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歐盟推行了伊拉斯謨+項目,并在近些年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研究德國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實施這一項目的實際案例,分析此項目的分類、優勢、選拔規則以及國際合作。最終目的是總結和借鑒其經驗,提出適合中國高校的跨文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伊拉斯謨高教計劃;跨文化能力;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
伊拉斯謨項目是歐盟于1987年推出的一項歐洲高校學生流動獎學金項目,旨在資助參與者在歐洲范圍內進行跨國交流學習活動。2004年的伊拉斯謨世界項目則將項目擴大到全世界,是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標志。2014發展為伊拉斯謨+項目,投入創紀錄的147歐元。其中大部分資金用于資助國際交流學習,另一部分則用于教育政策的改革和戰略合作關系的建設。[1]
在國內,專家學者們圍繞伊拉斯謨項目開展研究。孫華結合歐洲的政治文化背景,介紹了項目的特點和在中國的發展。[2]黎芳媛研究了項目參與者在國際流動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3]陳曉清提出其對教育國際化和人才培養的影響。[4]。綜上所述,國內學者的研究普遍是對伊拉斯謨項目的歷史背景、改革措施以及推行模式進行分析,但是對其在歐盟高等院校的實施還缺乏具體實例的研究。在國外,Annika Wieneke[5]敘述了伊拉斯謨項目醫學學生在希臘克里特島的經歷及心得體會。文獻具有形象和客觀的特征,但缺乏理論的總結和歸納。本文在現有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科研基礎上,著重研究該項目在德國高校的發展。以德國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為例,了解項目的分類、內容和優勢,以及學校實施該項目的方針政策。借鑒其發展經驗,為中國高校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跨文化國際人才提供合理建議和方案。
1伊拉斯謨項目在德國的影響
1.1伊拉斯謨項目在德國的發展
德國的高等教育在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應用型科技大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人才。1999年“博洛尼進程”的實施使德國形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的三級學位結構體系,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方便了高校之間的國際交流,使得學分互認和國際交流得以順暢進行。自1987年歐盟實施伊拉斯謨項目,迄今為止德國約有130萬人[6]參與其中。2015年至2016年期間,德國共有32000名高校學生參加了伊拉斯謨+項目的國際學習活動,8087名大學生參與了國際實習項目,參與此項目的合作國家共計達到33個。[7]2017至2018年,德國共有42398名高校學生參與了伊拉斯謨+項目。這在整個歐洲參與國中位列法國之后,排名第二。[8]在2019當年,更是有創紀錄的35000人[9]受惠于該項目。
1.2伊拉斯謨+項目在德國應用型高校的發展特點
20世紀70年代德國應用型高校中施行“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它為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10]憑借理論和實踐結合及獲得兩份證書的吸引力,“雙元制”專業的畢業生在德國需求很大。德國應用型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將伊拉斯謨+項目和“雙元制”的理念相結合,形成了教學和職業培訓的國際化,提升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
伊拉斯謨+項目由三個子項目組成:第一項是KA1關鍵行動1,它資助的是教育、培訓以及青年領域的交流項目。第二項是KA2關鍵行動2,它為各高校、政府機構以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高等教育的合作領域,支持教育資源以及技術資源的共享和開放。第三項是KA3關鍵行動3,它為教育提供政策改革,提升政策透明度,監測改革的效果。[11]
德國大學特色的“雙元制”加強了高校和政府機構以及與企業的合作,不少知名企業都成為了其合作伙伴。雙元制專業為企業培養了貫穿整個價值創造鏈的人才。[12]伊拉斯謨+項目的實施,除了國際交換生的學習以及聯合培養,還有建立在高校、政府機構和企業合作基礎上的實習培訓。子項目中的KA2促進高校和專業技術領域進行合作,資助了一批高等教育與職業培訓項目,使得傳統“雙元制”教育體系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了國際化的合作項目。
目前,雖然大部分德國的高校學生選擇了學習交流項目。但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以及國際合作企業數量的不斷擴大,今后國際實習培訓的需求和機會必然會穩步增長。
2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伊拉斯謨+項目的具體實施
漢諾威科技大學的伊拉斯謨+項目分為國際學習項目以及國際實習培訓項目。前者提供參與者在全世界合作院校的學習機會,后者提供國際實習培訓機會。受到疫情影響,2021年除了在英國的實習培訓項目以外,其它國家的項目暫時都停止了申報。但是國際實習培訓使得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兩個項目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前景。
2.1伊拉斯謨+學習項目在漢科大的實施
