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松
摘 要:減負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主旋律。讓學生從之前的被動的“填鴨式教育”到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優化教學模式、創造高效課堂,放棄過往落后的、低效的教學模式,從教育的“獨裁者”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基于此,本文將探尋在減負增效的背景之下,小學數學如何做到優化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減負增效;情景教學;學習壓力
引言
當代的學生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中面臨著競爭壓力大的困境,在學習中進而轉變為學習壓力過重的問題,減負正是為了緩解壓力。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減負有可能導致教師無法完成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所以增效也成為教師的重要命題。做到減負增效,需要教師優化過往的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
一、備課要精確,授課要明確
小學數學以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邏輯性為主。所以教師在前期準備課堂的課件時,應該圍繞章節的目的、教學的目標為主,授課時根據對班級學生的吸收情況、學習能力進行一定的個性化教學,提前好判斷學生的重點難點可能會出現的地方。
如在講授北師大版本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章《倍數與因數》一課中,需要學生對之前學過的整數乘法的內容進行整合,本章內容本身帶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先要在倍數與因數的概念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認識到二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以創設出情境來引入教學。可以用人物關系如師生關系是相互關系來映射數學中兩數的關系,讓學生對因數和倍數之間存有想象的空間。第二步設計就是直接用生活中的數字進行舉例說明,如講桌上一排有10只筆,一共有2排,一共就有20只筆。教師要求學生將此景用乘法公式表示出來即10x2=20,10與2就是20的因數,20就是2與10的倍數,二者之間正是相互關系。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在舉一反三,如提問4x5=20,讓學生回答三個數字之間的關系。第三步是構建數字讓學生找出每個數的因數與倍數,如8的因數是1、2、4、8等,由學生觀察與總結因數與倍數的規律,教師再進行規律的完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知識的承接者,這種課堂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只覺得枯燥與乏味,造成課堂整體的氛圍不佳,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的使用上、教具的選擇上、進行數學的教學,以小組合作、游戲的設計等形式活躍課堂的氣氛等。
比如在講授北師大版本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章《軸對稱和平移》的軸對稱的知識點中,第一步教師先與學生討論過去學習的平面圖形有哪些,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出來,進行對折,來一起發現它們的特點,對中心軸、軸對稱等概念有基礎的認識。第二步,教師用ppt形式放映出準備好的一些圖形與建筑等,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要學生共同探索ppt中所出現的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以小組的形式運用競賽的方式來說出學生認識的軸對稱圖形,從而學習到正方形、長方形、等邊三角形等都是軸對稱圖形,對說的多的小組進行適當的獎勵。第三步在方格紙上通過圖畫的形式來畫出這些平面圖形,通過數出方格來找出平面圖形的對稱軸,提示學生用虛線來畫對稱軸。第四步再組成小組討論,一個平面圖形只能畫一條對稱軸嗎?通過作畫得出圖形有幾條對稱軸的規律,比如正方形存在四條對稱軸、長方形存在兩條對稱軸。第五步運用折疊、剪紙等方式來創設小游戲,如剪出“囍”字,借此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第六步鼓勵學生總結對稱軸兩邊的規律如大小相等、兩邊對稱等。通過學與玩相結合的形式不斷擴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做到將問題在課堂上解決,以此達到高效課堂。
三、優化作業的設計
學生的負擔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課后作業過多,要做到“減負”,就需要教師優化作業模式,去繁求簡,精準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與薄弱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作業的設計。
(一)分層設計,科學合理
學生因為吸收能力和掌握情況不同,在花費作業上的時間也不一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作業設計。如在布置北師大版本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章《分數除法》的作業時,因為涉及到運用與計算,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可分層進行作業的設計,將學生分為兩個等級。基礎不牢固、計算有困難的學生可做一些基礎的計算題與概念題,如將分數轉變為小數1/4=0.25等,再對2/(2/3)等題目進行計算,由簡到難,難易結合進行設計,這一部分的學生以打好基礎為主要目的。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將分數除法的計算糅合于應用題,與之前學的計算公式相結合,比如出時間、速度與路程的題目,將分數置于題目之內,如已知2/7小時行走了2公里,那一公里的用時是多少?題目的設置不用太多,但要結合教學任務抓出典型題目,讓學生能在限定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掌握所學知識,并應用于題目之中。
(二)生活與實踐作業設計為主
學生時常會有有些數學在生活中無用的錯覺,從而對數學的積極性下降。教師的作業設計應該緊緊圍繞于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的理念來進行作業的設計。如在布置北師大版本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章《確定位置》的作業時,位置與坐標正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創設情境,如教師要去學生家中作客,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畫出一張小區中自己家位置的地圖,這項作業可在回家的路上進行觀察與分析,也可參照與搜索資料來完成,通過此種作業讓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容易得到提高,實踐能力也不斷增強。
四、結束語
“減負高效”不應該僅僅是一句口號,教師需要將著目標融合于自己的教學任務之中,通過不斷地優化、創新與完善教學模式與策略,打造優質與高效的數學課堂。寓教于樂,勤于思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學習,輕松無負擔的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體驗到數學邏輯世界的趣味與快樂,
參考文獻:
[1]徐尚海.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減負增效”[J].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2006,003(003):115-116.
[2]林順崇.減負增效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2021(2018-5):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