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秋
摘要:當前,課程思政成為了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教學手段,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課程思政內涵豐富,是一種既綜合又創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以往傳統思政教育的局限,旨在高校各個學科中充分融入思政育人目標,來促使高校各門學科都能發揮出價值引導作用。在高校日語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進行深度融合,以此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成效,繼而將有利于促使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文章首先對課程思政視野下高校日語課堂教學路徑創新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而后分析了當前高校日語課堂教學中存有的問題,最后基于課程思政視野下提出了日語課堂教學創新的相關路徑,以期為促使高校日語課堂教學質量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高效提升提供一些參考幫助。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校日語 教學 創新研究
引言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一直是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高質量地開展思政教學工作,對促進高校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以及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具有積極的助推作用[ 1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穩定提升,社會的加速轉型,以及日趨復雜的社會環境,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變得更加多元化與功利化,其自我約束能力、自我審視能力也非常薄弱,這就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效。基于復雜的文化背景下,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引導其樹立合理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是當前我國高校迫切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高校需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育人。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課程思政”這一教學舉措將有利于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尋找到新的改革方向和教學目標,也能夠幫助高校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等社會關注度高的問題作出回應。目前,高校在開展日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課程思政效果不大。因此,基于課程思政視野下結合教學實際對日語課堂教學路徑進行改革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課程思政視野下高校日語課堂教學路徑創新的必要性
不管是基于專業角度還是課程角度,在高校日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將充分符合新時期下高校的教學要求,同時也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教學方針的重要路徑,將課程思政與日語專業課程進行充分融合,將有利于培養出更多專業創新型綜合人才。
首先,基于日語專業教學角度來說,結合課程思政對高校日語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改革,將完全符合日語專業不同課程內涵的建設需求,是新教學背景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現實需求,也是促使高校日語專業學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迫切需要。高校日語專業學生未來將成為促進中日友好合作交流的重要人員,其在工作時所發生的一切行為,實際上就代表著國家形象,要求日語專業學生不僅要具有熱愛祖國的決心,也要承擔傳揚民族精神的重擔。對于高校日語專業學生,如何促使其擁有愛國信念,培養其民族精神還有堅定其政治信仰等正確的價值觀念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幫助其堅定信念的現實需要。
其次,基于專業課程角度來說,高校日語是一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并且具有豐富思政元素的綜合型課程[ 2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與其他課程形成聯動,加強培養學生的日語運用能力,提升學習層次,加強其學習意識,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教學中也要注重指導學生善于對日本社會文化現象進行分析,擅長運用對比方法來對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等相關的中國故事進行講述,加強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形成堅定的人生信仰和國家安全觀念,確保在未來進入社會前接受到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
再者,基于學習內容角度來說,高校日語專業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都大多是學習外國的文化內容,處于大學時期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因此,高校日語專業學生在學習日語過程中要加強思政知識學習。
二、現階段高校日語課堂教學中存有的問題
1.認知水平低下,重視程度不高
高校學習日語專業的基本上都是零基礎學生,需充分利用四年的學習時間來充分掌握日語知識,具備運用日語溝通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還有跨文化運用能力以及日語實踐能力等綜合運用能力。因此,這就致使高校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在實施教學活動時無暇花費時間去加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學生而言,由于學習壓力大和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有限,因而也沒有精力去加強學習思政教育相關的知識內容。另外,在高校中不乏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水平低下,未深刻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教學作用,總是單純認為其本職工作就是進行日語知識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語言能力,豐富其專業語言知識,不需要刻意去進行課程思政,這就造成高校日語教學中難以有效開展課程思政。