漢科大的伊拉斯謨+學習項目之所以受到熱烈追捧,主要在于以下幾點優勢:首先是費用上的優勢。由于事先同合作院校簽訂了相關合約,不需要繳納學費,參與者得到項目資助的獎學金。其次,在國外取得的學分得到學校的認可,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最后,學校通過完善的服務,最大限度地給參與者提供了支持。比如合作院校會提供住宿或是幫助尋找住宿,學校會提供相應的語言學習,或在線語言課程,支持通過Online Linguistic Supporting平臺免費獲得在線語言學習。整套申請的程序通過互聯網實現,十分便捷。
漢科大在全世界有著多所合作院校。它將合作院校分為不同梯隊和類型,實施不同獎學金方案。丹麥、挪威和英國等消費較貴的第一類國家,獎學金數額為15歐元一天。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消費中等的第二類國家,獎學金為13歐元一天。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等消費較為便宜的第三類國家,獎學金為10歐元一天。交流時間以及獎學金的獲取時間一般為一個學期,即最多140天;或是兩個學期,最多280天。
此外,漢科大體現了其人性化的一面:殘疾學生可以額外申請最多不超過10000歐元的補助;有孩子的學生還可以申請每個月200歐元的補助。這也體現了最大的合理性和人性化。
申請者必須是在校的注冊學生;本科生要在二年級以上,研究生要一年級以上;語言上要達到B+及以上的教學所需語言;希望掌握當地語言。獎學金最多資助一年,至少在合作院校學習三個月以上,并且回德國以后要繼續在本校完成學業。選拔參考在校學習成績,參考志愿者工作、協會社團活動以及兼職等校外活動的表現以及語言水平。
2.2伊拉斯謨+實習培訓項目在漢科大的實施
實習培訓項目資助參與者在國外從事自己專業相關的實習活動。學校同企業和學生之間簽訂實習培訓合約,實習培訓得到學校的承認,學校提供語言和跨文化的培訓。學校和企業都有專人負責學生的海外實習。項目對于實習期間產生的費用提供經濟支持,殘疾學生還會有額外的經濟資助。
申請要求實習與專業有關,并由高校專業教師承擔指導工作。允許在私營企業或是社會機構、文化機構進行,少數特例也可在高校的實驗室里進行,實習時間在2個月到一年。對于面臨畢業的學生還有特殊的申請要求:申請時間必須是畢業的最后一個學年;完成畢業后才能開始實習。不允許實習期間撰寫畢業論文或其他研究學習論文,要嚴格保證實習工作,可以在回國以后進行研究成果撰寫。嚴禁通過項目實現個人經商或是旅游的目的。對于一些“雙元制”的專業,可以由海外實習代替本國實習,獲取所需的學分。實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語言以及工作方式。
漢諾威應用科技學院還通過和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資源共享,以網絡等形式向有意向者提供實習崗位,并有專業人員提供咨詢和選擇服務。申請者遞交所需的資料,進行審核通過后,即可取得獎學金資助。
3漢科大伊拉斯謨+項目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3.1漢科大伊拉斯謨+項目對高校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伊拉斯謨+項目在德國各所大學的實施較為成熟,特別是德國的應用型科技大學。以漢科大為例,他們制定了這一項目的申請、準備、實施、結束以及后續工作的方案步驟。整個過程有條不紊、環環相扣。通過該項目,高校進行跨國教育和培訓的合作,以聯合培養的模式,整合了各自的優勢教育和科研資源,實現了跨國的強強合作以及取長補短。國際高校通過交流合作,運用靈活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和科研得到了緊密的聯系。企業和高校的國際化合作,實現了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也促進技術轉型,實現推動高校就業工作這一目的。根據德國明鏡雜志的調查報告,80%的伊拉斯謨+項目參與者能在畢業三個月之內找到工作。94%的人覺得自己變得更加寬容;88%的人感受到社會能力的提升。通過海外學習和實習培訓,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外語水平和跨文化意識,也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對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2.漢科大伊拉斯謨+項目的實施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借鑒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培養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從國家政策這一層面給出指導方向。[13]培養符合全球化發展的,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成為當前中國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德國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伊拉斯謨+項目的實施,對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成功經驗值得中國高校借鑒。
首先,和多所高校簽訂協議,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國際教育資源。各國的合作院校開設具有本國特色的優質課程,課程的專業覆蓋性強,形式多樣。考慮到疫情的影響,最新啟動了“混合流動”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在線資源,允許參與者先在國內進行在線國際課程學習,到國外后再開始面授學習。靈活的政策使得項目得以順利進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國外企業的跨國實習和培訓,加強了專業能力和融入企業的社會能力,使得教育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創新思維的培養,企業提供最新和前沿的科學研究指導及技術學習。校企聯合的國際化培養方案,使得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與當地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合作,共享了豐富的海外實習資源,實現了高校和國際企業的合作,這是德國傳統“雙元制”教育體系的國際化發展。
