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鵑花
摘要當前“慕課”沖擊著中國高校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地位帶來重大挑戰。通過對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三所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調研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著重介紹了上海杉達學院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在定位上、在政策上、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在平臺建設上等四個主要方面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民辦 高校 思政理論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42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OC"
——Taking the "Basic Course" of Sand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 Juanhua
(School of Marxism,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Atpresent,"MOOC"hasimpactedon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of"teaching"inChin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 and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refor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threerepresentative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Shanghai,this paperfocusesontheconstructiv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ftheteachingrefor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 inSandaUniversityinfourmainaspects:orientation,policy,teacherteamconstructionandplatformconstruction.
Key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為深入了解上海民辦高校在開展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方面的現狀,上海市民辦黨建和思政中心研究課題《“慕課”視域下上海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以上海杉達學院“基礎課”為例》的承擔者通過設計《上海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現狀調查問卷》、召集學生座談會和訪談教師等方法對上海三所民辦高校,即上海建橋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杉達學院在2020年12月、2021年1月至2月分別進行了實證調研,以期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調研發現,上海民辦高校在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
1上海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取得的成績
1.1民辦高校學生高度認同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當代意義
在回答“您認為思政課采取線上+線下(傳統課堂)(以下簡稱‘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如何”的問題時,其中53.56%的學生選擇了很好,38.33%的學生選擇了一般,贊同率達到了91.89%。在“在本學期‘思政課’學習中,我對‘混合式教學方法’的評價”(多選題)的詳細討論時,將它認為是對自身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的學生占48.65%;而認為它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占47.17%;認為“通過‘混合教學模式’提高了我參與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的學生占47.91%。
1.2民辦高校學生普遍看好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發展前景
在回答“我認為通過此類混合式學習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一題中,高達92.63%的學生選擇了“同意”;另外,關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也有高達86.73%的學生選擇了“同意”。以上這些數據,都體現了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是十分必要且實效明顯的佐證。
2上海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2.1民辦高校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理性審視尚欠不足
民辦高校普遍贊同教學改革的意義所在,但缺乏自己獨立思考和有效路徑的研究。“慕課是否適合高等學校的思政理論課?”“慕課是否適合民辦高等學校的思政理論課?”這些根本性問題都需要理性思考和實踐證明。在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摸索與探究中,如何保證既不悲觀又不隨波逐流,又不亦步亦趨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對它進行理性的審視和不斷地實踐來進行回答。
2.2民辦高校對慕課的挖掘開發還不夠
“慕課”的歷史至今不過十年:“慕課”發起于2011年的美國,在國內,201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率先以“慕課”的形式就上線了若干門在線課程,隨后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也宣布加入。顯然,這些制作“慕課”的團隊大都源于重點高校的極少部分老師,這些教師成為主講團隊的成員,而一般的非重點高校、民辦高校的教師基本無緣于加入團隊,只有極個別的民辦高校組建自己的團隊,嘗試慕課的開發和應用,顯然,這種程度和層次的開發和應用是極其不夠的,缺乏深度和廣度的。
2.3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提高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關鍵在教師。”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是黨的思想、綱領、方針等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承擔著學生茁壯成長指引者和領路人的責任。
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思政理論課的一個非凡特質是學科的歸納性、囊括性很強,因而,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專業背景、知識架構、年齡層次等都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從事教學的思政教師教學實戰經驗和教學技能水平良莠不齊。在民辦高校尤其明顯,在職稱上成錐體形狀,副教授、教授占據著錐體的錐尖部分,講師占領著錐體形狀的絕大部分;博士學位占少數,碩士學位占多數。這樣的一個職稱和學位分布在民辦高校很難真正做到教學與科研的相統一,也很難去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3存在問題之原因分析
3.1民辦高校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認識不足
“慕課”的教學改革在中國發起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在短期內初具規模,并能夠緊跟時代深耕發展。相比之下,其他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還處于質疑、觀望、邊走邊看的心態,上海很多民辦高校教學改革在這方面嘗試不多,抑或直接排斥,仍然采用一貫的面授課堂教學方式,抑或直接照搬雙一流高校的慕課作為線上課,顯然,民辦高校對思政課教學改革在這個方面思想意識薄弱、自我認識不足,難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學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了。
3.2民辦高校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重視程度、支持力度參差不齊
民辦高校的辦學性質決定了辦學的經費為非政府財政撥款,這必然影響改革教育的投入和產出。思政理論課作為公共基礎課,在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性質下被認定為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主要途徑,然而,現實中民辦高校能保證“4+1”門課開齊、開全,就已經非常不錯,更談不上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思考和改革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了。可見,民辦高校對思政課教學改革在這個方面重視程度、支持力度遠遠低于公辦院校,更不敵雙一流的重點高校。
