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美青 杜希要 李紫珺 黃燕 蘇蕾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教學的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經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探討了基于任務驅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運用。
關鍵詞:任務驅動 ?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運用
一、課程特點與教學改革要求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理論深、政治性強、要求高,時間跨度長,始于近代延伸至當代;內容多,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涉及領域廣,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黨建等多個領域。傳統教學,教師以講授為主,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也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也不能適應課程的特點,有限的學時和教師的課堂講授無法適應教學內容的體量。另外,當代大學生知識面寬廣,涉獵信息較多,運用現代技術學習的能力較強,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基于任務驅動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這既是適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教學的發展要求,又是今后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的一種選擇。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任務驅動的融合
線上教學是指教師利用網絡技術和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豐富的教學資源;線下教學則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活動。混合式教學指的是將線上教學模式和線下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和完成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式。為了使教學目標和任務更明確,不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需要實施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積極主動應用學習資源,完成自主探究和互動協作學習。任務驅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帶著任務在探究中學習,既可以獲得成就感,又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三、基于任務驅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程中的運用
為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彌補傳統教學的弊端,教師一直在探究和改革,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主要借助課堂派、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平臺。
1.教學資源庫的建立
圍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教與學,按照課程章節內容,筆者精心設計了名家授課視頻、偉人生平、重大歷史事件、教學案例、章節檢測、試卷庫等資源庫,突破了常規教學時空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
2.教學模塊與實施
(1)理論教學方面
為了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設計了“課前預習—課中解惑—課后鞏固”三個教學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十人為一組,由組長負責,進行任務驅動教學的實施,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課前預習。筆者利用學習通在課前一周提前發布預習資料,內容包括下節課要講解內容、主要名詞、案例事件等,讓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預習;同時,借助網絡教學資源,筆者讓學生學習章節重點和難點內容,并及時提出有疑惑的問題。
第二,課中解惑。授課中,教師主要進行課堂講授,涉及課前預習的內容,可隨堂進行提問和點評,以檢驗學生課前預習狀況。對重點和難點的講解部分,教師針對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講解,做到有的放矢。在講解之后,教師有目的地選取與學生緊密結合的教學內容進行翻轉課堂,進一步講解理論知識。比如,在講解“五大發展理念”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五大發展理念對于大學生有著怎樣的啟示”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翻轉課堂,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角色的轉換有利于學生體驗教學,提升素質,鍛煉能力。
第三,課后鞏固。在授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發布試題,針對章節內容進行測試,題型分為客觀和主觀兩種類型。客觀試題部分,在測試完成之后會公布答案解析,便于學生解惑;主觀試題部分,采用教師線上批閱,并結合學生作答情況進行評價,及時將答題狀況反饋給學生。
(2)實踐教學方面
在實踐教學中,筆者以小組為單位,以實踐任務為驅動,采用三個模塊,線上提交實踐成果進行考核。模塊一,結合第五章“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在線推薦學生觀看關于鄧小平的傳記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撰寫觀后感,讓學生重溫偉大人物度過的艱難歲月,接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塊二,組織學生在線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讓學生切身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的輝煌歷史業績,堅定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的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模塊三,結合章節內容,拍攝“微電影”,使得實踐教學接地氣、有溫度。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精心編寫劇本,組長當好編導,組員演好角色,在拍攝中深刻理解理論、踐行理論,以微電影的方式完成實踐教學。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上的一次升華,也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創作的能力,增強了實踐教學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3.考核評價
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注重知識的過程累積,筆者改變過去“一考定乾坤”的不足,采用形成性評價(40%)和期末考試(60%)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考核,形成了“平時成績+期中考試+實踐成績+翻轉課堂”的形成性評價,突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優勢。在實踐成績評價中,筆者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互相講解和點評;在期末考試中,筆者采用線上無紙化考試,大大節約了考試成本,減少閱卷的出錯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學生可在考試結束后第一時間知曉成績,且教師能把考試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即使考試結束,學生也可以及時查漏補缺,彌補了以往期末考試結束則意味課程的終結,學生只能收到課程成績,而不能收到教師關于課程期末考試反饋的局限性。
四、存在的不足及其解決措施
1.加強小組成員的考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施任務驅動,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極大地發揮了團隊作用,但是個別小組也存在少數成員積極性不高,存在懶、等、靠的思想,等待“搭便車”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下達任務前需特別強調,以警醒少數學生,小組長在任務實施過程中,能熟悉了解小組成員的分工及其任務完成情況。為了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加大小組長的監督職能,給小組長“放權”,根據小組成員完成實際任務進行打分,以便教師在考核小組成員成績時進行參考。
2.優選網上教學資源
通過學習通軟件,學生可以加強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力度,彌補了線下教學的不足。因此,教師必須實時更新軟件學習資料,優化網上教學資源,根據實際調研保留學生滿意度較高的資料,更新滿意度不高的資料,及時將最新的會議精神和學習資料上傳至學習通教學平臺,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優化線上學習監督
線上學習雖然發揮了突破時空的優勢,但是學習質量的監測和評估還有待加強。學習不是簡單任務的完成,虛擬網絡無法實現面對面的監督,所以教師需不斷完善線上學習評價指標,加強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建立健全學生學習信息反饋機制。比如,教師不再以學生在線學習時長為衡量學習的標準,而要考量學生學習的吸收效果,建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線上交流平臺。教師還要參與小組討論,并進行指導,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并進行疏導,根據過程性學習評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課程的教學研究和改革永遠不會停止,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總結和思考,與時俱進,才能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蔡寶來,林強,梁廣,等.在線教學環境下大學生學習方式轉型研究:問題、趨勢與發展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
[2]謝幼如.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方式的特征、問題和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20(3).
[3]劉暢.學生自主學習探究[J].教育研究,2014(7).
(作者單位: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