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文字訓練課程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基本能力的重要內容,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和科學合理應用語言文字是語言文字訓練課程的主要目標。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漢字讀法、寫法以及各種表達語法,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應用和表達能力。通過語言文字訓練課程實現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目標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關鍵內容。針對語言文字訓練中學生學習熱情低、課程內容缺乏豐富度和授課方式單一化等問題制定高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課程就顯得非常必要?;诖?,文章研究了核心素養下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方法,希望對小學語文教育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語言文字訓練;小學語文;教育發展
一、 引言
核心素養是對學生認知能力、應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等總體性概括。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滿足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全面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社會對于全能型人才需求越來越高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是學生識字和學習語法的階段,該階段的語文課程中涵蓋了許多生字詞和表達語法,要求學習中既要正確地認識和書寫漢字,也能通過漢字和詞語的組合進行準確的表達。語言文字訓練課程是實現此目標的一種方式。如何在多樣化訓練課程中,幫助學生將語言文字知識轉換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儲存在大腦中,并能夠正確地應用是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二、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言文字訓練課程要點
探究高質量的語言文字訓練課程設計方法可以幫助教師調整語言文字訓練授課過程,深入到具體的環節中進行優化講解,構建符合語言文字訓練核心要求的高質量訓練課程。掌握課程設計的要點是提升課程質量。課程的設計既要符合學生學情,也要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尊重學生在課程中的地位和需求,實現全面強化學生能力的目標。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主體性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師盡可能滿足學生主體需求,將核心素養理念全面融入課程之中。語言文字訓練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知識,能夠高效地學習語言文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多種學習要求,不同的方法適用于不同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如果采取統一方法教學,部分學生可能無法掌握語言文字的知識,一些學生的熱情可能減退。尊重學生主體性要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訴求設計課程,對不同能力和習慣的學生推行不同的訓練方法,提升語言文字訓練課程的針對性,在特定的訓練環境和過程中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學習能力。這樣既保證了訓練課程的質量,也保證了訓練課程的效率。
(二)確保訓練課程針對性
語言文字訓練課程的目的非常明確,滿足課程大綱的要求,實現預期的教育目的。學習和理解課本中的知識是基礎要求,能夠將知識延伸到課外是深層次的要求,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必然不能將知識局限于課本之內,而是應該拓展到課本之外,將課內外知識整合,形成體系化的知識,通過針對性的訓練課程實現知識高質量傳授。課程開展前期教師應該將知識進行分類,將同類型知識進行拓展和優化,設計好不同類型知識的講解時間和在課程中穿插的點,在有序的知識講解中將提前設計的內容引入,輔助教學活動開展,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教學具備針對性才能朝向教學目標前行,在前行的過程中通過知識優化和教學方法創新提升語言文字訓練的針對性,提升語文課程質量。
(三)融入因材施教理念
因材施教理念很早就被人們提出,但是在具體應用環節效果較為有限。從傳統語言文字訓練課程開展過程來看教師采取的方法基本一致,即教師講和學生聽是最常見的教學場景。核心素養則要求將學生的天性解放,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統一的教育方法未必適用于每一個學生。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為這些學生設計符合其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是將因材施教理念深度融入的重要措施。語言文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科目和其他科目的基礎,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能夠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設計訓練課程,有助于學生語言文字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理念不僅符合核心素養要求,也與現代教育發展觀相匹配。
三、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言文字訓練課程設計策略
設計高質量的語言文字訓練課程是滿足核心素養提出的學生綜合能力成長要求的重要一環。在設計訓練課程方面,教師要遵循課程的設計要點,同時也要認真研究每一節語言文字訓練課程的核心內容,分清重要點和次要點,將各部分內容的講解進行創新,為學生構建有針對性的語言文字訓練課程,通過科學指導提升學生語言文字能力。
(一)結合語言文字特點設計課程,為學生帶來優質的課程體驗
語言文字特點是學生區別和辨認的主要依據。結合語言文字的不同特點進行授課是優化訓練課程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開展前,將本節課程需要講解的文字知識整理在一起并對其進行分類,將具有相同特點的文字按照從簡單到困難設計好講解的順序。對于簡單的問題采取簡單講解,對于困難的文字進行深度剖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文字。此外,也可以結合文字的含義設計講解方法,將同種含義的漢字整合在一起進行集中講解。
例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的生字為“塘、腦、袋、灰、捕、迎、阿、姨、寬、龜、頂、披、鼓”,按照文字結構特點分類“塘、腦、捕、阿、姨、頂、披、鼓”分為一類,“袋、寬”分為一類,“灰、迎”分為一類,“龜”字單獨一類。學生按照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和獨立結構進行記憶可以準確記住這些文字。文章中還包含了“頂、孩、哪、跳”等文字,將這些問題整理到一起綜合講解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學生的記憶也會變得更為深刻。
