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李達的文化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2021-01-13 00:54:05董祥賓
文化軟實力 2021年4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提 要]李達從唯物史觀出發對文化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他在強調文化及其發展變化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同時,特別重視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及其能動作用。李達指出,不同形態的社會有不同形態的文化與之相匹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相適應的意識形態,而無產階級在獲得國家政權后要立即進行文化的根本改造,以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發展的繼承性與連續性,還要結合民族文化并注重借助民族的形式。李達的文化思想為我們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推進新時代的文化建設,要明確方向———堅持正確發展道路,要做好自己———堅守文化的民族性,還要學人優長———借鑒優秀文化成果。

[關鍵詞]李達;文化思想;唯物史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新文化

[作者簡介]董祥賓: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

1 8 4 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打斷了中華文化自主發展的歷史進程。在西方列強一次次的入侵下,在一次次侵略戰爭的打擊下,中華民族遭受重創,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面對民族存亡危機,國人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圖強之路,但不管是學習西方的器物還是學習西方的制度,都沒能帶來一個理想的社會,人們開始將尋求自救的目光轉向思想文化。近代以來,西方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國門大開的中國,在各種理論學說紛紛向中國傳播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身影也逐漸顯現。2 0世紀初,唯物史觀開始傳入中國,但在五四運動之前只是被零星地介紹。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在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作為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李達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分析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他從唯物史觀出發對文化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文化的發展變化、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等都作出了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并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 對文化及其發展變化的闡釋

李達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新闡釋,推進了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他堅持用唯物史觀解釋社會現象,強調生產力、經濟生活對人類社會的根本決定作用,并依據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對文化的發展變化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對文化概念的理解

在其著述中,李達并沒有就“文化”這一概念進行明確界定,但從其諸多論述以及對“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精神文化”“文化”等概念的前后使用中我們不難發現,他主要是從中觀與微觀兩個角度使用“文化”這一概念:一是將上層建筑的全部內容均囊括進文化中,二是將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要素作為文化的主要內容。

1.中觀意義上的使用

李達在此種意義上所指稱的“文化”外延很大,包含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上層建筑的所有內容。1 9 2 6年,李達出版了《現代社會學》一書,對唯物史觀做了系統而深入的新闡釋,著重分析了社會的本質、結構、起源以及發展變革等問題,辯證地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李達指出:“吾人假定社會為一建筑物。研究建筑物之構造時,可分建筑物為基礎及上層建筑兩部”①,“經濟關系為構成社會之基礎,政治法律科學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為社會之上層建筑”②。他從“社會建筑物”這一假定出發,將社會結構劃分為“社會之基礎”與“社會之上層建筑”兩部分,其中政治、法律、科學、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均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他進一步指出:“物質的生產關系構成社會之基礎,與此基礎相適應之精神文化之體系,構成社會之上層建筑。”③很顯然,在這里他是用“精神文化”一詞來指代整個社會上層建筑的,與上層建筑的概念等同使用。在《社會之基礎知識》中,他也提到“我們要理解現代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文化,唯有從現代市民社會的經濟結構中去探求”④,更是明確將政治、法律、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歸為文化之列,稱之為“一切文化”。

2.微觀意義上的使用

在這一層面上,李達將“文化”與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等同使用,且在大多數時候將“文化”視為與政治相并列的部分。在李達的著作中,上層建筑被劃分為“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兩部分,除政治、法律之外,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均屬于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在《社會學大綱》中,李達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就要進行文化革命,并借用列寧的論述強調:“‘當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變革的任務解決后,提高文化的任務,就是當前最緊要的任務之一’。”⑤在這里,他顯然是將政治變革與文化建設區分開的。1 9 5 0年,在一篇名為《一切優秀勇敢的青年們投身到國防建設前線去》的報告中,他更是明確指出:“我們新國家的建設,分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⑥,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相并列。由以上論述可看出,他從這個角度所使用的“文化”是剔除了政治而以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要素為主要內容的。

