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祖菊 都學飛 江潤芳 高寶善 周斐 李朝英
摘要:新時期對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農林地方院校,需因地制宜,利用農林優勢,明確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需理論聯系實踐,以學生產出為中心,既要將思想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又要與國際交流接軌。為此,對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積極的思考與實踐,并實施相應的改革,使包裝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能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要求,又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包裝工程;新工科;學生產出;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安徽省輕工紡織類專業合作委員會教學研究項目(2019jyxm1217);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JX JG-16- 17- 9);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2020xsxxkc163、2020sfk948);安徽農業大學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2020ausjjd01)
歲月的逶迤讓我們現在置身于信息之海,徜徉于創新變革不斷開拓新思路的時期。高校教育也處在創新改革的浪潮里,新時期賦予了更高的要求。理論與實踐的碰撞,讓“新工科”的發展得到廣泛認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能滿足高校學子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能讓高校學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綜合能力,為成長成才開辟一條綿延輝煌之路[1]。
包裝工程專業的歷史追溯到1952年。當時,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農學院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包裝工程專業,1964年成立包裝學院,至今發展成為擁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包裝專業。日本、德國、瑞典、法國、英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建立不同層次的包裝工程專業教育學校[2]。我國自1984年試辦包裝工程專業,對我國包裝行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與包裝工業同步發展的包裝學科體系、包裝教育體系日趨完善。包裝工程教育也成為熱門,很多院校紛紛開設包裝工程專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近70所高校開設包裝工程及相關專業。就各地各校包裝工程專業近幾年發展的情況來看,專業培養方向逐漸明確,專業課程體系逐漸合理,且各自考慮所在高校的優勢和所在區域的發展需求,使得各高校培養的包裝工程專業人才質量逐步提高,推進了包裝工業與國際接軌[3]。但我國的包裝教育和行業的需求還存在著差距,如何培養出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包裝行業需求的人才,是包裝教育者需要持續思考并通過不斷實踐來解決的問題。
一、因地制宜,順應發展大勢,明確專業定位
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種類繁多,但包裝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且農林生物質原料豐富,為綠色包裝材料的研發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此背景下,安徽農業大學包裝工程專業從1994年創建以來,逐漸明確包裝材料方向為專業優勢,以新型綠色包裝材料為特色研究方向。在重點研發可降解包裝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可降解包裝材料應用于食品包裝領域,重點研究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包裝系統,解決農產品浪費嚴重、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包裝安全問題。
在專業特色明確的過程中,經過多輪調研和修訂,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最近一輪培養方案討論和調研的過程中,經過充分認證,明確提出以“OBE理念為指導思想”,圍繞OBE理念,構建包裝工程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4-5],并形成兩個專業方向:包裝材料和包裝設計,每一方向均有專人負責,包裝材料方向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包裝設計方向培養兼具創新和創業能力的人才,側重于創業和就業型人才的培養。
二、整合課程模塊,優化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改革
(一)課程模塊的優化整合
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四個平臺(通識教育47.5學分、基礎教育51學分、專業教育37.5學分、實踐教育31學分)組成。通識教育平臺主要包括公共必修和公共選修課程模塊,基礎教育平臺主要包括科內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教育平臺主要包括專業核心和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實踐教學平臺主要包括公共實踐、專業實踐、創新實踐和畢業實踐課程模塊。
為了在培養方案中體現出兩個專業方向,在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平臺中設置了兩個專業方向課程。基于模塊化理念,專業方向課程分別對應于不同的模塊———包裝材料和包裝設計課程模塊(見表1)。也有一部分課程屬于公共課程,為兩個模塊服務。專業方向的設置,有助于新生入學后對專業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進行合理定位,為后續減少學生轉專業以及學生的定向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可以激發不同需求和興趣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包裝工程屬于應用型學科,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跟上我國高校新工科的步伐,在參考國家標準的基礎上,還在培養方案中增設了相關的新課程,例如:增設《智能包裝技術》,將智能技術引入包裝課堂,并通過實踐真正體驗智能包裝帶來的效果,讓課程設置與包裝領域智能化的趨勢相契合。
為了推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還在實踐教育平臺中增設了4學分的創新實踐模塊:包裝新材料開發與應用實踐、包裝裝潢與結構創新設計實踐、農產品包裝創新實踐和智能包裝創新設計實踐。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這些課程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內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通過引入企業課題或社會問題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并促進學生所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應用。

(二)互通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
包裝工程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傳統教學內容之間相互重疊,對培養目標凝練不夠、定位不準確、描述模糊不清,很多專業培養方案中的部分課程相似度很高。這些現象對于年輕的包裝工程專業和專業教師來說,存在著很多弊端。如果專業教師沒有透徹地理解課程模塊中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不僅會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而且浪費一部分教學課時。在這個創新變革的新時期,一味沉湎于“以課本為本”的傳統教學模式只會停滯不前。不同學校的包裝工程專業應該根據各自的專業定位和特色,構建不同的教學內容。“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在新的培養方案執行后,分模塊進行教學內容的集中討論和研究,互通整合,教學內容隨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順應發展大勢,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
(三)理論教學模式的改革
