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在小提琴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小提琴基礎技巧知識的講解,也應對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引起重視,將歌唱性演奏技巧引入到小提琴教學中。通過查閱、研究相關領域文獻以及教學資料,可知在小提琴課程教學中融入歌唱性演奏技巧,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小提琴演奏的領悟能力,并且這種方式可以營造良好的演奏氛圍,激發他們的演奏欲望與激情,進而提高專業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針對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演奏技巧應用的重要價值展開敘述。基于此,對歌唱性演奏技巧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提琴教學 歌唱性 演奏技巧 應用策略
小提琴做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在實際教學中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與挑戰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演奏基礎技巧的教學引起重視,同時也要注意樂理知識在小提琴教學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氣質與音樂意識,更要注重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具體而言,在小提琴教學課堂上,教師需將自己所需傳授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的作品演練講解中,以一種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在作品表現過程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是一種必然的表演形式,換言之,在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在課程中這是教師需要呈現的教學內容。歌唱性演奏技巧,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結合小提琴獨特的音色和演奏特點,合理運用歌唱時的美感、情感和情調,來達到奏樂如歌一般的流暢圓潤。在教學過程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注重傳授樂理知識,以及訓練學生對樂句的調整,培養學生對樂曲歌唱性的處理。但是,綜合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關于歌唱性演奏技巧在小提琴的演奏教學中的研究尚且不足,但是在鋼琴教學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驗證。如此,要加強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通過音樂觀賞深刻領悟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體悟到小提琴的魅力,也可以讓他們對小提琴藝術作品的整體調性有更為準確、清晰的認知,進而讓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小提琴演奏知識,進一步提高個人的演奏技能,達到情感和美感的和諧統一。
一、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應用的重要價值
1.促進音樂感悟力的提升
在音樂教學中,領悟能力對于提高學生演奏技巧及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通常而言,學生自身所具備的領悟能力越強,其演奏時進步速度越快,音樂素養也相對更高,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共情能力,也與學生自身小提琴演奏水平的高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部分教師認為領悟能力高低與否取決于學生的先天條件,比如學生個人的情感感知力、演奏天賦等。而筆者卻對此持有不同觀點,認為學生對音樂的領悟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有意識的引導與教育來培養的1。后天學習過程中,注重在知識教學、演奏教學和欣賞教學中培養,通過聽音辨音仿音的練習達到內心感覺的提升。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歌唱性演奏技巧之一教學方式的應用,來對學生的領悟能力進行有效培養。
一方面,在樂器演奏教學中應用歌唱性演奏技巧可有效提升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能力,在音樂領域中理解藝術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小提琴演奏這類藝術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小提琴作品的藝術價值極高,教師在開展小提琴演奏教學過程中,加強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以靈活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歌唱性演奏技巧學習,不僅可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領悟能力,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藝術理解力。更關鍵的一點在于,學生在此過程中可對自我潛藏的能力天賦進行挖掘,自我認知、自我完善的同時找到適合自身的演奏形式,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演奏風格。另一方面,在小提琴演奏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歌唱性演奏技巧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與領悟能力,這種積極的影響是長期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會對音樂產生高度的敏感性,亦可說這種高度的敏感性是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實現歌唱性演奏技巧的練習,可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為其日后小提琴的學習和演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促進教學氛圍的營造
