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統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分析比較閱讀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特性,論述利用比較閱讀化解古詩詞教學難點的方法:以“讀”感知詩詞內容、以“比”鑒賞詩詞寫作手法、以“感”品味作者感情、以“練”促比較閱讀思維能力提升。
【關鍵詞】比較閱讀 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69-02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文化瑰寶,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單篇詩詞逐一教學的固定模式,但這種模式過于關注學生對單一詩詞逐字逐句的解讀與背誦,沒有實現詩詞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難以讓學生對詩詞意境和感情形成更深入、透徹的領悟,無法激活學生古詩詞學習的系統性、整體性思維。語文課標指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應引導學生學會洞察、學會欣賞,獲得情感的熏陶及有益啟示。
要改變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效率,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充分挖掘古詩詞教學資源,采用對比教學法,在教學某一詩詞時,引入與其具有可比性的多篇詩詞進行對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尋找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詞、擴大詩詞學習視野、提升詩詞鑒賞能力,而且能提升詩詞教學的效率。統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均為借景抒情類古詩詞,具有相似性與差異性,可作為古詩詞對比教學的有效教學資源。以下,筆者以該課為例,介紹比較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比較閱讀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一)從詩詞的內容上選取對比點
閱讀古詩詞時,我們最先感知的便是詩詞內容直接刻畫的景象,因此在進行不同古詩詞的比較閱讀時,應挖掘詩詞內容上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詩詞主題和內容,為接下來的詩詞鑒賞打下基礎。例如,《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都是景物描寫類古詩,學習了這三首古詩,學生能夠對美麗的祖國山水畫有所了解。三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象各不相同,《浪淘沙》描寫了黃河的宏偉景觀,《江南春》描寫的是江南風光與樓臺景色,《書湖陰先生壁》描寫了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鄉村景色。引導學生感知古詩內容上的異同點,可為學生形成“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詩詞鑒賞思維打下良好基礎。
(二)從詩詞的語言上選擇對比點
詩詞語言是詩人風格、筆調的直觀呈現,通過品味詩詞語言,可以幫助學生體味詩詞中的詩韻。例如,在《古詩三首》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細細品味《浪淘沙》一詩中“萬里沙”“直上”等語言所傳遞的黃河的磅礴之勢,《江南春》一詩中“鶯啼”“樓臺煙雨”等語言表達的意味深長,《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中“凈”“送青”等詞語的鮮明與生動。不同的詩詞語言代表了不同的詩詞風格和意境,如清新、簡潔、婉約、華麗、奔放等,帶領學生尋找詩詞語言的不同之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蘊含的獨特韻味,提升學生的詩詞誦讀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從詩詞的寫作手法上選取對比點
不同的詩詞寫作手法能為詩詞增添獨特魅力,提升詩詞的感染力。學生只有認識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詩詞的內容和思想。例如,這三首古詩都采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但其中細節處寫作手法的異同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浪淘沙》一詩上篇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下篇則運用了聯想的表現手法展現了黃河的神韻;《江南春》一詩虛實結合,采用了夸張的寫作手法讓時間和空間得到了延伸;《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采用擬人和用典的修辭手法,以物化人,寫法巧妙。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多樣且富于變化,引導學生辨析不同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寫作手法,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和審美體驗。
(四)從詩詞的情感表達上選擇對比點
詩人描寫的景物、寫作手法的不同,均體現著詩人不同的心境感悟。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詩詞情感表達方面的對比,感知借景抒情之妙,讓學生在不同情感的熏陶下心靈有所觸動。例如,透過《浪淘沙》一詩,學生可以感受到詩人的豪情壯志與積極心態。而《江南春》一詩,在展現詩人對江南美景的神往的背后,也體現了詩人對物是人非的感懷。《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中,作者借鄉村美景表達了對湖陰先生的深情厚誼。古詩詞的學習就是從語言到現象,從現象到意象,再由意象體會詩人情感的過程,體會詩詞情感是古詩詞學習的關鍵環節。
二、以比較閱讀法展開《古詩三首》教學的實踐
(一)以“讀”感知詩詞內容
當下的古詩詞教學強調“誦讀為本”。通過誦讀,學生能自然而然地進入詩詞中的情境,感知詩詞內容。在本課的詩歌誦讀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分層誦讀,讓學生在腦海中對詩詞形成畫面感,加深對不同詩詞的體會,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
第一次誦讀時,筆者播放了貼合三首古詩不同氛圍的背景音樂和圖片,讓學生隨著不同的背景音樂和視覺感官對三首古詩進行自主誦讀和全班齊讀。學生在黃河奔騰的音樂和圖片中誦讀《浪淘沙》,感受黃河的波瀾壯闊;在古風輕音樂和江南美景圖片中誦讀《江南春》,感受詩歌深邃幽美的意境;在鳥鳴聲和鄉村美景想象中進入《書湖陰先生壁》的詩歌情境,感受鄉村的美麗風光。
