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送燕
摘 要:當前的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早期階段,他們在接受德育教學內容的同時,由于其喜愛新鮮事物的獨特心理特點,只要方式方法合理,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德育,而這個階段需要做些什么來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德育觀念?教育工作者不應將德育視為直接向學生灌輸相關理論的科目,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德育活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積極學習思考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做的事情是怎么的,以這種方式展示學生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
引言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文明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德育的教學理念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點之一。只有開展高效的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才能達到學校培育人才的目的。同時,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對小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是人生的起點,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作為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以真誠的熱情對待每一個學生,密切關注他的生活,進入他的心靈,使德育形式多樣化,使兒童能夠愉快地成長,從而成為一個品德兼優的人。
一、小學德育教學的重要及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小學德育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現階段中小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非常容易會受到一些負面網絡信息的影響,這不僅會導致學生的叛逆心理,還會誘發學生進行網絡娛樂等不良習慣,隨之而來的是學業成績的下降,這也將對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涯產生嚴重影響[1]。同時,小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沒有相應的社會經驗;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會降低學生的道德素質養成。在小學教育中引入德育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可以避免不該犯的錯誤,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學生,我們更加需要認識到的是,學習不僅可以牢牢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還可以促進孩子們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向學生介紹生活的相關要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規范自己的生活行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德育品質。
2、德育教學過于形式化
大多數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關德育滲透教育時,仍然是進行簡單的課堂教學。傳統的方式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話,學生在下面聽,這樣其實對學生的學習非常不利。德育知識如果過于籠統,學生就會非常難以理解,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并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德育。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學校德育如果毫無意義,德育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了。
3、德育教學的內容枯燥
我們要明白的是,小學德育中的內容大多是理論性的,小學生對這一理論性的內容理解還是不夠的。此外,德育內容枯燥,小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不高,同時學習的主動性不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道德教育將會變得毫無用處。
二、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構建生活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完整的德育課程教學應遵循知行統一的原則,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對德育的態度是“只聽,不動”,“只說,不做”,“只學在課堂上,不做在實踐中”。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實踐[2]。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在學生周圍生活的基礎上建立學生的家庭狀況,允許學生通過個人體驗加強行為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德育與人格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我也能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場所和實用的工作材料,并專門創造“看誰的包更干凈”、“誰把鞋的帶子系的最好”等生活場景。這樣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獨立地、不知不覺地將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
2、形式充分結合,利用家庭優勢
在學生認識到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的意義后,學校還必須組織重要活動,加深他們對此的理解,鼓勵他們在生活實踐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除了上學時間,學生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和父母在一起。因此,把道德教育納入家庭教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大量的案例中,我們發現,無論學生是去餐館吃飯還是在家中做家務,只要家長能給予正確的指導,加上學生的仔細觀察和積極思考,學生都能接受更深入的教育。然而,目前小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人生觀、價值觀和前景觀。因此,我們的父母在家庭德育過程中不能簡單地說教,否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厭煩[3]。因此,學生的父母需要及時與學校溝通。并且應在學校的指導下進行家庭道德教育,通過合理有效的措施進行道德教育。他們對孩子的更多關愛就會變得更加理性,結合學校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德育滲透教育環境。
3、德育方法生活化,形成良好習慣
小學生沒有相應的生活經歷,整體的生活經驗薄弱。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問題。教師應糾正學生在行為和語言上的錯誤,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從思想層面認識自己的錯誤,利用生活中的相關細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與生活相結合的內容,努力以生活化教學為中心,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發揮自主作用,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德育知識的重要性。例如,在假期期間,班上的幾名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50元人民幣。他們沒有把錢當作自己的,而是把錢交給了街道警察。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在任何情況下,當他們發現貴重物品時,必須將其交給教師或警察叔叔。在老師耐心的教育下,學生們意識到拾金不昧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品質。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日常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回歸生命,回歸本我。同時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追求和實現道德,同時逐步提高自我。在整體的小學德育滲透工作中,教師要支持以生活化為導向的德育教學,結合生活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德育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體驗道德,提高和實現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萍.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文淵:小學版,2020(06):818-819.
[2]周志紅,陳秀珍.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施方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3.
[3]楊華花.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路徑探討[J].家長:上旬刊,2020(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