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清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展開,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緊密圍繞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原則,使得合作學習模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闡述了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分析了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誤區,以期給予同仁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數學教育 ?合作學習
學會學習是一個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首要條件,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共同生活,才能為學生今后踏入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做好準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地改變了小學數學課堂枯燥沉悶的現狀,使得猶如一潭死水的數學課堂煥發生機。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幾點經驗。
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
合作學習是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適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它能有效促使學生在學習小組中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再以小組的總體表現為依據,給予各小組不同的獎勵。在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每4至6人為一組,小組成員圍繞著合作思想,朝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前進,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合作學習任務。
在合作學習中,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需要共同完成的學習任務,再把小組合作學習與個別指導有機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指導各小組學生獨立學習任務,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目標,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對完成學習任務情況較好的小組,教師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完成學習任務情況不好的小組,教師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分析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二、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存在的誤區
如今,小組合作學習已經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筆者曾聽過幾次數學公開課,幾乎每節課上,教師都少不了帶領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但是,筆者發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容易走入幾個誤區,嚴重影響合作學習的效率。
1.合作學習重視形式,缺乏實質的合作
合作學習不是教師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各小組獨自完成任務,這種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屬于淺層次的合作。實際上,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各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挖掘很多深層次的問題,使學習逐步走向深處。
農村小學生因年齡較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不強,不懂得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不理解合作學習的意義。在農村小學開展合作學習時,如果教師沒有指引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只是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各小組自由討論,看似小組討論得很熱鬧,氣氛很好,但大多流于形式,學生沒有針對問題展開實質性合作,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行為,需要在一定的時間里才能產生效果。但是,有些教師因為考慮教學時間不夠,所以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給予學生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太短,有時學生正在熱烈討論著,而教師不得不強制學生停止討論,以至于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又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得教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解決了教師教學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個性化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學習進度、個性特征等方面各有不同,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助力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
目前,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學習的機會。但是,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比較主動,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扮演著組織者的角色, 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因基礎知識不扎實,有時候只能充當觀眾,跟著成績較好的學生的思路走,不會獨立思考,更不會反思成績較好的學生說的是否正確,致使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獲益較少。造成上述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明確。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些教師只是按照學生人數,把他們平均分成若干個小組,既沒有考慮小組內學生的成績分配,又沒有考慮小組內學生的性格和能力的差異,只是保證小組內人數均等。面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如果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合理分工,沒有突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就會造成成績較好的學生唱主角,其他學生當聽眾,小組合作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
3.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不全面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就像風向標一樣,指引著學生學習和努力的方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評價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現今的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對小組匯報的評價常常是“你說的真棒”“你的思維很特別”,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的整體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激勵和調控學生的行為。另外,有些教師一味地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卻不關注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學習的過程,這樣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最后,教師很少針對學生個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參與程度,以及表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行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筆者認為,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不全面,不利于調動每個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
三、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1.創新情境教學中的合作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講授相關的知識,啟發學生獨特的解題思路。這一過程既是小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就培養起來了。此外,小學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抽象性較強,所以教師要注意教學語言的使用,以便學生更加積極地融入教學,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筆者事先準備了圓柱的玻璃器皿、圓柱木塊等一些圓柱形的實驗品,然后把它們分發給學生。筆者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這些圓柱形實驗品的長、寬、高等數據,以便后面學生計算得出體積。在實驗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推導出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公式。之后,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有所提升,使用切割、計算體積差等方式求得圓柱形實驗品的體積。
2.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精力旺盛的特點,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他們才會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數學知識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難以集中注意力,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時,筆者會經常利用信息技術,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死板的數學知識生動化,而且還會把合作學習融入情境設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另外,小學數學教師還要注重將數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興趣。以教學“認識左右、上下、前后”為例,筆者采用了座位編號的方式,讓學生對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認識,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還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葛金花.基于“小先生制”的農村小學數學合作學習[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6).
[2]李光輝.合作學習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0(18).
[3]容常明.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J].中華少年,2020(15).
(作者單位:九江市濂溪區愛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