包裝工程本科專業應用型極強,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包裝工程專業借助學校、學院和專業的各級產學研平臺,充分結合包裝行業的發展實際,不斷引入滿足時代需求的創新型案例,采用啟發、討論、學生展示、課堂講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請進來+帶出去”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技術人員、專家和學者請進來,或將學生帶出去,帶到企業生產和科研一線,以加深學生理論學習的效果。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作為引導者,指引學生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自學,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融會貫通,積極創新[6]。包裝工程屬于交叉性極強的學科,多數課程教學內容多而雜。而本科教育逐步實施寬基礎的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課時明顯不足。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安徽農業大學包裝工程系教師積極引入新模式促進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以解決“教師為主”的問題。包裝材料學正在建設MOOC,包裝工藝學和包裝印刷課程積極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運輸包裝基于中國大學優秀MOOC引入SPOC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線上資源,有效利用線下教學時間,使學生充分理解所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體系,同時留給學生更多自學和思考的時間,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7]。
(四)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
校內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是依據課程模塊對實踐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整合,形成實踐課程群,由專門的實驗老師與各模塊負責人負責,各課程對應的老師輔助制訂大綱和指導書,以及實施教學。改革過程中,實踐教學可適當實行開放式、項目式、能動式的教學模式。特別是開放型的課程設計和創新實踐課程,還需要實時考慮社會和學科發展情況,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適時邀請企業技術骨干進課堂分享企業的實踐案例,并結合行業需求,引導學生創新實踐,保持與時俱進,提高學習者素質,增強學習者創造能力,激發其創造欲望,確保培養的學生能跟上行業發展的需求[8]。
校外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是對校企合作模式進行調整和重新構建。把人才培養、科研與產業結合起來,高校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及實訓設備和場地,提高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企業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進行內部工程人員的短期技術培訓,將新理論和新技術引入實際工程中,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以一家企業為中心,多家企業輔助的形式開展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科教融合,結合企業的需求,以校企合作的科研項目為基礎,引入項目化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參與項目進行實踐,不僅能為企業進行創新研究,還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9]。
三、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專業和學科同步發展
(一)“藝工結合”譜寫“新”篇章
在學校和學院的領導下,安徽農業大學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內部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借助藝術類專業和工學類專業各自的優勢,相互補充,在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多維度深度合作,真正實現了“藝工結合”,為極具交叉性的包裝工程學科提供了發展的基石。同時,工學類專業之間更是緊密合作,包裝工程、紡織工程和服裝工程三個專業共同建設學科平臺,為三個系的教師提供了交流平臺,共同探討專業和學科的發展,促進了共同的成長,對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和科研團隊的建設均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近幾年院內交流合作的不斷加強,增強了包裝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合作協同的發展意識,促進了包裝工程專業和學科同步發展,從而提高了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二)“校內交流”發展“新”意識
在學院工科平臺的引領下,不斷加強校內各學院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依托學校的生物質分子中心和林學與園林學院的省部級林業工程學科,多次參加他們主辦的學術活動,與這兩個平臺進行交流和合作,給包裝工程專業的教師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提高包裝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前瞻性的發展意識,激發了教師們的教學和科研熱情,促進了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隊伍的教科研水平的提升,為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三)“人才培養”構建“新”橋梁
“人才培養”應該立足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多元化的教育應與時代攜手并進,故每年組織和選派專業教師參加兄弟院校組織的包裝工程專業和學科會議,同時受兄弟院校的邀請前往共同探討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各出所學、各盡所知。這些校外交流合作不僅為專業教師提供學習和思考的機會,還開闊專業教師的視野,促進我校包裝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四)“國際合作”培養“新”視野
包容開放,去蕪取精。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包裝工程系已有兩位教師分別成功訪問德國和美國著名高校,為培養教師的國際視野提供了途徑,也為專業的國際合作做好了鋪墊。特別是密歇根州立大學包裝學院的訪問,為包裝工程專業與全球第一的包裝院校交流合作提供了機會。目前,還有二位教師準備申請出國訪學,這將積極的推動包裝工程系教師基層教學和科研隊伍質量的提升,促進包裝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四、以學生產出為基,科教融合,切實提高綜合能力
(一)以學生產出為主線
大學的目標是培養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確保課內學習的有效性,還需要有計劃地抓好課外實踐,促進學生課內的理論學習得到有效的應用,并引導學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例如:學科競賽,就是一種重要且有效的媒介[10]。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重點就是基于教學內容的教學,而OBE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產出”先于教學內容存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的”,課程資源開發、教學管理、考核方式等都圍繞預期目標展開,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在新事物與新機遇并存的時期,多樣化的產品與作為產品信息的主要載體的產品包裝,逐步細化,越來越撩撥著時代之弦。所以,以項目為驅動力,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企業支持的校企共建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顯得尤為重要。構建課程設計為基礎,畢業設計為拓展,引入企業創新項目,與企業合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專業比賽,讓青春不虛度,讓學生在迅猛發展的新時期脫穎而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11-13]。
