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構建德育情境,利用情境引導學生認識理解道德品質、思想價值,培養塑造學生健康行為,是語文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具體體現?;诖耍恼乱孕W語文為切入點,分析滲透情境德育的意義,進而總結教學實踐方法,即創設情境,滲透德育目標;引入情境,誘發學習動機;感受情境,強化情感體驗;融入情境,引導學生互動;領悟情境,感悟道德品質;超越情境,促進情感升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德育滲透;實踐方法
一、 引言
在當前教育發展背景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積極挖掘各學科的育人價值,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則成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的學科,課程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這對于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德育的滲透不能僅停留在語言說教,而是應該與一定的情境相結合,為學生構建德育情境教學,這樣才能保證德育教學效果。
二、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情境德育的意義
情境德育是指教師根據德育目標和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發展的規律,精選或創設蘊涵著、體現著教師意圖的,以真實、生動、鮮明的形象為主體的教育場景,進而滲透道德教育,規范學生行為模式的一種教學方式。這里所說的情境集形、情、意、理于一身,真切、濃情、深刻且蘊含深刻的道理,因此,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且人文色彩濃厚,這為德育情境的構建提供了諸多便利。具體來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境德育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元素可以構建生動直觀的情境,這些情境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可以激發、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情境活動中入情、動情、移情、抒情。例如,在古詩詞鑒賞中教師可以利用作者所營造的意境構建情境,引導情感,調動體驗,刺激學生的心理活動,進而理解與情境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獲得情感的熏陶和培育。
第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想道德動機。在情境德育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游戲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從而吸引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究,在探索語文知識的同時,體驗情境,這樣可以進一步凸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機以及思想道德動機。
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道德價值觀是比較抽象的,例如誠實、自律、奉獻這些道德品質對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如果教師脫離情境進行灌輸講解,很難讓這些概念入腦、入心,更無法指導規范學生行為?;诖?,情境可以為學生直觀展示抽象的道德品質,讓學生在思考中提高認識,在模仿中塑造自我行為。
第四,有利于啟發思想道德智慧。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設計教學情境,讓德育教學的內容更加形象化和生動化,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讓整個德育教育的過程更加貼近生活,學生身臨其境、親身感受,這樣可以擴大和增強學生在德育過程中接受的教育信息,激發學生思維,愉悅學生心理,進而增強記憶,引發想象,強化注意,啟發學生的思想道德智慧。
第五,有利于塑造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小學語文中,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人的行為構建情境,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學習他人的寶貴品質,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在語文學習中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的重要性,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幫助別人,獲得快樂;在情境中體會親情的溫暖,進而回想自己的生活,感受親情無價等。這樣的情境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對于學生行為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境德育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滲透德育目標
情境德育的第一步便是創設情境。小學語文教師在情境創設中,應該將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放在核心地位,深入分析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發展需要,重點確定德育目標,預設可能形成的教學環境、教學氛圍,并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的心理共鳴為目的,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和主體活動的交互作用中獲得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材是一切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開展的前提與依托。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將滲透德育教育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有機融合。首先教師根據教材中相關的內容與德育教育的目的進行高度統一,深度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教學元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明確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教學滲透。在教學實踐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并且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來創設情境,把握德育教育的整體目標,設計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閱讀指導中,教師確定德育目標為:獨特理解周恩來讀書的目的,結合自身實踐,樹立遠大理想和愛國主義情懷。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教師收集整理各種歷史資料,盡量還原周恩來少年時期中國社會的境況,激發學生對貧弱的近代中國的感受,進而利用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認知的來源,感受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
(二)引入情境,誘發學習動機
誘發探究學習的動機,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的重要步驟。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設計德育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因此,只有學生親身參與情境之中,才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品質,并實現內化吸收。在情境德育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師關注的焦點。基于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需要以情感人,以情感為紐帶調動學生的心理動機。小學階段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素材,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選擇恰當的德育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在講解有關德育方面的文章時,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拓展閱讀素材,并且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向學生推薦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材料,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使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對教師所傳輸的德育教學內容提起學習興趣。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情境設計中,教師利用歷史照片、歷史資料,為學生展示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和“海禁”后中國社會的貧窮落后,政府腐敗無能,割讓土地,以及外國人在租界內的肆意妄為。這些歷史資料能夠激發學生樸素的愛國之情和想要改變的強烈動機,從而引導其進入情境,理解課文中傳遞出的情感價值觀念。
(三)感受情境,強化情感體驗
德育教育的重點在于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激發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并且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弘揚積極的價值理念。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出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才能夠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中,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夠得以體現。這種深刻的感受力集中表現為對人文情感的感受,具體來講,對人類美好道德品質的體驗和理解。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情感塑造的啟蒙階段,對于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的判斷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和正確的標準。但是,單純的說教很難讓抽象的德育理論走進學生心中,因此,只有結合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情境去感受、去理解,才能調動學生的體驗,將這些認知內化為人文情感,用以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四)融入情境,引導學生互動
引導學生融入情境,并在情境中體驗情感價值、道德品質,是情境德育實踐的真正意義所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融入情境,可以觸動學生的情緒,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促使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體驗感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最常接觸到的就是文章與詩詞,學生在小學階段掌握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師在講解古詩時,可以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是讓學生利用自身樸實的情感,去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詩詞的每一句開始,讓學生聯想到更多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別董大》這首古詩的過程中,教師根據詩歌內容構建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作者與董大在離別時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根據創作背景、作者生平、詩歌內容設計臺詞,并進行角色扮演,進而通過角色融入情境。這樣的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強化、遷移、升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詩歌之間形成共鳴,實現情景交融的互動狀態,最終理解詩歌中表現出的對朋友的惜別之情,以及對友誼的珍視。
(五)領悟情境,感悟道德品質
領悟是在感受、體驗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思維與理解。在情境德育中,學生對情境中包含的德育內容的領悟,是一種價值判斷,也是一次智慧啟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可感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美的情境,并通過直觀的感受接受情感的驅動和熏陶,進而通過發散想象、通過生活經驗去感悟人的價值歸屬,進而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深化對道德品質的理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中的文章來滲透德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大意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并形成個人獨特的感悟,然后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落花生》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全面展現花生的生長過程,并為每組學生準備一盤花生,這樣既可以還原課文語境,又方便學生直觀地觀察花生。接下來教師通過文本閱讀,引導學生進入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對話情境,并促使學生根據對話從花生的品質遷移到人的品質,進而在以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中領悟到“做人應該做一個對他人有好處的人”這一道理。
(六)超越情境,促進情感升華
在情境德育的最后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超越情境所展現的內容,在內心形成相對穩定的情感態度,并將這種價值取向融入自己的個性之中、滲透到自己的行為之中。在小學語文情境德育中,教師不應該“就事論事”,而是應該在原有情境的基礎上,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將情境中展示出的價值觀念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感,以及是否真正在正確的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形成了積極健康的行為。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也要重視教學評價,在實施課堂教育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密切關注,分析學生的情感狀態和心理變化,以此來檢驗情景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德育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這一環節的開展單純依靠課堂指導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認真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分析學生在與人交往中的表現,在自我發展中的行為等,進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超越情境、升華情感。
四、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以情感為紐帶,構建德育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通過情感體驗,獲得感悟。這樣可以促進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元素的整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進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緱曉蘭.小學語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2021,10(31):95-97.
[2]芶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滲透:以統編版三四年級教材為例[J].現代交際,2020(22):104-106.
[3]李國林.新時期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28):152-154.
作者簡介:
梁興堂,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大同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