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尤其是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一項必要條件。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更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演奏欲望的基礎上,提高課堂參與性,讓學生學習狀態快速拉到教學內容中,進一步培養鍛煉他們的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和作品鑒賞水平。
應用歌唱性演奏技巧,對營造良好小提琴演奏教學氛圍具有積極作用。這主要因為小提琴演奏教學對學生針對作品意義和內涵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將自身帶入到作品情境中來。然而,學生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對作品的無邊界聯想所帶來的個人情緒對演奏者的影響極大,學生很難全身心投入到作品情境中,可能無法感同身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生先天樂感不強,這類小提琴演奏者也無法快速融入到相應情境中2。在此情況下,教師就需要通過歌唱性演奏技巧來提升音樂作品的感染性,進而將學生快速帶入到作品情景中,讓他們對音樂作品可以展開自己的聯想,形成獨特的理解并快速進入到演奏狀態,在作品意境中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并與作者以音樂為媒介進行對話。其中,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可以通過歌唱性演奏技巧教學營造放松的課堂氛圍,教師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當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課堂教學的緊張感,讓學生可以專注于欣賞音樂作品。
3.促進音樂境界的豐富
在古往今來的樂曲演奏中,表現力和所表達的情感都是人們所注重的。一首好的樂曲,一定是優美的,是可以感染人的,是可以讓人展開聯想的,是讓人可以淋漓盡致地宣泄情感的。所以,有樂者提出歌唱性演奏通過更流暢優美的音樂表達形式來引起欣賞者的共鳴,提升音樂表達感情的能力,提升音樂的美感,增強觀眾的欣賞感受。而歌唱性演奏技巧就是讓演奏者引起共鳴的有效工具,可以促進音樂境界的豐富。因此,在小提琴演奏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想提高歌唱性演奏技巧應用的有效性,其前提條件是需要學生自身具備良好的音樂理解能力與歌唱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以學生對小提琴作品的基本理解能力與小提琴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為基礎3。
其一,以作品感染促進學生音樂情感理解。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對教師自身表演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作品演奏的同時要融入自身的理解來啟發學生,使音樂作品更貼近當下演奏者和聽眾的情感,切實感染學生。因此,歌唱性演奏技巧應用擴大了學生小提琴演奏的知識空間,要求學生進一步去理解音樂作品本身以及掌握如何去融入自己的情感進行演奏。基于此,教師再為學生講述演奏作品創作環境和背景,就可以加深學生對演奏作品的理解和印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在選擇表演作品時要結合我國民間風俗樂,呈現不同類型產品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在類型豐富的作品學習中提升他們的音樂境界。其二,以作品鑒賞促進學生音樂境界豐富。歌唱性演奏技巧原本就是音樂歌唱練習與小提琴演奏練習兩者有機結合的產物,學生學習小提琴演奏基本知識以及學唱樂句的本身就要掌握演奏技巧,將自身對小提琴演奏的理解融入到歌唱性演奏之中可以反向提升他們的小提琴演奏能力,如此帶領學生加強對不同作品的鑒賞,在提高他們演奏作品鑒賞能力的同時,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二、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應用的建議
歌唱性演奏技巧在小提琴教學中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但不管應用何種教學形式,都是圍繞一個核心展開的,即教師在課堂上都需要將小提琴演奏與音樂作品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更好的展現小提琴演奏技能。
1.全面了解、做好“基本功”
在小提琴課堂教學中應用歌唱性演奏技巧,對學生小提琴基礎演奏技巧的熟練掌握程度要求較高,學生不僅要全面了解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也要掌握扎實的作品演奏技巧。因為學生要熟練演奏,就需要對小提琴作品、自身演奏速度和力度、情感表達方式等有全面的了解,這不僅是要求他們了解樂理知識和演奏知識,同時也要結合作品對樂器本身進行一定的研究。因此,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和主動請教他人,從作品本身、個人理解、他人講解等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不同曲目不同形式的小提琴演奏,并反復練習不同形式下的小提琴演奏技藝,在自我演奏、自我欣賞、自我改正中做好“地基”,從而來更好地應用歌唱性演奏技巧到作品演奏中。首先,學生在進行小提琴演奏基礎技巧練習過程中,應熟練掌握運弓技巧,這也是歌唱性演奏技巧的“底牌”。小提琴演奏是否美觀、合理的關鍵就在于運弓,不僅如此,運弓也是學好小提琴演奏技藝的一項基本要素。學生只有掌握合理、正確的運弓技巧,才能在樂曲演奏過程中合理布局,保持自身演奏形態的藝術性、美觀性,以及樂曲演奏的正確性,音調的準確性,從而給人帶來順暢、自然的音樂享受4。其次,學生在能夠熟練應用暗指、換把等技巧之后,還應加強練習撥弦等,用左手熟練操作四根琴弦的同時,加強左右手之間的協作,實現左手暗指與右手運弓的緊密配合,為有效提高小提琴演奏技術創造條件,真正將音樂作品的魅力和演奏者個人的魅力呈現出來。最后,在小提琴教學中加強基礎技能練習,需要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和時間放在四根琴弦演奏學習方面,讓學生在小提琴演奏技藝時不斷去強化自身的左右手配合度、運弓力度、運弓速度等,在不同音樂作品演奏時進行配合,從而呈現演奏者別具一格的音色、音質等。
2.全面剖析、成為“細節控”
