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小說單元為例,論述從刻畫手段、環境描寫、情節發展及小說文本等方面入手,實現人物形象的語文要素解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小說人物形象 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73-02
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小學階段的第一個小說單元,主要包括《橋》《窮人》兩篇精讀課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讀課文,其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語文要素”作為統編教材全面使用以來的熱詞之一,其對教學起到明確的指向作用。但落到實際的教學中,語文要素的模糊性、概括性和方向性等特點,導致其難以細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當將語文要素與課本的課后練習、閱讀鏈接、語文園地等內容相結合,將其細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本文基于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指導學生進行小說人物形象的語文要素解讀,感受解讀人物形象的多種方法。
一、通過刻畫手法讀懂人物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在小說中塑造鮮明生動的形象離不開對人物的精心刻畫。小說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手法包括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其中正面描寫包括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及細節描寫等,而側面描寫是利用他人的言行來凸顯人物形象。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多方面描寫共同構建而成的,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仔細研讀、對比這些刻畫手法,讓他們真正讀懂小說所刻畫的人物。因此,教師在設計本單元教學目標時,應當將“研究刻畫手法”作為“感受人物形象”這一語文要素的細化教學目標之一。
本單元的三篇小說均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正面描寫手法,如《窮人》一文,作者先通過桑娜探望鄰居時的心理描寫構建無依無靠、貧病交加的寡婦母親形象;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如先描寫其心理“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然后寫了一段斷斷續續、充斥著省略號的自言自語,接著寫“一驚,從椅子上站起來”,把桑娜自作主張抱回去世鄰居孩子的那種忐忑不安但又義無反顧的心理狀態展示得淋漓盡致,由此塑造出一個內心充滿真善美的貧窮漁婦形象。而對丈夫的一段語言描寫——“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同樣使人窺見漁夫善良、堅強、果斷又細膩的性格特點。通過研讀文中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細致刻畫,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解讀這對雖然身在窮困之中,卻內心充滿高尚道德品質的窮人夫婦形象。又如《橋》一文中,老支書的語言描寫始終簡短、直接,而且只有口語化的寥寥幾句,不僅符合當時的情節,也體現出老支書的清醒理智、鎮定自如;老支書的肖像描寫用了“清瘦”和“像一座山”等詞句,動作描寫用了“揪”和“推”等字眼,這兩組看似矛盾的描寫使一個兼具“支書”和“父親”雙重身份的老黨員形象躍然紙上。再如在《在柏林》一文,一開始從老婦人反常甚至可笑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入手,再由她的后備役老兵丈夫平靜地道出原委,使老兵夫婦的形象變得清晰而生動,使學生學生深刻地體會戰爭的殘酷無情。
可見,通過解析各種刻畫手法,引導學生仔細感受小說人物形象的構建過程,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理解單元語文要素,掌握人物形象的解讀方法。
二、從環境描寫中體會人物
環境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在小說創作和情節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環境描寫不僅能夠增強小說的真實性和畫面感,同時也能夠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情緒、渲染人物心理狀態、豐富人物形象。在基于語文要素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對文中環境進行解讀,將環境與人物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環境中體會人物的情緒情感,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如《橋》一文中,從開篇就描寫了黎明時的暴雨和洪水,營造出災難將至的緊張氣氛,又在之后的情節中反復提到洪水不斷上漲,展示人們一步步走向絕望的心理狀態,但這些環境描寫卻能凸顯老支書鎮定、果斷、堅持原則又不乏柔情的人格魅力。《窮人》一文中,屋外“又黑又冷”,而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簡簡單單的幾句環境描寫,不僅能迅速將讀者帶入小說氛圍之中,同時也反映出小屋的女主人桑娜是一個勤勞能干、手腳利落、善于持家的主婦。而鄰居西蒙家里“又潮濕又陰冷”,與桑娜的家呈鮮明對比,凸顯出寡婦生活的艱辛。