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翠 張權中
摘 要:經濟蓬勃發展帶動行業的發展,國民收入增加,財富的累計必然帶動理財方式的需求不斷攀升,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互聯網金融,順應背景的先機下不僅金融模式產生新的內容,理財方式還發生了顯著的變革。本文對傳統理財方式和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理財方式進行研究,分別具體地介紹傳統理財與新型理財方式現狀、表現方式、特點,以及互聯網金融出現對傳統金融的沖擊與改變,為日后傳統金融更進一步改革和互聯網金融理財彌補缺漏,理財業務的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理財方式;傳統理財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47
1 互聯網金融背景發展現狀
互聯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深滲透到金融方面,互聯網金融運營而生,它是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的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2015年開始,我們面對龐大的民間資本藍海,5000多萬家中小企業釋放的巨大融資需求,互聯網金融再次大放異彩。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理財平臺百家爭鳴,理財方式更是層出不窮,如P2P、眾籌、第三方支付、網上銀行等,不同于傳統金融下銀行儲蓄存款、保險等理財手段,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理財手段有著三大特點,即市場運行透明、金融脫媒、節約成本,可以有效分散風險,提高理財效率。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新型力量,為各行各業的發展鋪墊了一條康莊大道,對于理財也迸發出新的血液。現今互聯網理財發展迅猛,理財產品花簇,由2015年426家金融機構發行60879只理財產品到2017年,已有562家金融機構,93500只理財產品,除此之外理財業務也由單一的存貸業務轉化為代理基金、保險、貴金屬等相對個性化程度較高、全方位、現代化的金融服務。理財機構的增生和理財產品的多元化形成了競爭激烈的市場,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憑借交易成本低、“T+0”贖回額度等多項打破傳統理財的優勢占據了理財市場的半壁江山。
2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理財方式
依托于互聯網環境的便捷性、及時性與創新性,現今已產生新型理財形式,例如眾籌、P2P、第三方支付等。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度開發,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向下深入擴展,特點不同在于,互聯網理財一門檻低,一元便可起投;二收益高,銀行理財收益率4%上下,P2P網貸平臺理財預期年收益率普遍在13%,遠超銀行理財收益;三安全透明,由于互聯網平臺的特性,一切項目都會在網上最大限度的披露;四操作靈活,作為互聯網理財產品,方便快捷,可隨時查看投資情況也是互聯網的一個特性;五資金流動性高,平臺理財投資人多,閑置資金易被匯聚,理財產品多為短期理財項目,相對靈活。這五點優勢從某種程度上改善了傳統理財方式流動性差的缺點,也向人們提供了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至于傳統理財可能會產生虧損這一缺點,風險無法完全規避,只能說在相同風險下提供更高收益或者由原來單一理財產品轉化成理財產品組合的形式,一方面能獲得多渠道的收益,另一方面通過對比篩選出最佳的理財渠道。
眾籌是最新的理財模式,由發起人、投資者和眾籌平臺構成,運營模式為發起者依托眾籌平臺發布信息,展示自身技術、實力、資源、分享創業價值觀和創新理念,投資者在平臺上尋找商機,投資獲利,投資者可任意選擇項目進行投資,且能獲得可觀回報。眾籌平臺在眾籌融資中主要發揮信息中介功能,是連接發起者和投資者的互聯網終端,既要甄別項目發起者的身份,又要甄別確認投資者的身份并尋找更多的投資者。對于投資者來說,眾籌平臺具有投資門檻低、無投資額需求,甚至投資一元也可成為一名合格的投資人,甚至成為公司股東,將草根力量發揮到極致;匯報效用較高,投資者可以更快將資金匯聚,形成資金池。對于眾籌平臺而言,優質的投資項目、充裕的客戶資源、嚴格的審核流程、高效的匹配機制、健全的信息披露以及完善的事后監控都是促進眾籌平臺的盈利的要求,平臺也需承擔面臨非法集資或公開發行證券的法律風險。基于眾籌平臺的匹配特點,項目發起者可以擴大投資人的范圍,提前實現將客戶與新產品或股權的捆綁,為后期銷售提供便利,與發起人而言,涉及知識產權的風險。
P2P也是基于互聯網金融下的產物,P2P平臺既是民間小額借貸模式,也是一種大眾理財的重要渠道,由于投資收益往往高于其他理財方式,刺激投資者將閑置資金通過P2P平臺借給有資金需求的人,一般借款人有著迫切需求且在銀行或其他機構借貸較難的情況,但是因為行業沒有完整的監管制度,出現“P2P暴雷”“跑路”等現象。P2P投資理財不需要散戶進行技術分析也不需要像炒股那樣花大量時間關注,操作簡單,投資便捷,本因成為散戶的不二選擇,但是近幾年的數據顯示,跑路詐騙頻繁發生,所以在投資P2P時應首先將本金安全放在第一位。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深入,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異軍突起打破了銀行“獨霸”的格局,成為支付體系中的又一成員,并在網絡支付領域不斷攻城略地。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各大銀行強強聯手,將不同銀行多種銀行卡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綁定,在消費者消費時提供便利的多種選擇,日常生活中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屬于第三方支付的范疇,除此之外,P2P網貸平臺也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資金管理,不得不說,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對現今生活的便利提供了極大的貢獻與發展。