始于清朝末年的小提琴藝術是隨西方文化流入我國的音樂技藝之一,我國社會不斷進步及歷史變遷使得小提琴藝術不斷普及與平民化,同時新形勢下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使得越來越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小提琴藝術作品呈現出來,這也創造了不同的小提琴藝術,使得他們在具體的細節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比如,在我國北方地區由于當地人民具有豪放、粗獷、耿直、熱情的性格特征,他們所創作的小提琴作品也充滿了北方文化突出的樂觀、豁達的激情,這類作品在演奏中充滿豪爽與自由,讓人易受北方的這份豪爽所感染。從根本上來說,小提琴作為音樂發展歷程中一種基本的樂器演奏形式,要求演奏者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剖析,這樣演奏者的表演才能將音樂作品中的意境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充分展現出來。因此,在小提琴學習過程中應用歌唱性演奏技巧,要全面剖析音樂作品,讓每一位學生成為“細節控”。首先,要全面剖析各類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與意境,深入挖掘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價值觀與人文特色,融入到作者的演奏創作過程中,去體會作者的創作心境和意圖5。其次,引導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中去挖掘細節,切實鍛煉學生對不同作品呈現的樂感,培養學生對不同作品的鑒賞能力,以自己的角度去挖掘更多的細節,在細節領悟中國體會各類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并結合個人的感受展開豐富的聯想。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言,學生要結合具體想法來闡述自身對作品的獨特見解,在不拘泥于作者演奏技巧和風格的基礎上結合個人想法形成每個人獨特的風格。再者,要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進行全面的剖析,去觀察、判斷和學習不同演奏者的風格,圍繞旋律、速度、力度、曲式結構和音調等來抓住他們的細節,并分析相同作不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風格差異,在剖析演奏者演奏技巧安排原因的基礎上去進行個人感悟提升,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要素感知能力和演奏能力。最后,在小提琴教學中要讓學生全面剖析音樂作品的創作地點、時間和背景,從這些作品基本要素中去尋找更多的作者創作意圖與細節,在充分了解音樂作品本身的基礎上去對音樂作品產生更高的感悟,讓他們全面掌握小提琴演奏技法。
3.全面學習、成為“歌唱者”
在小提琴演奏中要靈活運用歌唱性演奏技巧,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演奏和歌唱素養,全面培養發展的同時,去將歌唱技巧、歌唱練習融入到小提琴教學中,切實培養發展學生自身的歌唱能力,為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有效應用奠定基礎。因此,要通過反復練習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這是學生適應于不同風格、不同主題、不同表達形式音樂作品的重要條件,也是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重要基礎。因為,每首音樂作品都擁有其特有的韻律,蘊含著不同的情感與意境,學生需要全面培養,去獲得音樂作品獨特的情感、韻律以歌唱形式,在淋漓盡致展現作品的基礎上,不斷去進行不同作品的演奏和進行歌唱。只有在豐富的練習中不斷完善自己,才能鍛煉學生對各種音樂的感悟能力和快速掌握能力,讓演奏與歌唱相互促進,不斷提高他們的歌唱水平。實際上,學生如果不具備歌唱能力,也無法從歌唱性演奏技巧教學中,體會到音樂作品的魅力,領悟到小提琴演奏的精髓6。首先,引導學生多聽大師、名家的演唱,在音樂聆聽的聽覺藝術中去提升他們自身的音樂感知力,結合歌唱家、戲劇表演藝術家、說唱藝術家的歌唱表演去進行一系列感知、聯想等,在耳濡目染和熏陶中找到歌唱性演奏技巧竅門。其次,引導學生多聽多練名家的演奏,從呼吸、換氣、抬手、觸鍵、運弓、身體律動等動作進行感受“移植”和駕馭音樂,不斷吸收和內化演奏和歌唱藝術的精華。最后,引導學生多看名家表演,通過歌唱家的唱和演去提升自身的歌唱感覺和歌唱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找到歌唱感覺,為在小提琴演奏中靈活運用歌唱性演奏技巧奠定基礎。
結語
歌唱性演奏技巧本身對于演奏者來說,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需要演奏者具備的基本能力,歌唱性技巧在提升演奏者演奏效果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習歌唱性演奏技巧的學生,本身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作品剖析能力,所以對于想要演奏好小提琴的學生,要對自己在演奏技巧、歌唱能力與作品領悟能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這種歌唱性演奏技巧的聯系是可以鍛煉出學生更好的領悟能力和細節處理能力。綜上所述,將歌唱性演奏技巧應用于小提琴演奏中,對擴充音樂領域、營造學習氛圍、音樂領悟力培養與音樂境界豐富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小提琴教學中應用歌唱性演奏技巧,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剖析音樂作品,加強音樂作品領悟和演奏技巧練習。
在學習歌唱性演奏技巧之后,學生要對每一首小提琴樂曲進行基礎技巧學習、細節處理,將音樂的活動性和自然性充分展示出來,更加精準把握樂曲每一樂句與特點,讓段落處于更加平衡協調的狀態。
注釋:
1栗晉川.小提琴演奏技巧訓練談[J].四川戲劇,2018(7):146-149.
2蓋妍卉.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J].藝術家,2019(2).
3劉妍玲.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應用[J].教育觀察(上旬),2019,8(5):11.
4方海燕.淺析小提琴演奏中的換把技巧[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1):92-93.
5劉德琳.小提琴教學中歌唱性演奏技巧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9,(8):139-140.
6周媛媛.小提琴基本功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評《小提琴基本功強化訓練》[J].高教探索,2016(8):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