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核心素養的視野下,教師所布置的高中政治作業應當具備相應的有效性和時效性,能夠結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學習來對相關重點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相關學科知識的領悟程度。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差異化的作業設計形式,確保每一位學生在完成政治作業的過程中均能有所收獲。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政治作業;有效性
一、 引言
在當今素質教育的精神指示下,政治教師在布置高中政治作業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相關作業布置的實效性、合理性、科學性,通過定向化的作業布置策略來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有效理解學習,并且轉變過往灌輸式、填鴨式的作業布置策略,全面以學生作為當今教學工作的主體,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成長和發展。
二、 高中政治作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形式單一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高中政治教師向學生所布置的政治作業主要是以書面形式為主,并且大部分政治作業仍然是以課外練習題目作為主要的內容,而忽視了學生在完成政治作業的過程中是否能夠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當前的高中政治作業還存在布置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的狀況,并且未充分將學生放在當今教學工作的主體地位,沒有考量當前學生對差異化學習的需求,從而不利于在政治學科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提升其人文精神內涵。
(二)作業數量把控不當
在當今雙減政策的精神指示下,政治教師需要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充分考量學生的學業負擔。但是在原有的政治作業設置期間,教師往往向學生布置大量重復性較強的練習題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往往進行著大量重復的習題,簡而言之,在傳統高中政治作業中還存在“題海戰術”的味道,教師通過填鴨式、灌輸式的作業布置策略,采取揠苗助長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機械化的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喪失了完成政治作業的興趣。并且在當前其他學科的學習壓力下,學生在課后不止需要完成單一學科的作業,還需要應對諸如英語、數學、語文、歷史、地理等相關課程的課后練習,如果政治作業量過于繁重,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便會存在胡亂作答、應付了事的狀況。
(三)理論性強,缺乏實踐意義
政治是一門在思想精神方面上的教學科目往往具備較強的理論性,同理政治教師所布置的政治作業也同樣充斥著較強的理論性,從而使得相關作業的難度相對較大。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單方面追求升學率,在布置政治作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量學生當前實際的思想狀況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認知程度,設置了大量理論性較強、難度偏大的政治作業。此類作業的布置模式不僅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同時還會使得學生喪失對相關學科的學習興趣,并且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學習壓力。
三、 核心素養下高中政治作業有效性研究的意義分析
通過上文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在傳統高中政治作業中存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元素,并且相應的政治作業還具備較強的理論性,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夠把握相關作業的內在精神含義。在當今核心素養下,高中政治教師應當意識到布置適當的政治作業對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所具備的現實意義,并且對現有的政治作業布置形式進行優化、革新,促進學生更加長遠、穩定地發展。
(一)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在核心素養下,高中政治教師提高政治作業的有效性具備較大的現實意義,通過科學、合理地布置政治作業,在政治作業中融入學科認同、文化認同、法治認同以及精神認同,進一步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是在當今核心素養視域下,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主要途徑。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何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充分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將學生放置在教學工作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高效、合理的政治作業布置策略,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個體差異,采取差異化的作業布置技巧,全方位展現出學生的主體核心地位,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成長和發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鞏固學習,使得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收獲成功、喜悅,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意識和精神。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當今素質教育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師在布置政治作業之前應當充分考量相關作業內容是否具備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意義和價值,在此過程中通過提高政治作業的有效性,結合科學合理的政治作業設計策略能夠進一步構建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意志使得學生身心健康能夠良性發展。在此過程中,政治教師也需要通過布置合理的政治作業來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討問題,促進學生全方位地成長和發展。
四、 核心素養提高高中政治作業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一)采取精細化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當今“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下,任何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都需要立足于學生現有的實際狀況,確保學生能夠將知識、理論在生活中進行充分地應用,通過生活實踐來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通過理論知識來為學生指引生活、學習的方向。因此,在當前思想政治的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也需要立足當前學生實際的生活狀況,了解學生實際的生活方式,以當前高中生的心理發育特征作為切入點,從思想上、形式上來完成對政治作業的內容設置。在此過程中,政治教師應當注重完成對學生政治認同的構建,充分考量當前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使得學生在應對社會生活主題問題時,能夠借用政治觀點,通過正確的政治立場,聯系生活、理論來做出對相關事件客觀、細致的分析,以此來幫助學生實現更加長遠、穩定的發展。