(二)強調經濟基礎對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在《現代社會學》中,李達對“契約的”“生物的”“心理的”三大社會學說所存在的謬誤及其階級本質進行了有力批判,并旗幟鮮明地主張“唯物史觀社會學說”,提出“應用唯物史觀說明社會之本質”。他說:“統觀人類之歷史,各時代有各時代之政教風俗及思想,各時代有各時代之經濟制度及特殊之社會與國家之形式,又各有其接觸戰爭及遷徙之事變,人類此種紛糾錯雜之思想及行為果何自而來乎?換言之,此種精神的社會的現象內容及形式之變化,果何自而來乎?此其中蓋有一種原動力在也。人類感覺思想及意識之所以發生變化,社會制度及社會沖突之所以異其形式者,皆此原動力之作用也。此原動力非由思想觀念理性或精神而生,乃由物質生活關系發出者也。……社會進化之原動力即此生產力是也。”⑦李達從社會生產、經濟基礎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的產生及其發展變化,并強調文化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他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之歷程,即物質的生產歷程,而物質的生產歷程,完全受生產技術及生產力之支配。在物質的生產歷程中,所謂精神文化,皆由物質的生產關系中產出,隨生產力之發達而發達,隨生產關系之變遷而變遷。社會之進步,亦即生產力之進步。”⑧“經濟構造是社會的基礎,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都是樹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并受這個基礎所規定的”⑨,“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意識形態,都是隨著經濟的構造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系統分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不同形態社會中社會意識形態的特征后,他進一步指出:“在人類的歷史上,社會經濟形態,經歷了原始的、古代的、封建的、現代的各個順次的發展階段,因而就有與之相適應的各發展階段的意識形態”①,闡明了不同形態的社會有不同形態的文化與之相匹配、與之相適應。

(三)重視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及能動作用

在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后,李達又指出:“一切意識形態一旦發生以后,便獲得一定的相對的獨立性……意識形態雖適應于社會的經濟構造,但一定的社會經濟構造發展到另一較高的階段時,那從前與他相適應的意識形態,不能即時隨而改變。”②社會經濟雖然更新了,但舊的意識形態、舊的文化仍會在一定時期內殘存著,并會與新的意識形態相對立。“從這一點說,意識形態顯現得是不與社會經濟同時變革,而是獨立地發展的。但是這種意識形態,到了與現存的社會經濟發生沖突時,結局仍由新意識形態所克服,從前的舊意識形態就轉變為遺物了。”③意識形態、文化在形成后就會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只是相對的,當舊的意識形態、舊的文化與現有社會經濟產生對立、發生沖突時,它最終還是會被新的意識形態、新的文化所取代。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整個上層建筑會或早或晚地變革,也就是說,文化現象及其發展變化最終還是要從經濟變化中去尋找根因。

與此同時,李達還強調指出,文化并不是完全依附、完全被動的經濟的純粹“附屬物”,它在形成后也會對經濟基礎、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社會意識或上層建筑,也可以影響于社會的存在即經濟基礎。……社會的存在規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也影響于社會的存在,這就是兩者辯證法的統一。”④他分析道,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精神上之反映”,又為“精神之結果”,“社會之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皆依據經濟關系而成立,復有維持經濟關系之作用”⑤,“上層建筑又有維持其基礎之力,并促進其發展”⑥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揮并不是無條件的。李達進一步強調說,宗教、道德、哲學、藝術等意識形態雖有“維持社會秩序之功能,足以佐法律之不逮”⑦,但“要皆不外適應社會基礎而成立者也”⑧。也就是說,無論是上層建筑還是意識形態,其積極作用的發揮都必須建立在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前提之下。除此之外,“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也是李達所重視和強調的問題。他說:“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不單是受動的社會現象;兩者互生作用,并影響于經濟構造的發展而成為能動的社會現象。”⑨

總的來看,李達從唯物史觀角度對文化問題進行了極具科學性與合理性的闡釋,既指出了文化作為社會上層建筑(或其構件) ,只有在清晰認識其背后的社會支撐、社會基礎之后,才能被現實地把握、科學地理解;又指出了對文化的認識不應僅停留在機械地被決定層面,還應重視其相對獨立性及其反作用,并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積極效應,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二 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剖析

在對文化的基本問題進行闡釋的基礎上,李達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關系的角度對儒家學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進行了剖析。