最后,學校在項目的實施中,制定精準和嚴格詳細的實施目標、計劃、方案和標準,提供免費的在線語言學習。準備了培養跨文化能力的課程,使得參與者做好充分的出國準備,在實習培訓中有專業老師進行全程的指導和服務。提供了師資力量的國際化培訓,通過教師隊伍的建設,強化科研和教學的結合,從而傳授給學生創新和實踐的理念以及職業技能。
4結束語
歐盟的伊拉斯謨項目在歐洲有著悠久的歷史,伊拉斯謨+項目的實施更是這一項目沖出歐洲,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德國的應用型科技大學,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國際化合作交流以及辦學思路,和我國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辦學方向不謀而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引領大學生實施創業計劃。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上,高校要堅持國際化合作的方向不動搖,開拓學生和教師的國際視野,加強教育和文化的國際交流,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加強和國外科研以及教育機構的合作,發展高水平的交流合作關系。培養高層次的師資力量,促進國際化交流和進修學習。加強和企業的合作,與跨國企業進行接觸,謀求進一步的合作。通過國際合作交流與合作辦學形式,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度以及合作精神,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這既符合當前經濟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要求,也是中國高校應對復雜國際關系和國際挑戰,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曉清,孫雯.歐盟伊拉斯謨系列計劃中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8(04):98.
[2]孫華,蒲欣.歐洲聯盟“新伊拉斯謨計劃”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5(21):43-47.
[3]黎芳媛,路書紅.國際學生流動中的效率與公平-以歐洲伊拉斯謨學生流動項目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9(2):20-26.
[4][11]陳曉清,鄒冬云,孫雯.歐盟“伊拉斯謨+計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J].中國高校科技,2019(Z1):54-57.
[5]Wieneke.Annika. Erasmus medical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primary care on Crete island, Greece: narrative views and reflections[J]. Rural and remote health, 2021, 21(2) : 6277.
[6]Erasmus zeigt europas beste Seiten[EB/OL].http: // www.bundesregie rung.de,2019-08-15/2021-06-28.
[7]Erasmus 2016 in Numbers. [EB/OL].http: // www.studis-online.de/Stu dieren, 2018-07-19/2020-05-28.
[8]European Commission. Erasmus+annual report.[EB/OL].https://ec. europa.eu/programmes/erasmus-plus/resources/documents.de, 2020-07 -19/2021-05-28.
[9] Burger S. Jahresbericht 2019, Nationale Agentur Bildung für Europa beim Bundesinstitut fürBerufsbildung[EB/OL]. http://www.na-bibb.de, 2020- 03-10/ 2021-06-18.
[10]張雪華.“雙元制”教育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改革探究[J].Focus,2013(12): 22.
[12]Rainer Przywara.Praxisnahe Fachhochschulausbildung im Rahmen dualer Studieng?nge, Anwendungsorientierte
[13]劉延東.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N].中國教育報,2015-10-26(001).
基金項目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8SCG314);浙江省科技學院國別與區域研究課題(2020degb010)。
通信作者
褚靜(1978-)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科技學院中德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德國國別和高等教育研究。E-mail:moncj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