3 傳統理財方式分析
傳統理財表現如銀行儲蓄、基金、證券、保險,普遍具有收益低、流動性差、操作繁瑣、可能產生虧損等缺點。由于固有的傳統觀念,絕大多數人依舊將存款儲蓄成為資產配置的首選。但是隨著財富的增加、理財觀念的改變、互聯網時代的支持、理財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創新的理財運營模式在新的環境迸發光彩,然而“墨守成規”的傳統理財的高安全性、低風險、收益有保障的特點仍舊促使其在市場上保持較高的活躍度。傳統理財的優勢在于其資金管理與信用影響力兩個方面,在方式與措施上都具有實體性,人們對于自身的理財資金看得見摸得著,且類似銀行理財等都具有良好的信用度,給大眾建立了信用品牌效應,但傳統理財的現代化模式不深入,難以適應現代化發展需求或環境。
眾所周知,存款儲蓄是最基礎也是最常見的理財方式,基本上可分為活期和定期兩種類型,據2020年中國銀行通知存款利率表查詢,居民活期存款年利率為03%,三個月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年利率為135%,三年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年利率為275%,存款儲蓄收益率較于其他理財方式相比雖低,但安全性很高,更適合風險厭惡型投資者,這類人群不會因為收益的高低而忽略風險。
基金理財,股票、債券、外匯、貨幣、金融衍生工具等都屬于基金的操作對象。基金具有分散風險、專家理財的特點,在進行投資基金運作時,為獲取穩定成長的股票,采用分散投資的策略,能夠最大可能地降低個人投資基金時購買單一股票時很高的風險,有效地分散了風險。
證券理財:股票、債券盈利模式是指在不同利率水平下進行證券地買賣行為獲取利益的一種理財方式,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性;而期貨、期權包含了時間價值,可能會產生資金上的盈利或虧損,會根據預期未來貨物價值來決定是否行權簽訂合約或是貨物價格。在期貨交易中按照合約約定價格進行交易,可以鎖定風險和收益,套期保值,規避商品價格波動過大所導致的財務損失。由于高杠桿性、高風險的特點,目前行業內主要是中小投資者。
保險,通常被用來匯集保險費建立保險基金,用于補償被保險人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或對個人因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行為,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我國“互聯網+”發展戰略的實施,保險業逐漸與互聯網產業相融合,進而創新出新型保險業態,即“互聯網保險”產業。在金融創新改革政策和新技術創新推動下,我國互聯網保險產業發展迅猛,較傳統保險產業而言,雖然在產品場景化和產品銷售成本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由于其商業模式的不穩定致使其無法與傳統保險產業及其他金融模式相競爭。
4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傳統金融帶來的沖擊和改變
2014年末余額寶資產規模達5789億元,P2P規模達到2528億元,加上其他貨幣基金共高達12000億元,由此看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會改變國有銀行的體系,資金外流使銀行存款大量減少,可貸資金規模減少,余額寶的年化收益率反映銀行間拆借率,迫使銀行長期存款利率、存款成本、貸款利率上升,從而對傳統理財方式帶來巨大的沖擊。
新的模式出現后,互聯網“公開、公平、簡單、透明”的特性被發揚光大,對于傳統金融業務封閉,信息不開放的問題,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模式也作出很好的應答;線下到線上的轉變大大的提升市場效率,改變利益鏈條,同時運營成本的減少也昭示著成本結構發生變化;互聯網金融,建立在海量用戶消費行為數據、網絡人際關系數據等大數據挖掘和深度分析基礎上,用戶的征信與評估可以無限接近真實,創建了更強大而風險更低的互聯網征信體系,有效降低了信用風險。除此之外,眾籌融資降低投資門檻,讓“一元投資”不再是夢,小微企業也能籌到貸款;P2P平臺刺激投資者,加大閑置資金使用率與循環率;第三方支付的存在,極大簡便人類的生活,改變經濟生存模式,虛擬貨幣效用得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璇.傳統理財如何擁抱互聯網金融[J].財經界,2017,(10).
[2]葉治杉.我國互聯網保險模式發展現狀及優化路徑研究[J].新金融,2019,(12).
[3]楊小麗.互聯網理財一本通[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
[4]冉湖,楊其光,魯威元,等.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革命[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
[5]張權中.多元視角下互聯網理財規劃路徑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
[6]朱麗娜.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理財業務發展探索[J].現代商業,2020,(01).
基金項目:2019年度銅陵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易家e理財信息服務平臺”(s20191038313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課題“新常態下長三角區域農村農業投融資問題研究”(SK2019A0597);安徽省質量工程教研項目“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計與考核模式研究——基于創新創業課程非標準化視角”(2018jyxm0006);銅陵學院校級質量工程教研項目“創新創業課程非標準化模式探究”(2016xj076)。
作者簡介:崔忠翠(1999-),女,漢族,安徽阜陽人,銅陵學院金融學院金融工程專業在讀本科;張權中(1972-),男,漢族,安徽宿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資理財規劃、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