當前高中的政治教育中大量的“政治生活”類話題,里面涉及大量的時下熱點,比如教師可以引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職能,結合時下熱點話題來討論人民代表大會所具備的職權以及人民代表大會的運轉方式。通過布置此類實踐性相對較強的題目,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以將社會知識與政治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原來在實際的生活中,政治無處不在”,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相關政治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相關學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進一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實現對政治話題事件的發現、探討、學習,構建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現有的高中政治課堂中,重點講述了“生活與哲學”之間的關系和問題,在學習相關課程話題時,政治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問題“就中國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對舊中國人們生活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此類話題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核心思想的由來,從而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領悟自身的時代使命。
(二)融入思辨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高中政治具備較強的邏輯性、理論性和思辨性,其涉及世界觀、認知觀,學生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認知世界、看待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側重培養學生所具備的學科精神和學科意識,能夠通過對專業知識的有效應用來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分析,并且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和正確選擇。
比如,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世界各國的文化、主義、思想搭乘著貿易的快車在青年群體內快速傳播、蔓延,在學習文化生活等相關主題課程時,教師應當借助相應的契機讓學生在課后搜尋現有中國網絡社會、實體社會中所存在的文化異常現象,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闡述相關社會文化的本質內涵以及相關文化在中國社會主義大環境下所存在的利弊關系。學生在完成探究學習之后通過對各種文化價值觀念的分析、討論、學習,再結合一系列的思想辯證、思想論證來感悟相關話題的真實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明確是非,在文化大融合的環境下選擇自身正確的政治信仰,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
又比如在當今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哲學問題,教師在向學生布置相關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應當引入經典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辯證內容,讓學生從各角度、各方向結合特定的案例來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結合中國的發展歷史,對各時期的事物論證思想進行分析和總結,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意識。
(三)設置法制主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當今法治社會,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堅定不移的治國方針也是實現社會高效、穩定運轉的重要保障。高中政治課程的各大板塊中均涉及大量的法治內容,因此,在當前高中思想政治的法治教育模塊具備較大的工作量,同時,教師也需要對該模塊的課程作業進行合理設計,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法治意識,在課堂、課后向學生有效地滲透相應的法治精神以及法治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法治認知層次,使得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守法、用法、遵法。
比如在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等相關教學章節中,涉及大量的征稅、納稅的教學內容,教師在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具體的偷稅漏稅案例,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對其中偷稅漏稅的行為所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識。此外,在現有的法制教育中教師還應當向學生深化對應的法治精神,宣導法治理念,通過創建法治情景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政治素養,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法治形象、角色,如法官、律師,通過模擬法庭來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法治意識。
(四)關注生活,培養參政意識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當對現有的政治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從現有的課本教材中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元素,讓學生充分地在生活實踐中進行探究、探討,通過實際的生活案例來驗證理論,以此來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且在當今法治化時代,在人人平等的大環境下學生要具備基本的參政意識和參政思想。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入定向化的政治作業設計形式來幫助學生養成基本的參政習慣以及參政素養。
例如,在“經濟生活”篇章教學中,教師在對相關政治作業進行布置之前可以幫助學生創建對應的問題情景,比如將家庭的閑散資金進行理財投資可選用的方式諸如保險、股票、債券等,讓學生探討各種投資方式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又比如讓學生總結一次自身親身體驗過的民主決策案例,比如社區選舉、村干部選舉,將自身參與到社區選舉的整個過程書寫出來。通過相應的生活作業、生活話題,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感、責任感和參政感。
五、 結語
綜上所述,設置政治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是檢測教師是否達成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政治作業的完成狀況能夠幫助教師及時更新現有的教學計劃、教學方式,使得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完成的作業來對現有的課程教育進行改善,也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和要點,促進兩者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柳.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作業有效性探討[J].求知導刊,2018(20):9.
[2]張建明.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探究式有效教學研究[J].情感讀本,2019(35):101.
作者簡介:
姚秀琴,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靈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