3.3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人才儲備短期內結構性矛盾突出
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根本在于優秀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培養與供給。由于各種原因,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形成了公辦高校長期占據明顯的優勢地位,在師資水平、辦學能力、社會影響等各方面與民辦高校形成較大的差距,雖然各民辦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文件的要求,為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發展,每年都在不斷地加速引進人才步伐,但鑒于種種緣故、現實的矛盾等一直沒有獲得根本的解決。
3.4平臺建設不完善和學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矛盾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常常碰到各種阻力,這些阻力主要是兩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方面,由于諸如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好大學在線等慕課平臺目前還處于建設和完善中。大學生普遍認為缺乏共同學習的氛圍,不能切身體會面對面近距離交流的快感以及時常伴有網速不夠,網頁、視頻卡頓等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約束性不足。學生對思政理論課慕課的學習時間分配和支配上容易處于散漫、無序狀態,學生學習歷程中缺乏毅力和主動性、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是主要問題所在。
關于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下面著重以杉達學院為例,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改來說明。
4上海杉達學院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主要對策
4.1在定位上,守正創新
上海杉達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始終以敏銳的洞察力、思想的前瞻性、更高的政治站位,將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為龍頭,致力于把教學改革、課程建設與教學學術研究、理論學術研究相結合。首先,堅持本學科一貫的傳統和優勢,“課堂”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陣地,課堂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得以取得的根本方式和重要保證而必須加強。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以習近平同志的精神為指引,上海杉達學院經過多年的摸索,發掘自身的優勢,該課程2016年申報成功上海市重點教改項目,教改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的理論與實踐教程》于2017年12月在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2018年申報成功上海市精品課程,這些都為積極投入線上課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在政策上,加大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支持和投入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重申要全面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并多次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無可取代的重要性,指出務必要加大力度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綜合改革創新。遵照會議精神,要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綜合改革創新,第一要義就是對高校的發展戰略作出重大調整,具體體現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這一塊就是由注重量的積累向注重質的提升轉變,而要向質的提升轉變首要就是增進對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支持和投入。
上海杉達學院勇立改革浪潮頭,在民辦高校中較早地開始探索混合式教學改革,并取得多項教學改革的成果離不開市教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市民辦黨工委的大力支持,離不開上海杉達學院校級、院級領導的重視、投入和幫助。
4.3在師資隊伍上,增強教師的配給并提高教師的素養
思政理論課是高等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課程,思政理論課教師是承擔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中堅力量。教委各級部門、高等學校應當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關注民辦高校師資的配備。
首先,要嚴格按照《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要求配備思政課教師崗位。各民辦高校要緊緊把握住教學改革的時機,從學校長遠利益出發,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的在一段時期之內保質保量的完成思政理論課教師的配置,完成規定中的要求。
其次,思政理論課教師除要具有夯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相關領域知識,還要具有信息化素養、良好的互聯網社群化思維、統籌線上、線下教學設計的能力。上海杉達學院依托上海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設置在杉達學院這一獨特優勢,加強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培育訓練、新時代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培訓指導等。同時,培訓教師能依托智慧樹平臺組織互動問答、社群的討論,引導學生都能在互動問答里圍繞既定的話題各抒己見,在解讀學生的困惑點與問題時維護平臺的學習生態環境。
4.4在平臺建設上,滿足學生多樣性需求
上海杉達學院在線思政理論課選用的平臺是智慧樹,作為全球大型的運營服務平臺,首先要確保平臺穩定,通過技術手段的不斷精進,增強平臺的穩定性,諸如卡頓、課程視頻的進度無法顯示等問題都得到根本的解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其次,不斷完善平臺服務功能。如為了增強對學生的約束性和提高學生學習自律能力,在學生自我學習線上內容的進程中,平臺增加了互動分和學習習慣分的計算,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學生學習進度方面,為了能夠及時督促學生及時、有序的學習,平臺增設了老師批量督促學生學習的功能。
本研究雖獲得了一定的進展性成效,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研究還有不足之處需要改進,具體如下:
本調研報告探討了“慕課”視域下的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革以及實踐歷程,但思政理論課不同于高校其他課程特點,如何將這種混合式教學改革模式推行到高校其他課程中去,需要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本調研報告由于疫情影響等條件限制,只對上海建橋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杉達學院三所院校中的417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收集的樣本還不足,說服力還不夠。
因此,“慕課”視域下的混合式教學在后續研究中,還需要不斷地擴充調查的高等學校的數目、充沛樣本的數量,根據覆蓋面更大的調查研究結果從而更加準確的體現“慕課”視域下的混合式教學的真實情況。需要更多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和實踐調研。
【基金項目】上海市民辦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2020年度實踐案例類課題“慕課”視域下上海民辦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M2020SJ2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2005年3月2日,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3/moe_772/200503/t20050302_80414.html.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12-09.
[3]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2008年9月23日,見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964/ moe_2541/tnull_4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