大學,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最高學府。每個進入大學的莘莘學子身后承載了多少家庭的殷切希望,背后經歷了多少的寒窗苦讀。作為大學教師,將“如何更好地發揮一個學生的才能”“如何做好學生的擺渡人”一直置于心中。近幾年,包裝工程系的老師們辛勤付出,結合課內課程,積極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訓練,并指導學生將訓練成果轉化為學術論文;同時,結合課內實踐課程,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每年指導的學生獲得各級大賽獎項20余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為包裝行業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
(二)加強社會實踐鍛煉
目前社會處于一個創新變革發展的新時期,“能力更重要”的價值認同成為各就業市場的熱門指向標。大學理應是一個培養綜合能力的舞臺,不應該被枷鎖桎梏,封鎖前進的腳步。加強社會實踐的鍛煉,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并存,使評價機制更為全面,方能推動深化改革。學習成績固然重要,社會實踐也為學生能力的展現提供一個度量衡[14]。包裝工程專業給予學生大量實踐鍛煉的機會,除了培養方案中制定的課內實踐課程,每學期還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創新創業活動和項目,積極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并結合專業知識進行三下鄉活動,圍繞安徽省的鄉村振興和包裝行業的發展進行專業實踐,促進校內專業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熱情[15]。例如:2018年暑假期間,“包大人”創業追夢團前往宣紙故鄉———宣城進行實踐鍛煉,其中安徽華藝印刷包裝有限公司熱情接待了包裝學子們,公司董事長會同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親自帶領同學們參觀每一個車間,對重要的工藝和工序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分析,引導同學們結合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去理解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特別是自動化生產線的參觀,讓同學們大開眼界,真正感受到了包裝自動化的魅力。同時公司給予了同學們動手操作的機會,希望大家提高實踐能力,為將來走入社會打下基礎。通過課外的綜合實踐鍛煉,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夢想征途提供通行證。幾年的實踐證明,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均能全面發展,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在專業比賽和創新創業比賽中也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三)順應時代的步伐
教育事業是一條需要長途跋涉的事業,需要在夜霧中摸索,在變動中找尋定位。每個學生都是一顆待雕琢的寶石,需要時間的打磨。在這個時代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應該跟隨時代的腳步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改動。高校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學理應與時代同步伐,根據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2017年4月8日,教育部組織60余所高校在天津大學召開新工科建設研討會,提出了新工科的建設目標: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設模式,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發展;到2030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體系,有力支撐國家創新[16]。隨著市場需求提升,新時代對包裝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包裝人才的發展也趨向逐漸綜合化、全能化,以追趕創新變革的浪潮。
五、結語
當前社會的快節奏不得不讓我們加快腳步,使包裝工程專業建設適應新時期的發展,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學生產出為中心,對教學的形式、內容進行改革,提起對學科的興趣,方能承受命運的顛沛和挑戰。歲月更迭,環境也在變化。創新作為指引的方向標,激蕩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激昂內心的斗志,不斷提升自我。
安徽農業大學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包裝工程系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課程模塊的整合;通過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專業和學科同步發展;通過科教融合,提高學生產出,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取得的成績顯著。但包裝工程學科的特殊性,包裝人絕不能滿足當前的成績,需要繼續努力,跟上國家和時代發展的步伐,培養出更加優異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玉茗.新時期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思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9(3):77- 78.
[2]雷橋,曹慶龍,高文婧,等.中美包裝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比較[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48):204- 205.
[3]舒祖菊,何敏麗,袁艷.包裝工程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的構建[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7(3):120- 122.
[4]李春偉,王桂英,張群利,等.基于OBE理念的包裝工程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9,40(10):80- 82.
[5]李國志,王學川,張輝,等.“新工科”建設中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包裝工程,2019,40(S1):66- 69.
[6]高偉,高欣,靳敏平,等.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9(11):283.[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9,12(11):283- 283.
[7]王路,徐偉麗,趙海田.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踐行中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8):40- 42.
[8]黃信恒.創新驅動發展背景下地方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3):51- 53.
[9]張輝,張海云,周亮,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生物質材料專業“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研究———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31):20- 21.
[10]段瑞俠,劉文濤,張麗,等.復合型包裝工程本科人才培養的教改探索[J].數字印刷,2019,5(3):109- 115.
[11]李春偉,王桂英,張群利,等.基于OBE理念的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9,40 (07):79-80,83.
[12]金德,邵飛,范廷玉.基于學科建設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優化探析———以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三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模型建構為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6):92- 96.
[13]韓炬,王笑虎.基于OBE模式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15):75- 76.
[14]余華.教育服務貿易自由化與中國教育發展[J].嘉應大學學報, 2013,(5):65- 66.
[15]陳輝,鄭書河.農林特色大學生科研訓練過程培養及管理機制研究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0):89- 92.
[16]滑廣軍,袁志慶,蔣海云.新工科背景下包裝工程專業仿真分析技術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湖南工業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 2018,5(23):6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