(一)儒家學說是與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社會相適應的意識形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生產者自給自足,生產關系主要是土地所有者與直接農業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李達指出,“在這種自然經濟中,直接的農業生產者,使用者手工的勞動手段,利用地主的土地,經營自然的農業,一面自己又經營家內的工業,在其小規模的生產上,去生產出必要的生產物與剩余的生產物。這必要的生產物,留在他們自己的手中,作為再生產的前提條件;那剩余的生產物,流入土地所有者的手中,采取實物地租的形態。他們是與市場相隔離的,他們自身以外的社會部分之生產的及歷史的運動,也與他們無緣”①,這導致生產技術停頓于手工勞動領域,使得經濟生活具有明顯的保守性或守舊性。在中國古代,整個社會都是圍繞著這種經濟形態而形成的,“適合于這種經濟形態的政治組織,是封建君主的專政制;適應于這種經濟的政治的生活之意識形態,是孔子的學說。封建經濟保存了數千年,孔子的學說也支配了數千年。清代學術思想,雖有所謂漢學與宋學的區別,但窮其究竟,仍必歸著于六經,折中于孔子。”②而封建統治者之所以尊崇孔子學說,就是“因為這學說能成為封建政治的理論體系,可利用為精神的統治的最優良的工具”③,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實際上就是“鞏固封建秩序的精神的支柱”。在李達看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占據至上地位后,中國的學術、精神文化就始終停頓于儒家學說的范圍而不能更進一步了。

(二)向內心做功夫的精神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科學不發達的原因之一

李達認為,在從西周初年起到清代鴉片戰爭止長達約三千年的時期內,中國社會雖有很多成就,但卻長期停頓于封建階段,社會是“發展遲滯”的,這種“發展遲滯”導致了中華民族成為落后民族、變成帝國主義侵略的對象。李達在這里所說的“中國社會發展遲滯”并不是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沒有任何的進步,而是指“中國社會長期停頓于封建階段”,遲遲沒有迎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在他看來,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除了“戰亂之頻繁”“封建的力役”“封建的剝削”“宗法遺制下聚族而居的村落公社”“封建的政治機構”“農民階級不能擔負新生產方法”“地理環境的影響”等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科學的不發達與儒家學說的影響”。李達認為,中國人并不缺乏科學頭腦,中國人的智力也不劣于歐洲人,如果把封建時代的中國和封建時代的歐洲相比較,中國人的科學頭腦甚至比歐洲人的還要高明。但為什么中國的科學卻不發達呢?“一般地說來,科學在封建時代是很難發展的。因為封建經濟本身并不要求科學,即使有一些科學上的發明,也不易傳承或發達。這在中世紀的歐洲是這樣,在封建時代的中國也是這樣。可是中國科學之所以未能發達,也還另有其精神上的原因”④,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分析指出,自從漢武帝運用政治權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學術界就統一于“一尊”,人們的知識與思想囿于儒家學說,失去了自由發展的機會,一切與儒家學說相抵觸或無關的學說都會被擯斥,而儒家學說本身又不是引導人們從事外物研究的學說。孔子學說的基本部分是“性理哲學”,它屬于引導人們向內心做功夫的精神文化或“內圣外王之學”,對象是“為人之道”,而要合乎“為人之道”就要誠意正心、明心見性,就要做一番“內省”功夫以修養人格。“統治者以儒家學說取士,而所謂士人便只能研習儒家學說,把自己造成為統治者所要拔取的人才。所以一切知識分子,自童年至皓首,都向著四書五經之中去鉆研,希望在故紙堆中尋取‘千鐘粟’、‘黃金屋’與‘顏如玉’。”⑤在這種學說的統治、支配下,知識分子只顧鉆研“四書”“五經”,向著自己的內心去做“存、養、省、察”的功夫,對心外的客觀世界熟視無睹,更不會向外物方面去做研究,使“人們的科學的頭腦就變成無用的長物”,從而導致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科學的不發達。

(三)儒家學說的這種影響是與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聯系在一起的

李達強調這種“精神文化”雖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科學不發達、“社會發展遲滯”的重要原因,但卻并不是根本原因。科學是適應社會經濟要求而發展的,“中國的精神文化(如儒家學說)雖然錮蔽著科學的研究,因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科學的不發達還有其根本的原因,即封建的政治與經濟并不需要科學。假設生產力不受封建生產關系所束縛而得到發展,科學自必適應于經濟要求而發達起來。人們科學的頭腦雖受那種向內心做工夫的精神文化所障礙,但科學的頭腦本身,卻不因那種精神文化的障礙而毀滅,一旦取得適宜的機會(即社會經濟的要求) ,自必向著這一方面發展,創造出科學的知識。所以那種阻礙科學發達的精神文化,只有在它適應于封建的政治經濟之時,才能成為阻礙科學發達,阻礙社會進步的助力。”①也就是說,儒家學說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與封建政治經濟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科學不發達、“社會發展遲滯”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形態本身。

