前,學校團委邀請優秀的團員畢業生到校上團課,為聽課的學生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驅散了他們內心的焦慮。主講人還提到了母校對他的栽培、恩師對他的指導,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母校的熱愛和感恩之情。
(四)發揮學生自主性,實現愛校教育自我化
由團委主持召開的團員代表大會、學生會換屆選舉大會、少先隊員代表大會不僅凸顯了團的核心地位,更體現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校通過召開民主會議,能有效培養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他們的民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在大會上,團員、隊員行使投票權,明確了他們的責任和權利,強化了他們自我教育的內化過程;少先隊員、團員通過提案等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彰顯自主性、創造性和參與性。此外,團委下設志愿隊、各種社團,形成以團委為核心、多種途徑并舉的聯動機制,幫助團員、隊員從勞動教育、實踐教育中提升自我。學校于2018年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致善”志愿服務隊(名字取自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截至2021年1月,志愿隊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思賢社區等友好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成立團員、隊員志愿服務實踐基地,累計接收隊員達1500余人次,開展大型服務活動10余次。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從學校走進社區、社會,開拓視野,鍛煉技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認同感,全面提升勞動意識和合作意識,對學校的歸屬感也不斷得到強化。
(五)注重團隊儀式教育,提升愛校教育質感
儀式教育是共青團工作的重點內容,是教育、引導、激勵、凝聚團員、隊員的有力工作手段,是共青團活動的有效載體,是保持共青團鮮活生命力的長效機制。初中團組織、隊組織應注重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積極開展七年級“建隊儀式”和八年級“離隊儀式”“新團員入團宣誓儀式”等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要求和指導團支部和中隊主題活動,規范團隊禮儀,凸顯團員、隊員身份,引導青少年牢記歷史使命,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團組織通過儀式教育不斷加深學生對組織的認同感、對學校的歸屬感、對未來的期待感。例如,每年的10月13日,我校舉行七年級“建隊儀式”。當少先隊員為新聘輔導員們佩戴代表尊敬和信任的紅領巾時,隊員們與新教師的感情進一步提升,就像彼此許下了共同成長的諾言;儀式活動后,一棵象征著希冀和祝福的“天桃許愿樹”被置于隊伍前方,隊員們可以在樹上掛上自己的心愿卡。新生們帶著美好的期許和展望,在美好的校園撒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迅速地建立起對母校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六)開展評優評先工作,凸顯愛校教育效果
《中學共青團改革方案》中指出,要將思想端正、學習勤奮、勇于實踐、向善崇德、自覺奉獻作為亮明團員身份、彰顯團員特質的重要標準,在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中體現先進意識、先進動力、先進要求和先進表現。學校團組織通過大力選樹優秀學生團員(隊員)、團學干部、優秀團支部(中隊)等先進典型,激發他們對學校的感恩之情,提升他們的組織歸屬感和成就感;設置集體榮譽,如“青年大學習優秀團支部(中隊)”“校級紅旗團支部”“校級紅旗中隊”“團日活動優秀集體”等,提升集體生命力和戰斗力;設置“優秀輔導員”“優秀團日(隊日)活動指導老師”等榮譽,肯定和激勵輔導員,使他們更加熱愛工作,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正因為共青團組織有著基礎性、戰略性和源頭性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擁有強大的組織凝聚力和有效的教育和活動載體,方能從多個方面不斷創設愛校教育環境,注入愛校教育活力,加強愛校教育實踐,實現愛校教育自主化,提升愛校教育質感,凸顯愛校教育效果,最終與愛校教育有效融合,促進愛校教育發展,使愛校教育成為“大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祖國需要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劉 希(1989— ),湖南湘鄉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現任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團委書記兼東葛校區大隊輔導員,研究方向為中學德育、共青團少先隊工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