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數學是最為基礎性的學科之一,小學階段學好數學將讓學生受益終身。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學習“兩極分化”現象是最為突出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簡單分析,先對問題的相關因素進行梳理,并提出針對性應對措施,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兩極分化;原因分析;應對措施
1.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分析
“兩極分化”涉及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教師、學生)和物(教材)兩個主要方面。首先,就教師而言,有些教師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霸權教學”駕輕就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從而人為地拉大了兩個“陣營”之間的差距。其次,由于學生的稟賦存在差異,個別學生針對某一知識無法“逾越”,進而對學科產生畏難情緒。長此以往無法跟上學習進度,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最后,小學數學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實用性的知識點,但這些知識點具有較強的跳躍性,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2.解決小學數學“兩極分化”問題的方法分析
2.1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應先立足于自己的“角色”,考慮自身因素對學生造成的影響,進而開展如下方面的調整。第一,增加師生溝通機會。通過交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博得學生的信任,逐漸培養出“亦師亦友”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后進生更多參與機會,針對他們取得的成績給予及時的鼓勵,以此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優等生,應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有意識的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二,時刻進行自我反省。“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師要時刻反省自己的教學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隨時學習各種前沿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學生擁戴的良師。第三,做好輔導工作。結合學生日常表現,開展針對性地輔導,努力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同時,采取分組學習模式,將后進生、中等生、優秀生平均分到各組,通過相互影響提升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
2.2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邏輯思維強、抽象、枯燥等典型特點。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小學生的世界非常單純,他們無論是學還是玩,都離不開“興趣”二字。因此,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還需從培養大家的學習興趣入手。第一,巧妙應用數學競賽。小學生都有不服輸的精神,我們要發揮他們爭強好勝的長處,適當增加數學競賽內容。若依托小組開展競賽,則能發揮優等生帶后進生的作用,在團隊榮譽感的感召下,大家會齊心協力的“對外作戰”,從而提升學習效果。第二,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對外部事物均有很強的好奇心,若增加生活素材,則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這對于后進生、學困生而言,更具親和力,也更容易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
2.3結合學生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
每位學生均具有不可復制的“特殊性”,開展因材施教就非常必要了。第一,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開展教學時從設計環節入手,保證教學內容具有相應的層次性,保證基礎性知識簡單些,習題知識的難度適中,思考拓展性的問題難度可以更大一些,這樣能兼顧不同層面的學生。第二,數學練習的層次性。布置課后練習題時應采取針對性的策略。若練習題難度統一,則優秀生不費吹灰之力,并逐漸輕視此類練習。但對后進生而言,則困難重重,反而加大了學習的難度。采用層次性作業,既能培養優秀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還能幫助后進生樹立學習信心。第三,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輕松的環境能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大家的上進心,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改變“兩極分化”的現象。
2.4針對學生設計適宜的題目
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分析每位學生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認知能力。以此為基礎設計難度適中的題目,讓大家在學習中收獲成功,愉悅心情。數學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結合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知識理解能力、性格差異等維度,設計出針對性題目。針對后進生,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難度相對較低的題目,讓他們能夠充分消化基礎知識,并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同時不斷提升大家的學習自信心。針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應該適當增加題目難度,讓他們“踮踮腳”就可以解決。此類學生也會發現“天外有天”,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這樣,無論哪“類”學生,都會學有所成,并養成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美”,即便面對后進生也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要給大家灌輸“活到老學到老”這一終身學習理念。不能捧殺優秀學生,更不能恥笑或侮辱后進學生,要以“上帝對待每一個人永遠是公平”的心態面對每位學生。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天賦和優點,及時給予必要的肯定,讓學生自信滿滿。針對學生的短板,則需調整教學方式或教學方法,及時進行糾正補強。這樣就能逐漸消除“兩極分化”的現象。
結論
綜上所述,“兩極分化”現象是較為常見的教學問題,我們要努力從教師、學生、教材等幾個維度出發,通過因勢利導、查漏補缺,力圖拉近“兩極”之間的距離,不斷提升整體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