發揮出語言文字的特點優化課程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地學習文字知識,從文字知識學習中找到更多高效記憶的方法。如果采取統一的逐字講解的方法學生可能將不同的文字弄混,進而削弱教學效果。而從文字的特點入手為學生設計課程講解方法,學生能夠對特定的文字形成獨特的記憶,在遇到這些文字或者需要使用文字時能夠及時地調取所需的知識,實現了語言文字知識高效學習和高效應用的目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較高。
(二)科學設計語言文字組合課程,實現多元化訓練課程構建
雖然漢字的總數并不多,但是漢字的組合形式無窮無盡,不同文字的組合能夠形成不同的表達詞語,有助于學生記憶語言文字知識。在講解文字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常用的詞語,通過聯想加深學生文字的印象,并提升學生的詞語理解能力。雖然學生在溝通交流時需要使用許多詞語,但是學生對于這些詞語的認識遠遠不足,僅僅是在日常交流中和父母朋友等經常使用。因此學生雖然學會了使用,而對詞語的真正含義并不理解。在訓練課程中通過詞語教學既可以實現學生詞語理解能力的培養,也能實現文字知識高效講解。
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植”字一般與“物”和“樹”組合,學生也經常用到“植物”和“植樹”兩個詞語,“植物”是課本中已有的詞語,而“植樹”是本課未有的詞語。學生理解“植樹”是栽樹的意思,教師借此可以講解“植”的意思,既可以作為“栽、種”來講,也可以作為“植物”來講,而且“植”也可以作為姓氏使用。學生不僅理解了“植”的意思,而且還學會到“種”和“栽”兩個字,很難再將“植”字忘記,有助于學生高效學習。
將文字的不同組合形式和意思講解給學生,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并能將所學的內容體系化地記憶在大腦中,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字學習習慣。在遇到新的文字后能夠第一時間聯想到生活中常見的詞語,并查閱一些自己未曾聽過的詞語,對文字進行多角度的記憶,將體系化的知識儲存在腦海中,也使得學習質量大大提升。學生在課堂中表現變得更為活躍,教師對文字知識的講解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升。
(三)開展語言文字專題活動,營造充滿趣味性的氛圍
學習語言文字是一件較為枯燥的事情,許多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得情緒低落,特別是對于內容繁雜和難以理解的文字知識時。為了增加語言文字課程的趣味性,設計專題教學活動十分必要。在完成階段性語言文字知識教學后,設計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專題活動,將知識融入活動中,通過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教師作為活動的主導者,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盡可能賦予專題活動更多趣味性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專題活動的樂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例如,在《語文園地》教學時,就可以開展專題活動。學生要學習許多關于花的古詩詞。教師可以設計主題為“花”的活動,比一比哪一位學生能夠默寫最多關于花的古詩詞。《語文園地》中也包含了一些小故事內容,故事中的文字知識也可以作為活動的素材。教師可以選擇幾個詞語,讓學生以這些詞語為主題創作一篇文章,然后與學生共同評價,對寫作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教師需要將活動的要求說明,并在學生參與中做好引導,確保教學有序開展。
語言文字專題活動充滿了趣味性,學生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下積極地學習知識,并將學過的知識再次應用,既進行了復習,也達到了學習新知識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善于設計語言文字專題課程,融入更多充滿趣味性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所學語言文字知識。這種課程實現了輕松教學氛圍的營造,同時也滿足了學生趣味性學習的需求,對于語言文字的教學高效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設計語言文字專題訓練,構建針對性強的訓練課程
專題訓練課程的效果較為理想。教師通過專題訓練課程可以了解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并在后續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同時為學生制定查漏補缺的學習方法。在完成一項教學任務后,為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可以進行專題訓練。在專題訓練中幫助學生檢查未能掌握的知識,總結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并就相關問題設計出改進方法,保證語言訓練課程的合理性,實現高效的語言訓練課堂,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
例如,在完成一個單元學習后,教師將本單元的文字全部整理在一起,進行組詞訓練。一是學生需要根據拼音將對應的詞語寫出;二是結合部分漢字將后續的漢字寫出;三是結合意思將詞語寫出。課程前一個階段由教師帶領學生復習本單元的知識內容,后一個階段則進行測試,根據學生的測試結果分析該階段學生的學習質量,并做出調整。
專題訓練課程的針對性能夠滿足核心素養的要求。不同學生在訓練課程中的表現不同,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能夠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生則要進行加強式的針對性訓練,切實保障這些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對于學習問題較少的學生,則可以設計自主訓練內容,由學生自行解決問題,既節省了教學資源,也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教育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語言文字知識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以核心素養為主的課程改革賦予了語言文字訓練課程更深遠的意義。在實現語言文字教學改革的同時,應該尊重學生差異性需求,設計多樣化的訓練課程,切實保障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知識,能夠將所學知識吸收內化,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郝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進行語言文字能力訓練研究[J].參花,2021(6):35-36.
[2]張文娟.小學語文教學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0(22):54-55.
作者簡介:
張彥霞,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臨洮縣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