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發展逐漸深入和完善,小學美術教學目標也從簡單的培養學生畫畫能力到培養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這個目標也是美術教師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但是縱觀小學美術教學現狀,仍有一些小學美術教師采用“我教你學”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思維創新與發散,且有些教師不注重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也不愿意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進程,也逐漸失去了學習美術的興趣。這種情況下小學美術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改善教學方式,采用多層次和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借此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鑒賞;研究
引言
審美,是學習個體對藝術作品內涵的理解、韻味的領悟,能對美的形式產生愉悅的體驗。教師要借助于美術審美活動,增進學生的感性體驗,提升他們的認識、感受、鑒賞、表達、創造美的能力。傳統“師講生聽”的模式遏制了學生的自由思維與想象能力,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開展多樣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一、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內涵
審美能力是指人類感受、體驗、評價和觀賞美的能力,也指人們對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感受、理解以及創造力。主要包括感受和創造美的能力,指人在學習、鍛煉的過程中以主觀的喜惡形式表現客觀事物的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在美術教學中的審美能力就是指學生能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對美的感知以及品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校開展的美術教學主要是通過系統、連貫的教學方式將美術文化知識和美術欣賞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么對教師來說,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就是教師的任務,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美術實踐,讓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構建起一個審美框架,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一)建構聯系,三維融合
教師要從不同的維度去設計教學目標,加強目標之間的關聯,增加知識技能與學習方法之間的契合度。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優化目標設計,如針對低年級學生知識經驗不足的特點,教師要降低審美技能的難度,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讓他們獲得情感的體驗。如在學習蘇少版一上《會滾的玩具》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找、剪、畫等方式有創意地表現圓形物品,感受添畫的樂趣。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圓的物品,感受一下自己對圓形的感覺。教師呈現球墨鑄鐵水滴水塞、圓形座椅、魔天輪等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圓形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指導學生畫一個圓,再用剪刀延邊剪下來,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有哪些好的方法?教師呈現一個圓,讓學生說說這個圓可以聯想成什么?教師呈現手表、太陽阿姨、小女孩、小怪獸、騎馬、瓢蟲等圖片,感受一下小朋友的奇思妙想。教師呈現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選擇一個圓粘貼到作業紙上發揮自己的想象添畫,也可以將多個圓加以組合聯想添畫。
(二)結合故事教學,激發學生審美意識
心理學研究認為,興趣是維持認知活動的誘導因素。我們知道,兒童對故事感興趣。在美術教學中結合故事教學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小學生對繪畫活動感興趣,但沒有審美意識。這就需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開展教學,并把審美活動貫穿其中。例如,在教學“中國畫寫意蔬果”時,小學生不了解中國畫,更談不上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不妨順應兒童喜愛聽故事的特點,把這一知識點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中國畫具有落墨不可更改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編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宮廷畫家,他畫一幅畫得到了皇帝豐厚的賞賜,獎勵給他很多綾子。但由于他高興就與朋友們一時貪飲了幾杯,所以在作畫時沒注意把一滴墨抖落在綾子上。他不由得嚇出了冷汗,因為這可能被定為欺君之罪。此時,他酒醒之后忽然急中生智,巧把這墨點兒畫成了一只蒼蠅,皇帝見了后并沒有指責他反而夸獎了這幅畫。通過有趣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對這幅畫的興趣,想了解事情的真相。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元素交叉,豐富內容
美術作品承載著人的豐富情感,寄托著人的愿望,教師要運用多樣的美術元素給學生帶來鮮明的視覺形象,能促進學生對審美作品的理解。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陶泥的世界》一課中,我首先通過對陶藝的認識開始講解,從部分古代中外富有特色的陶泥作品圖片啟迪學生,既使學生了解到陶泥的作品造型豐富多變,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藝術美,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繪畫作品綜合了色彩、線條等元素表達內容,以平面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雕塑以三維形式呈現,立體感強,能讓學生通過視覺、觸覺去感受創作的情感。工藝美術有陶瓷、金屬、編織、印染、漆器、服飾等內容,通過對實用性物品的美化處理,給人帶來美的感受。教師要加強多種元素的交叉融合,能豐富課堂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基于課外拓展的審美鑒賞力培養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很豐富,美術教師除了需要根據課本內容開展教學,還需要適當地開展課外拓展教學活動,以此使小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開展小學美術審美鑒賞教學時,美術教師可通過組織多種拓展活動,增強美術活動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如,美術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觀相關文化主題公園,讓學生了解公園中的詩詞、雕塑等。同時,在課外拓展活動中,美術教師還可以充當導游的角色,向學生介紹文化主題公園的相關作品,并讓學生發揮想象,引導學生交流觀賞后的感想和對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在完成觀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化主題公園的觀察開展繪畫創作,描繪觀察到的事物。在完成美術作品后,美術教師可給予適當講評。課外拓展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繪畫熱情,而且能使學生的美術鑒賞力得到有效提高。
結束語
美術是一門能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小學美術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個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學會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能力,要學會運用以情促教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創作空間,給學生帶來審美的感受與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燕.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散文百家,2019(12):103.
[2]強娜,孫立志.論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12):16.
[3]王麗娟.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方法[J].科幻畫報,2019(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