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隨著教育的改革深化,教育也在做出改變,從教學內容上進行了拓展,教師在教學手法上更加多樣化。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嗎,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求學生進行全方位發展,讓學生德智體美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讓學生全方位得到發展,成為適用于社會的人才,學生通過學習課本知識能夠運用到生活中,保證學習課程內容對于學生生活有幫助,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主觀能動性較為薄弱,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史料,能夠對歷史課程內容產生思考。
關鍵詞:史料角度;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教授的內容非常多,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容也比較繁重。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初中歷史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就是記憶占主導,每天都是背不完的人物和事跡,導致學生認為歷史課程枯燥無味,對于自己的生活也沒有任何幫助,學生對歷史課程失去興趣。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讓他們走進歷史去學習史料,學習歷史故事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認知,提高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現在的歷史課程教師在講解就是介紹完人物事跡然后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發展時間還是很模糊,這就讓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產生混淆,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運用史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內容,讓學生進行思考。
一、基于歷史年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歷史的發展是有順序性的,時間排列是整齊的,歷史的時空是指時間和空間的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時間的順序,通過運用歷史年表,從古代到現代一環扣一環,讓學生建立時空概念,通過某一個時間段能夠聯想到某一個歷史事件,讓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通過時間了解史料。
例如: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歷史年表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于學生通過時間聯系到具體的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通過歷史年表讓學生擁有時空觀念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效率,讓歷史課程教學不那么枯燥。比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1、從時空背景下分析新文化運動產生的原因。2、新文化運動發生的社會背景。學生在進行問題的思考時要結合以前所學,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且要考慮在那個年代這個運動能推動當時的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讓學生翻閱書籍去尋找答案,最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進行總結。總結這場運動對于當時社會的變革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跨越時空回到當時的年代,聯想當時的政治背景以及歷史背景,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讓學生掌握史料,為歷史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基于史料融入合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下,學生在下面聽,一直都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不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從而導致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學習的參與感不強。
例如:現在的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發現學生身上的差異,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確保自己的教學方法適合每一位學生。教師要讓學生融入課堂進行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同學對于知識掌握的很好,有的同學卻欠缺。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學到其他同學身上的長處,取長補短,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提高學生興趣。比如在學習《東漢的興亡》這堂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導致東漢興亡的原因,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后每組進行總結發言,教師認真聽取內容并且給予學生評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這種形式進行教學,學生根據史料多次求證,多人合作有助于課程進展加快,讓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其中。
三、基于史料融入辯論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學習歷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變換自己的教學內容,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的初中生非常喜歡做游戲,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辯論比賽,讓學生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事件,幫助他們對史料的學習。
例如:教師通過組織辯論比賽讓學生進行辯論,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并進行區別,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總而言之,基于史料角度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教師在上課時要注重讓學生擁有時空觀念,通過時間可以聯系歷史事件,通過讓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后可以通過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對史料進行思考,可以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史料并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加強。
參考文獻:
· [1]李彩云.基于史料角度談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4):87-88.
· [2]孫冬冬.基于史料角度談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中),2019(09):189.
· [3]袁新樂.史料角度談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