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同時要能夠培養高中生積極拓展課外資源,提升個人文學素養的能力。語文這門學科需要在核心素養的滲透中感受到個人思維和能力的發展。語文這門學科不僅包含了基礎的知識,同時涵蓋了很多與文化相關的內容,這些在閱讀和寫作中都有所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們希望教師能夠重視培養高中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中更多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了解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做到能夠弘揚時代精神的優秀青少年。為此,文章將重點探究如何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實施方式
語文這門學科當中本身就存在著很多的傳統內容,在不同的文章中對于很多文化都進行了簡單的滲透。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青少年的責任。閱讀和寫作是能夠了解更多課外內容的基礎條件,老師可以借助這樣的機會在班級中進行很好的拓展。為了能夠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傳統滲透氛圍,在這篇文章中首先分析了滲透傳統文化的優勢和意義,以及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和教育目標重新制定授課的方式,最終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一、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的意義
為什么要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呢?首先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意識到現如今社會所需要培養的人才。高中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學習,將來想要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后,在課上進行知識的拓展和思維的發展。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全面成長能夠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帶來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作為一個中國人,要能夠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感受傳統文化對于我們國家發展和前進的重要性。這些內容對于個人道德和價值觀的建立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不僅能夠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知識,同時能夠在思想的影響中約束并監督著學生的成長。在這樣的背景熏陶中,同學們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中前進。同時語文這門學科會涉及文言文和古詩詞等相關的知識,這些內容的背后都蘊藏著很多的優秀精神和人們的美好品質,這些內容在如今的社會中很難有著真實的感觸。因此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要重視這一部分知識的講解。在這門綜合性的學科中,語文的實用價值很廣,它能夠用不同的文字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能夠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產生共鳴。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學生可以利用課上的內容感受個人的人文情懷,了解不同人的精神品質,從而提高個人的內在能力。另外,語文這門學科具備著一定的審美價值,不同的文字所表現出的美感也有所不同,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的滲透提高同學們的審美和鑒賞能力,感受文字的精神表達,并模仿和借鑒專業的表達方式,在不同內容的結合中實現個人文學素養的建立。
二、 現階段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想要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在課上構建高效的學習環境,首先要了解在現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存在著什么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課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不高。進入高中階段,同學們所面臨的課業壓力較大,由于語文是基礎類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認為這些內容在之前已經學過了,或者不用在課堂上太過認真。很多時候班級中的部分學生在語文課上做一些和課堂無關的內容。在這樣的氛圍中,老師很難保證課堂內容的有效展開,教學目標也不能按時完成。其次是學生在課上不積極配合,語文這門學科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和寫作,但是在課上集中分析課文的時候,很多學生對細節的掌握并不在意,他們認為這些內容可有可無,沒有必要太過認真。在這樣的思想態度中,他們很容易忽視很多重點內容,在技巧的學習中出現空缺。最后就是教師在授課的方式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這門學科相對來講需要接受的文學類的內容較多,在較強的壓力中,相對枯燥的授課方式會讓學生出現簡單的厭倦心理,導致他們不想在課上配合。在固定化的授課模式中,老師很少和同學們進行溝通,有些時候學生想要深入了解的內容教師只是粗略地帶過。或者老師拓展的內容同學們并不是很感興趣,久而久之出現了師生間的配合度不高等問題。面對課堂中出現的這些情況,教師要能夠在課上及時地調整,從而改進授課的方式,強化文化的滲透。
三、 補充知識背景,營造滲透傳統文化的氛圍