2.受到專業教學局限,教學理念落后
高校日語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側重于專業語言的教學,例如詞匯積累、閱讀寫作、語法、語言學概論等專業語言教學課程,大部分日語教師也會覺得這些課程與思政教育完全是兩個概念,根本無法進行教學融合,倘若在日語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反而會顯得教學不夠專業,不僅會影響到教學成效,也會白白浪費時間,同時也難以獲得思政教學效果。
3.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過于片面,教學方法落后
對于高校日語教師而言,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應該是思政教師的工作職責,與其他學科毫不相關,其只要負責好自己的課程即可,因而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日語教師會過于重視專業語言知識的教學,認為不可讓思政教育過多占用了專業教學時間,而學生也應該以學習專業課程為主,不需要刻意加強思政知識的學習,這就導致課程思政在高校日語課程教學中得不到全面滲透,甚至有些教師直接將思政教育忽視掉。還有日語教師本身就對思政教學比較陌生,所以也不善于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只會對照思政教材照搬全抄。在開展日常教學時,由于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所傳授的知識過于單一刻板,因而致使日語專業的學生對思政知識絲毫提不起學習興趣,久而久之還會感到厭煩,從而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 ]。
三、課程思政視野下高校日語課堂教學路徑創新研究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
日語產生之初只能用于口頭表達,還沒有文字可用來標記。在公元3世紀時中國漢字逐漸傳入日本,成為了日語語言的載體。在這之后日本人就利用漢字來記載語言,并且在漢字基礎上發明了假名,這些假名也是從漢字偏旁部首轉換來的。早期高校日語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假名時,就可通過文化溯源來進行講解,促使學生認識到日語對于漢語的依存,如此也讓學生意識到漢語的博大精深,領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有利于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建立起民族自信。在日語中所包含的很多詞匯也是源于漢語。現代漢語詞匯中很多常見的字體都是從漢語繁體字簡化而來的,例如“筆、場、車”等等。大多數詞匯的含義和漢語都是相近的,諸如此類的不勝枚舉。所以能夠看到,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在專業教學中引導日語專業學生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歷史,認識到漢語不僅對日本,也對其他國家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以此來增強其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善于用唯物辯證法來分辨簡體字與繁體字間的關系。還有,日語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提示學生文化語言交流是相互的。在進行教學時要告訴學生不能盲目追求外國文化,要學會取精華、去糟粕,學習外來文化要擁有包容的心[ 4 ]。
2.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日語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高校日語教師應提升課程思政的認知水平,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的教學意識。除了注重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也要加強提升日語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要知道課程思政意識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其就具備了很強的課程思政能力,教師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關鍵人物,應積極追求進步,想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就應要求自己有一桶水,這樣才能更全面的落實立德育人的教學任務,實現協同育人的教學目標。課程思政的融合,要求日語專業教師要主動投入到高校課程思政知識的教學研究中,要積極學習、進修,參加課程思政相關的培訓講座,以此來促使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得到提升。日語專業教師要努力學習黨的治國理念,深入掌握黨的方針和路線還有政策等,要密切關注時事,令其政治覺悟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高校也需定期舉辦課程思政相關的培訓活動、課題研究活動等等,如此將利于任課教師的思政視野得到延展。
3.對日語教學評價進行改革,提升師生積極性
高校應基于日語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來構建出一套完善可行的激勵機制,目的為有效調動起日語專業的學生與授課教師共同進行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也能促使授課教師不斷學習進步,來提升自身專業教學能力。而教學評價是高校每學期必然會開展的工作,是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隨著課程思政的融入,日語專業的教學評價也應進行改變,這樣才能適應新教學理念的轉變要求,為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性,日語專業課程的教學評價應增設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來為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提供方向,同時也能發揮出教育監督的作用,確保授課教師能夠做到育人自覺,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
(本文系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課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中國民辦教育協會2021年度規劃課題(學校發展類);課題批準號:CANFZG21094)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孫穎..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級日語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3):143-144+147.
[2]曾姝..“基礎日語”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8):191-192.
[3]杜云..日語專業“高級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1):176-177.
[4]徐淑丹..思政因素在日語專業課程中的融入——以日語閱讀課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