已經去世的西蒙“一只蒼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但她的兩個孩子“身上蓋著舊衣服”,腳上包著母親的舊頭巾,“呼吸均勻而平靜,睡得正香甜”,在他們身旁是母親“冰冷發青的臉”,這些關于環境的描寫同樣透露出強烈的對比意味,啟發學生聯想母親用盡力氣給自己的孩子最后一次照顧,體會她不舍而凄楚的心境。而正是這樣的環境描寫,側面反映了母親的偉大,同時使這位已經去世的人物雖死猶生,成為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在柏林》的故事發生在列車車廂里,作者對環境的描寫“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隱晦地折射小說的戰爭背景,使之后人物的行動和語言更加真實可信,也使披露的真相更具震撼性。而結尾的環境描寫“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透露出幾乎每位乘客都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因而對老兵夫婦的遭遇感同身受,以至于誰都說不出話來,完成了對人物群像的塑造,也生動地表現了戰爭對生活的破壞。
環境是人物存在的物理空間,人物與環境相互依存、關系密切,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小說中的環境描寫,通過各種環境細節品味人物的內心、情感、情緒等,進而更準確地解讀人物形象。
三、從情節發展理解人物
情節是構成小說的重要元素之一,合理、曲折的情節推進能夠交代人物關系、暗示人物的身份和處境、揭露人物的內心情感、表現人物復雜多變的思想感情,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有血有肉。換言之,對情節發展的描寫是小說最富有表現力的寫作手法,情節服務于人物,人物在情節中不斷變化成長,最終通過人物的表現揭示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教師在小說教學中,應當注重梳理小說情節,抓住具有轉折意義的情節變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在《橋》一文中,老支書指揮人們過橋時,先揪出了一個小伙子,然后痛斥他“還算是個黨員嗎”,強令他“排到后面去”,這樣的言行顯得強硬而無情;而當人們都平安通過橋之后,老支書又將這個親手“揪”出來的小伙子“用力推上木橋”,要他“少廢話,快走”,這樣的言行又使人感受到關切和有情。這兩段態度截然相反的“揪”與“推”的情節,構成了強烈的懸念,使學生急切地想知道老支書的真實用意。最后在小說的結尾,一位前來祭奠的老太太給出了答案,原來老支書和小伙子是父子倆,學生這才明白了老支書“無情”和“有情”的緣由,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在《窮人》一文中,以桑娜的行動和內心活動為情節主線,設計了她祈禱丈夫平安和收養孤兒這樣兩個情節,制造了丈夫是否能夠平安歸來和丈夫會不會同意收養過世鄰居的孤兒這兩個懸念,在情節的不斷交替發展中逐漸揭示桑娜夫婦的高尚品德,直到最后桑娜拉開床帳,兩條線合二為一,懸念得以解答,故事也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盡的回味。《在柏林》則設計了只會大聲數著“一、二、三”的老婦人和嘲笑老婦人的小姑娘之間的矛盾沖突,吸引讀者了解后續。隨后再由老婦人的丈夫道出原委,點明了是喪子之痛導致老婦人神志不清,以及她即將與老伴分離、住進瘋人院的悲慘境地,將故事推向高潮,揭示出小說“反對戰爭”這一更深層次的主題內涵。
四、深挖文本揭示人物
小說的主題蘊含著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投射和概括。教師進行小說教學時,應當注重深挖文本內涵,幫助學生以作者的視野閱讀小說,理解小說所要表現的深刻內涵,實現讀者與作者、讀者與小說人物之間的對話。
《窮人》一文中,雖然以“窮”為題目,但通篇沒有出現一個“窮”字,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筆者先介紹了小說發生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故事是發生在俄國歷史上農奴制逐步瓦解、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方向發展的時期;然后一步步帶領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家庭生活,觀察主人公的生活狀態,由此明確主人公的確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窮人。表明主人公的窮人身份后,更能凸顯他們收養孤兒的行為難能可貴。當學生讀到這里,已可以領悟到作者寫“窮”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突出窮人的“不窮”,表現人物在艱辛生活中折射出的人性之美。《橋》一文圍繞一座木橋寫了一個絕境求生的故事,以“橋”為題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代表著老支書用意志和生命為人們鑄成生命之橋、希望之橋和情感之橋,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在柏林》則通過老婦人一系列稱呼的變化,從“虛弱多病的老婦人”到“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再到“可憐的夫人”“我的妻子”“他們的母親”,以小見大地透露老婦人所遭受的苦難,幫助學生理解小說反戰的主題思想。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將語文要素落實到實際教學之中,教師應當結合課本內容,從刻畫手段、環境描寫、情節發展及小說文本等方面入手,將其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使語文要素更具有可操作性,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小說人物,提高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伍麗遐(1977—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蓮塘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