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都可以在氛圍的營造中推動學習者思考。在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補充知識背景的方式在課堂中營造相關的氛圍。詩歌是文學中較為特殊的一類文體,主要是通過簡短的文字描繪出非常浪漫或者別有深意的情境,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誦中感受到詩人的思想感情。高中階段需要同學們對詩歌進行簡單的了解,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獨立創作。文化的滲透包含了對個人生平的了解,通過深入地了解一個人,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的作品,從而感受其中存在的文學素養。例如在介紹《再別康橋》這首詩時,老師在詩歌講解之前,可以先簡單地介紹徐志摩的生平。徐志摩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散文家,但同時他又是十分多情的才子。在了解徐志摩的過程中,免不了提到林徽因,為此,可以通過介紹人物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人物性格特點,從而分析他們作品的特點。在課上,教師以故事講解的方式向大家詳細地介紹了和徐志摩相關的內容,從而引出徐志摩的留學經歷和他創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之后在背景的了解中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這一詩歌,并分析自己在這首詩歌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句子的結構中是否有著不同的發現。通過這樣的講解方式,能夠將同學們帶入到特定的場景中,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能夠加深他們的理解和思考,最終感受到詩歌的特點。在課上不僅要分析詩歌所表達的內容,同時要學會詩歌的朗誦方式以及平仄的運用方式。既能夠拓展個人的文學素養,同時能夠在課上學習到很多具體的寫作方式,在思想的進步中提高個人的能力。
四、 深入了解教材,分析文章背后存在的文化
文言文是高中階段接觸到的較為綜合類的文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理解文章表達的含義,同時要能夠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和古今異義,并能夠獨立地用白話文翻譯文言文。這一類文體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水平要求很高。在課上,教師可以帶領著同學們深入地了解教材,感受其中存在的傳統文化。例如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可以先在課上簡單地介紹春秋時期發生的大事,并通過背景的引導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根據題目能夠看到這篇文言文是講權謀類的文章,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文章的解讀引導同學們感受其中的計謀,并思考這一計策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的什么情況下被用到。首先在老師的帶領中將文章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事情的開端、事情的高潮和事情的結尾。之后分不同的層次對文言文進行解讀。開篇就提到晉、秦兩國包圍了鄭國,因為鄭國不僅沒有尊重晉,同時對楚國有了二心。為此決定連合攻下鄭國。那么此時請同學們思考,假設自己是鄭國的外交使臣,自己會提供什么樣的謀略呢?在這樣的提問中,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中即將出現的計謀的興趣,從而在深入地分析文章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根據他們提出的方法和策略,完美地解決了當前的困境。隨后將教材中的內容引入到實際的生活中,請大家共同分析,并總結自己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內容。文化所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學生不斷地吸收和接納新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地總結文學常識,同時能夠主動地開闊自己的思維,感受古人的智慧,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最終實現文化的傳承。
五、 小組合作探究,尋找專題中隱藏的傳統文化
小組合作探究是高中階段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授課形式,主要用于調動高中生的學習熱情。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是課上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為此可以在班級中提供這樣的環境以供他們對教材中的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索。傳統的精神同樣屬于文化中的一類重要內容,為此可以在課上以團隊分析的方式找到課文中蘊藏的傳統精神,從而結合自己的思想,感受精神的建設。例如在自學《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時,文中提到了很多和學習、做人相關的觀點和精神。在課上,教師先明確這節課需要同學們了解的內容,并在思路的引導中請他們共同探究。在小組的討論中,思考學習的道理和做人要講究的原則。在個人的領悟中提升思想,并傳承和弘揚其中的美好精神。
六、 課外積極拓展,感受文化的傳承與實際應用
寫作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寫作的前提是學生的腦海中存在著相應的素材和邏輯關系,并在正確的表達方式中表現出個人的情感。為了能夠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在課上進行相關的課外拓展,在資料的補充中感受傳統文化存在于我們身邊,并在補充的資料中深入地挖掘其中存在的傳統文化和寶貴的精神,引導高中生將這些內容和思想正確地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議論文是高中階段常常書寫的文體,這一種文章的描寫需要論點和論據支撐起框架,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在課上專門介紹文學素材在實際文章當中的運用。引導他們用真實的情感描繪出文化的珍貴和自己對待文化的態度和感情。
七、 結束語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首先要在氛圍的營造中加深他們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建立道德標準的同時傳承優秀的精神,最后是在實際的應用中感受文化的傳承和對個人進步發展的意義,最終在語文課堂中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馬碩.高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2]譚羽簫.微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
[3]王超.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4]姚虹.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8.
[5]張倩倩.整本書閱讀思想下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唐占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