第二次誦讀時,筆者提出問題“請大家在認真誦讀這三首古詩的過程中,想想三首古詩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象”,讓學生帶著對詩詞內容的思考進行詩詞誦讀,然后對詩詞分別描寫的景象展開小組討論,在對比中明確三首古詩的詩詞內容。
(二)以“比”鑒賞詩詞寫作手法
通過對比詩詞所寫的景象及其寫作手法,學生可以更容易找到三首詩詞的異同之處,在對比中辨別不同景象與寫作手法之間的關聯,提升對古詩詞寫作手法的鑒賞能力。因此,在對古詩的句義、詞義進行分析討論后,筆者引導學生對詩詞寫作手法展開對比。
師:請大家熟讀三首古詩,并思考三首古詩的寫作手法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1:這三首古詩都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個人情感。
師:說的非常好!“借物抒情”是這三首古詩的共同之處。除了抒情方式這一寫作手法相似之外,這三首詩詞也具有其他不同的寫作手法,如不同的修辭手法、寫作方法等,請大家找找這三首詩細節處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結合作者寫的景物,分別選取一首詩談談你的看法。
生2:《浪淘沙》一詩中“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一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展現了黃河氣吞山河的磅礴之景。
生3:《江南春》一詩中的“千里鶯啼綠映紅”同樣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讓江南景色更加生動形象。
生4:《書湖陰先生壁》中“一水護田將綠繞”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展現了鄉村景色的觸手可及。
……
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發現這三首詩歌雖然都是寫景類詩詞,同時均以物抒情,但寫作手法上亦有不同。通過探究這些異同點,學生感受到了不同詩人的創作風格,也能對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
(三)以“感”品味作者感情
傳統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往往以學生理解詩詞意思、會背誦、會默寫為主要目標,易導致學生詩詞學習興趣的減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當下的詩詞教學重視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與情感體驗的激發,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理解詩詞的魅力。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對比閱讀教學法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以上三首詩寫的都是美景,那么詩人所表達的心情是一樣的嗎?”“三首詩詞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悟?”“詩人所描寫的景與詩人的心情有怎樣的聯系?”以層層追問引導學生思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詩人生平和人生經歷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通過合作學習、自主討論的方式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在情感交流中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加深對詩詞情感的理解。
(四)以“練”促比較閱讀思維能力提升
比較閱讀的過程是思維遷移的過程,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一以貫之地練習,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教學本課三首古詩后,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對比閱讀練習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以“借景抒情”的詩詞寫作手法進行習作練習拓展,感知“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手法的好處;可以為學生設計比較閱讀式的課后作業,帶領學生對所學古詩的內容、寫作手法、語言風格和情感表達進行橫向或縱向的對比,讓學生對所學古詩詞形成系統性思維,從而克服古詩詞學習時理解力不高、缺乏閱讀技巧等問題。
三、教學反思
教師將比較閱讀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可以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以下幾點:首先,教師需重視具有相關性的教學內容的選擇,讓文本具有可比性;其次,教師應擯棄傳統以教為主的教學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搭建有效的師生互動平臺,讓學生學會自主比較閱讀;最后,教師應明確比較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辨析文本的異同,發現知識的共性與差異性,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其他古詩詞閱讀乃至寫作之中,促進語文知識的遷移,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思維,而不僅僅是為了比較而比較。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而運用比較閱讀法可以讓學生打破學習古詩詞的單一性思維。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讀”“比”“感”“練”習得詩詞學習的方法,構建詩詞學習“知識庫”,提升詩詞鑒賞能力,最終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桂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的應用論述[J].科技風,2020(4).
[2]陳惠萍.比較閱讀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8,4(4).
[3]羅士琰,宋乃慶,王雁玲.基于實證的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研究:內涵、價值及表現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作者簡介】蔣小芳(1976— ),女,廣西合浦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