三 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探討

李達十分關注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問題,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與探討。

(一)無產階級在獲得國家政權后要對文化進行根本改造

李達指出:“新階級戰勝舊階級之后,則新階級奪得政治權力,必根據其新思想,確立新政治法制以改造經濟組織;同時另創新意識形態以變更舊上層建筑之全部。”②他強調,無產階級所建立的國家的意識形態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無產階級在獲得國家政權后,必須進行一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對文化進行徹底改造。他對進行文化革命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

第一,進行文化革命是消除舊社會影響的必然要求。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新社會建立后,舊社會的“遺產”并不能完全肅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新社會中經濟、政治、道德、意識等仍擺脫不了“舊社會的影響”,仍會帶有舊社會的痕跡。“所以在過渡期中,即在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就需要人類大量的改造,需要人們對于勞動的態度、道德觀、世界觀以及生活等等的改造,換句話說,就是文化的根本的改造。”③李達認為,在政治變革任務完成后,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成了最緊要的任務之一。

第二,進行文化革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國家只有對廣大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的文化教育工作,才能使他們脫離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積極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④在李達看來,社會主義建設是與大眾的再教育即文化革命緊密結合著的。一方面,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勞動大眾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建設過程所要求的勞動生產性、勞動技術以及大眾的創造性、積極性等的提高,國家機構的有效運作,官僚主義的克服,等等,這些都是與大眾的思想文化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勞動群眾進行改造,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意識。反過來說,社會主義建設本身也為勞動大眾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勞動大眾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的提高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實現的,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也就是無產階級自身再教育的過程,只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培育出“新社會建設者的質”。另一方面,經濟組織工作與文化教育工作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組織工作的發展能夠促進文化教育工作的發展,反之,文化教育工作的發展又能加速經濟組織工作的發展。在過渡時期中,國家的經濟組織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創造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⑤李達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物質條件,還要改造主觀世界、創造精神條件。但我國國民的文化是落后的,科學研究事業也不發達,“并且新國家成立不久,大多數人帶著舊時代的非工人階級思想進到新時代來。為要在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對全國人民進行普遍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必須進行掃除文盲的工作,逐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必須發展科學、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⑥

第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過程。李達指出,無產階級文化最早是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之前、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誕生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是經濟上的被榨取階級、政治上的被壓迫階級、文化上的被支配階級,無產階級文化的諸要素只能在勞動階級中的先進分子那里發展。而“完全的大眾的文化革命”必須是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以后才有可能,獲得政權是無產階級進行完全的大眾的文化革命的必要前提。在獲得政權后,無產階級是新社會的建設者,也是文化革命的主導者。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產階級起主導作用,也必然要成為文化革命的指導者、把持者。在他看來,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就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創造出“階級的內容豐富的普羅列達里亞文化”,其實質是創造與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

(二)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要批判繼承舊文化

李達十分強調文化發展的繼承性與連續性。他認為,新舊文化雖很不相同,但二者卻并不是決然對立的。舊文化是建立在精神勞動與肉體勞動相分離的基礎之上的,而社會主義新文化則是在克服精神勞動與肉體勞動的差別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可以說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對舊文化的一種超越,更是對舊文化弊端的一種克服。但這種新文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在舊文化的胎胞里孕育出來的,是在舊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強調,無產階級文化“絕不是從天上飛來的,也絕不是想象出來的,它是在人類全發展的文化基礎上建設起來的”,“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官吏社會的壓迫之下所創造的儲蓄的知識之合法則的發展’”①,但“普羅列達里亞文化,必須改造布爾喬亞的文化,才能建設起來。不過這不是單純地占有,而是批判地占有,換句話說,即是要加以改造。普羅列達里亞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改造布爾喬亞的文化,同時建設了自己的文化———普羅列達里亞的文化,并且因而建設了社會主義的文化即一般人類文化的基礎。”②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是一個“改造舊文化”與“創造新文化”并舉的過程,即改造資產階級文化與建設無產階級文化并舉的過程。而“改造舊文化”實際上就是運用馬列主義“對于那些舊的文化成果加以批判、抉擇、揚棄和吸納,并不斷地創造新的文化”③的過程,它是為“創造新文化”服務的。

(三)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要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并借助民族的形式

