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和評價是課程實施的兩個重要環節,相輔相成。為了更好地評價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評價體系非常必要。首先,文章從當前小學科學評價現狀進行分析,闡述了傳統科學課評價體系的弊端。然后,提出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應該注意“注重評價多元化”“關注評價內容全面性”和“展現評價過程全程化”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評價;現狀;策略
一、 引言
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課程評價具有導向性和激勵作用,應該建立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隨著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廣泛開展,科學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都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再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科學課價體系不僅無法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檢測,也無法激勵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建立一套新的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二、 小學科學評價現狀分析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科學課在全國得到了較好的普及,老師、學生和家長對科學課也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傳統受“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科學課還未得到與“基礎性學科”相匹配的重視和認可。表現在教學評價方面,大部分小學科學課的評價還在沿用“小學自然”學科的評價方式,存在許多弊端。
(一)評價內容片面
1.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科學評價還停留在對學生最終學習結果的評價上。《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評價主要有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與學生學習交融在一起,包括課前、課中、課后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表現進行的評價活動。”但是現在大部分科學教師對過程性評價的意識還較為淡薄,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較少。
2. 當下小學科學課評價還存在著“一張試卷定優劣”的現狀。許多教師對學生科學課學習評價還只依據傳統的紙筆測試成績。憑借一張試卷的分數就評定孩子科學學習的最終成績,這樣的評價是非常片面的,也不符合科學學科的學科特點。科學課的評價內容應該包括科學知識、科學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對學科和科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這些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是很難用一張試卷進行準確評價的。
(二)評價主體單一
現在科學課的評價大多數只有教師參與,學生的成績由教師一個人決定,這樣的評價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并不科學。因為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們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老師并不能全面關注到每個學生的表現;學生在課外、在家庭中經常開展科學學習探究活動,這樣在校外開展的學習探究活動教師更是無從知曉,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教師參與學生學習評價顯然是不夠客觀、準確的。
(三)評價時機單一
當前,小學科學課的評價往往還局限在科學課堂學生表現上,科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如果把科學教學和生活、社會脫鉤,這樣的科學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因此教師不能把科學評價局限在科學課堂,而應該延伸到學生課后的生活中,鼓勵學生在課外的時間進行科學的探究,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三、 構建小學科學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和評價是課程實施的兩個重要環節,相輔相成。評價即對教學效果進行監測,也與教學過程相互交融,從而促進與保證學生的發展。如何科學、客觀、準確對學生進行評價,筆者覺得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關注評價內容全面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學習評價必須覆蓋其規定的各方面目標要求,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綜合評價。小學科學的學習評價主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等四個方面。
1. 科學知識評價,考查學生對課程標準規定的主要概念的掌握情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中有許多科學概念貫穿在學習活動中,是對科學知識的概括的體現,科學知識的推衍、規則的建立都離不開科學概念。因此,對學生科學知識掌握情況的考察時十分重要的,考查學生科學知識可以通過紙筆測試、布置作業、教師提問等形式進行。
2. 科學探究能力評價,考查學生對科學探究方式的了解和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科學探究能力包括,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觀察、提出問題和猜想,安排計劃,通過規范合理的方法測量和搜集證據,會分析證據并以邏輯合理的方式得出結論,能合理順暢地表達探究結論,進行交流和討論,等。科學探究能力很多時候無法僅僅通過試卷的形式評判,教師應該在傳統紙筆測試的基礎上增加探究能力的考查,如觀察、實驗、分析、推理等考察形式。
3. 科學態度評價,考查學生進行科學學習和探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態度。科學態度包括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能夠基于證據和推理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主動合作、尊重他人等。培養學生樹立科學態度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需要,也是學生將來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情況很難通過試卷進行有效評價,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日常課堂學習、探究、合作、交流等情況的了解,對學生在課堂上體現的“科學態度”進行實時評價。同時教師也要利用家長對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情況進行合理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科學態度的養成。
4.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評價,考查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互相關聯的了解,以及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
小學科學學習評價要轉變學生成績由教師評定的傳統觀念,必須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教師評價為主的基礎上引入學生自評、互評,同時邀請學生家長對學生在校外的科學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1. 鼓勵學生自評互評
我國國情決定了大多數班級學生數都較多,教師在課堂上很難了解、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導致以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和卷面分數來確定學生最后的成績,這樣的評價并不客觀。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我在科學課堂上實施了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的課堂評價方式,學生“自評互評”指的是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和其他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給自己和他人進行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使其更深刻地認識和審視自己的學習表現,改正自己的缺點。同學們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學習積極性。
2. 引入家長評價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學科,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僅僅依靠科學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但是孩子在校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情況教師并不掌握,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家長評價來激勵孩子進行更多的科學課外學習探究活動。
例如,我在執教四年級上冊《云的觀測》一課時,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觀察到的云的種類十分有限,想要觀察、認識更多的云,就必須讓學生在課后生活中進行更多的觀察記錄。上第一個班級時,我并未引入家長評價,到下節課交流匯報時,班上很多學生都沒有進行云的觀測活動,導致課堂效率大打折扣。通過反思,我在第二個班級上課時告訴學生,老師會讓家長給學生觀測活動完成情況進行打分,并把分數納入“每月科學之星”評價里。到下節課這個班交流匯報時,班上絕大部分學生都對各種各樣的云進行了認真觀察、詳細記錄。由此可見,在科學課堂中讓家長參與到科學課的監督、管理、激勵中來,科學課的教學效率和管理水平將得到很大提高。
(三)展現評價過程全程化
1. 關注過程,落實階段性評價
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點滴積累逐漸構建而成。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對于學生了解自己學習情況和促進學生學習都起到重要作用。
科學課堂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該在科學課堂上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用來對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知識與技能、科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課堂表現記錄表”由每組的小組長負責記錄,組長每周將組內同學的表現情況匯報給老師,教師利用每周第一節課課前的時間對全班每位同學的表現情況進行反饋。教師每個月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方面的定量評價,綜合學生在一個月中的成長歷程劃分優秀、良好、合格和待加強四個等級。同時教師根據綜合情況評出“每月科學之星”和“每月進步之星”,最后對全班學生的表現情況綜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樣,教師通過“每節課”“每周”和“每個月”的過程性評價,極大地促進學生發展。
2. 重視結果,完善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或某一階段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小學科學終結性評價不僅讓學生對自己一學期的學習情況有客觀認識,更能讓學生通過評價的情況發現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明確下階段的努力方向,最后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四、 結語
總之,科學的課程評價具有導向性和激勵作用,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通過教師建立科學、客觀、全面的評價體系來促進學生構建科學概念、提升科學素養,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初品.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堂評價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3):196-197.
[2]趙亞夫.小學科學有效學習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湯曉鵬,梁芳.小學科學構建科學概念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255-266.
作者簡介:
吳慧慧,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