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中,需要探索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融合應用,促進全新教學活動和教學體系的構建,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文章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探究,旨在能夠發揮“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促進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科學化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實施合理化的培養。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一、 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使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還要重點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教學改革做出深入系統的探索,促進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空間。在此種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就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生活化課堂的構建進行系統的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做出積極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為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培養做出積極的引領,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
二、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有意識地探索生活化教學,能促進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有機聯系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例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能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豐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
結合“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構建生活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數學素材,并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撐將生活元素有機融入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豐富數學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從而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優化教學效果,輔助學生從多角度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綜合學習質量。
(二)有助于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促進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展,能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設計和規劃,使教學活動的開展契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探究,從而逐步提高數學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加以鍛煉,進而在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主動學習和深入探索中掌握數學學習的要點,有效探索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合理化應用,為學生數學問題解決和處理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三)有助于營造良好數學教學氛圍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生活化元素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和規劃,重點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設計,能在信息化教學和生活化教學融合的基礎上,在班級中營造和諧的數學教學氛圍,促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實踐中能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愿意主動針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和應用
探索,從而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數學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加以培養。
三、 “互聯網+”時代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組織實施
在全面促進數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按照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和對新課程標準貫徹落實的需要,要注意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影響,探索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方法,在生活化教學中對學生做出積極的引導,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下面就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組織實施進行系統的分析,力求能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現科學化發展。
(一)依托多媒體平臺,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結合信息技術的影響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為了能充分構建生活化數學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依托多媒體平臺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生活化場景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元素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加以培養,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認識分數”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平臺,對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進行精心的篩選,并整合成為能契合小學生數學學習需求的教學素材。組織學生對分數知識進行學習,對分數的性質和概念等形成形象化的認識。在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入FLASH動畫的方式,以動畫視頻展現學生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分西瓜、分桃子等情境。在生活情境的作用下導入分數方面的知識,在具體的情景中形象化的呈現12,23,45等類型的內容,并在多媒體視頻的
配合下,促使學生在對這部分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形象化的感知,能形成較為全面的思想認識,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綜合學習效果,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做出積極引導,保證數學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
(二)依托大數據技術,整理生活化數據信息
依托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改革,也能使數學教學體現出“互聯網+”時代特色,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小學數學教師在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為了能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對生活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然后組織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對數據的發展趨勢、數據所反映的基本問題等做出初步的判斷,從而逐步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數字編碼”一課中,就先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個情境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數字編碼的基本原理、應用技巧以及所反映的主要信息等,具體引導學生對身份證號碼、郵政編碼等進行解讀,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初步掌握數字編碼的閱讀技巧,夯實學生對數字編碼方面知識的學習基礎。在學生基本掌握課程內容后,為了激發學生的深入探索欲望,教師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對學生生活中較為感興趣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然后通過大數據技術展示復雜的數字編碼,讓學生通過感受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對復雜的數字編碼形成初步的認識。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再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拓展、探究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嘗試結合自己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在網絡上搜索相關數據,自己設計一組數字編碼,并在小組內分享數字編碼的解讀規則,讓其他小組成員能嘗試對數字編碼進行解析。如此借助大數據技術的支持,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有機聯系在一起,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做出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逐步提高教學綜合效果,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呈現出良好的奮發狀態。
(三)依托3D建模技術,塑造生活化數學模型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能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嘗試引入3D建模技術,在3D模型的支撐下導入生活化知識內容,發揮生活化數學模式的輔助作用,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在深入學習和系統探索的基礎上,能掌握有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系統探究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化教學思想,探索數學模型的構建,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以培養,為小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小學數學知識做出積極的引導。
如,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生活素材進行精心篩選,以具體的生活化數學問題作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活動。在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的支撐下引導學生探索數學模型的應用,促使他們能對數學問題進行合理化的處理。具體而言,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對“一輛長度為20米的火車,行駛速度為40米/分鐘,現在已知有一座大橋長度為180米,火車如果完全從大橋上通過耗時幾分鐘?”數學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入數學建模思想,在建模分析中探索建模技術的應用,將生活中的數據轉變為具體的數學模型,輔助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處理。在此問題的解析中,教師先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問題中的具體數據,即“20米的火車”“行駛速度為40米/分鐘”“大橋長度為180米”。然后教師采用建模技術,對數學問題中呈現的具體情境進行模擬,在建模技術的支撐下向學生直觀、立體地展示火車從駛入大橋到最終車身完全離開大橋的過程,幫助學生對數學問題中相關數據之間的關系形成形象化的認識。以此為基礎,在數學模型思想的作用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結合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的思想,可以將線上的模型轉變為線下的圖像化信息,讓學生借助圖像處理將視頻情境模擬還原出來,直觀展現數學問題中的相關數據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直觀的判斷。在教學引導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線上模型的構建,在線下將大橋轉變變為抽象的線段,標注為“180米”,將“火車如果完全從大橋上通過”轉變為火車駛入大橋前和火車完全駛入大橋后兩個線段,用兩個火車長度“20米”表示,用實線和虛線對火車的狀態進行區分,鼓勵學生結合火車的行駛速度,對火車耗時進行求解。在學生針對此類問題的求解形成直觀形象的認識后,按照數學建模思想,對此類問題進行公式化和模式化處理,幫助學生針對此類問題的求解形成明確的解題思路,能舉一反三地應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使小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的作用下能針對生活問題進行求解,真正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為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面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影響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將數學教學活動向學生的生活延伸,對學生做出積極的引導,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同時,要注意重點針對“互聯網+”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分析,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和生活化教學的輔助作用,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進行訓練,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數學綜合學習和探索能力實施合理化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宏.借助互聯網資源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新通信,2021,23(8):199-200.
[2]李霞.互聯網+背景下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4):228-229.
[3]王萃璽.“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文化素養培養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1,23(3):225-226.
[4]陳卓.互聯網資源在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建設中的運用[J].教育科學論壇,2021,15(2):25-27.
作者簡介:林國業,福建省邵武市,邵武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