李達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民族性。他認為,無產階級文化或社會主義新文化“絕不是沒有民族形式的文化。普羅列達里亞文化,在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民族中,采取了各種不同的形式和表現方法。”④無產階級文化或社會主義新文化與民族文化絕不是沖突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無產階級文化賦予了民族文化新內容,而民族文化則給予了無產階級文化發展形式。發展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意味著要廢除民族文化,而是“只有在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地盤上,才能產出一般人類的文化”⑤。社會主義新文化是社會主義內容與民族形式的結合與統一,從內容上看它是社會主義的,而從形式上看它是民族的。

四 李達文化思想的現實啟示

李達從馬克思主義角度對文化發展、建設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積極意義的理論觀點,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思想資源,為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

(一)明方向:堅持正確文化發展道路

文化性質問題、文化發展方向問題至關重要。李達一再強調有什么形態的社會就要有什么形態的文化與之相匹配,文化一定要與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相適應。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當今時代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它是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方向的先進文化,也是與我們的經濟基礎與國家制度相適應、相匹配的嶄新文化。在新時代,建設和發展我們的文化就必須要走與之相適應的路、走屬于我們自己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⑥“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①“走自己的路”是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在百年奮斗中得出的經驗結論,更是我們取得成功、走向勝利的重要原因。經過長期實踐和探索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路,是適合我們自身特點、具有鮮明民族性的發展之路。正是沿著這條路,中華民族綻放出了新的生機,中華文化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堅持正確文化發展道路,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就是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二)做自己:堅守文化的民族性

李達強調,在文化建設中要處理好社會主義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使社會主義內容與民族形式相結合,使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現民族性。我們文化的建設不能脫離民族文化,更不能丟失民族特性。任何民族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精神脈絡和文化根基,而任何民族的文化也都會烙上自己民族的印記、成為自己民族的標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更要保持自己的秉性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②它是符合我們自己,更是能體現我們自己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屬性、鮮亮的民族特色。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守好“文化自我”、堅守好中華文化的立場,堅持將社會主義內容與民族形式相結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相協調、與社會實踐相適應、與發展需要相契合,自覺傳承好、發展好民族文化,守護好民族的精神命脈。

(三)學優長:借鑒優秀文化成果

李達指出,無產階級文化是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批判改造“舊文化”,并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各種優秀文化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③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能自我封閉、不能搞“關門主義”,而是要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海納百川的胸懷理性對待其他文明,充分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善于識人之長、取人之長,積極學習和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但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學習他人不是要成為他人,而是要做更好的自己。因而,在學習和借鑒各種優秀文化成果時,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丟失自我是絕對要不得的,必須堅守文化主體性、堅定自我立場、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擇善而從、取長補短、為我所用,要避免盲目的“迷戀推崇”,更要避免輕率的“拿來主義”。

*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 2 0 2 0 GN 0 8 5)的階段性成果。

①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3.

②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3.

③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9 5.

④李達.李達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3 1 5.

⑤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6 5.

⑥李達.李達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1 7.

⑦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9 5.

⑧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2.

⑨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2 3.

??李達.李達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3 1 2.

①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3 9.

②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3 9.

③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4 0.

④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3 7.

⑤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5.

⑥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9 5.

⑦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8.

⑧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8.

⑨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2 3.

①李達.李達全集:第1 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3 0 9 - 3 1 0.

②李達.李達全集:第1 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3 3 1.

③李達.李達全集:第1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1 4 9.

④李達.李達全集:第1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1 4 7.

⑤李達.李達全集:第1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1 4 9.

①李達.李達全集:第1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1 5 1.

②李達.李達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8 9.

③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6 5.

④李達.李達全集:第1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2 4.

⑤李達.李達全集:第1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2 3.

⑥李達.李達全集:第1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2 2 3.

①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6 6.

②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6 6.

③李達.李達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4.

④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6 7.

⑤李達.李達全集:第1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4 6 8.

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5 5.

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5 6.

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0: 3 2.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2 5 8.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蹣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8:14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20:00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8:39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www精品久久|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91视频国产高清|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www.日韩三级|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性精品|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视频| 五月婷婷伊人网|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综合色88|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视频色图| 中文纯内无码H| 午夜综合网|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av性天堂网|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久草中文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网综合| 性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久久网欧美|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色综合激情网|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综合色天天| 婷婷激情亚洲|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1024国产在线|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三级a| a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v性天堂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性网站在线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