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推進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文章對當前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思想引領與知識引領融合有待提升、協同推進有待強化與課程思政體系有待完善等方面,通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校、院、師生、合作培養單位”多元協同,以及構建“育人”與“育才”融合的教學體系,推進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有效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黨建引領;多元協同;體系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4-0077-05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2],對高校課程改革提出了具體的實踐要求。推進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門專業課的思政教育資源挖掘,尤其是課程教育內容與思政教育資源的有機融合,需要探索具體的、可操作的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文章通過對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踐價值與現實困境解析,探索促進公共管理專業“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實踐路徑。
一、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踐價值
(一)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3]。高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承擔著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使命[4]。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目標,“培養什么人”是公共管理專業課教育的首要問題,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的育人方向,堅持知識、能力與價值培育齊頭并進,培養具有正確的政治信念、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公共精神”的新時代公共管理新人。因此,大力推進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將公共管理育人與育才相結合是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根本要求。
(二)培養政治素養高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其基本要義是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才,其實現路徑在于“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2]。公共管理專業課包括政治學原理、地方政府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等課程,涉及政治、政府、社會的專業知識,旨在培養公共部門的核心儲備力量與公共管理人才。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落實在每門課的課程思政上,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融合。因此,推進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是培養具有高政治素養公共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培養面向公共管理就業需求大學生的現實要求
公共管理專業的辦學定位是面向公共部門培養具有正確的、堅定的政治方向,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公共管理專業知識技能與現代公共精神,能夠從事并勝任相關管理、科研與服務工作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是我國公共管理與服務的主體,其工作人員是黨和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公共服務的供給者、國家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捍衛者。有志于到公共部門就業的公共管理專業大學生,必須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職業價值與理念,具備為黨和國家、為社會與人民服務的公共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具備公共部門工作人員應遵循的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這決定了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是公共利益、社會責任與道德品質的培育。因此,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是面向公共部門就業需求,也是培養具有政治素養、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合格大學生的現實要求[5]。
二、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
(一)公共管理專業課思想引領與知識傳授融合有待提升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公共管理專業課存在著專業課教育與思政教育分離的情況,對專業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資源的認識不足,較少思考公共管理專業課中具有哪些思政教育資源,以及如何將思想引領與知識傳授通過專業課進行融合的問題。同時,盡管公共管理專業課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價值、服務理念、公共精神、社會責任等專業知識,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還是側重于公共管理理論、原理、實踐規律與樣態的知識性講解,尚未較好地在專業課“育才”的過程中發揮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育人”功能。此外,公共管理專業課教學方式較偏重于理論闡釋與案例討論,著力于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育,引領大學生對公共管理價值的人文思考尚待加強。
(二)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協同推進有待強化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但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與目標實現并非教師在課堂中對思政教育資源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正確的政治立場、相應的政策激勵、精心的教學設計、有效的師生互動共同作用下實現。當前,各高校都積極推進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但具體到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黨建+”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團隊建設的帶動機制、一線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動員與激勵機制還待優化。盡管校級層面加大了對課程思政專項課題立項、課程培育與名師工程的支持力度,但是立項數量與經費安排有限,激勵范圍和產生效果有待加強。同時,讓公共管理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協同合作,共同挖掘公共管理專業課思政教育資源、合作開發精品公共管理思政課程,具體可操作的協同機制仍有待加強。
(三)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體系有待完善
公共管理專業課所倡導的公共精神,表現在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導向、提倡社會參與和服務,決定了公共管理專業課教育需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熱情和奉獻精神,以及積極參與國家與社會建設。然而,公共管理專業課蘊含著哪些思政元素,如何運用并發揮其育人功能,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與思政引領相融合的系統建設。目前,在教學目標上,公共管理專業課主要以理論傳授為主、實踐教育為輔,教學目標設置上偏重知識技能。在教學內容上,主要通過政治、政府、行政管理理論學習與具體教學案例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往往運用許多經典案例與時事案例展開教學活動,這與思政教育資源有著天然的交融之處。但是,在時事案例中,有的材料不合適作為課堂案例材料;在教材案例中,有的缺乏熱點或難以產生共鳴,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上,實踐環節會安排參觀走訪社區、社會組織、城市智能化企業等,在實習環節會集中鄉鎮基層政府實習,在畢業論文調研環節會深入基層政府或社區等,這些教學實踐的安排以補充專業知識為目的,“育人”功能有待深化。
三、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針對當前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思想引領與知識傳授融合待提升、協同推進待強化與課程思政體系待完善等現實困境,應加強黨建引領、多元協同、課程教學體系建構,可以促進“育人”與“育才”相統一。
(一)黨建引領:全面領導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3]。推動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通過黨建引領營造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氛圍,保障課程思政的正確方向,引領專業課教師的政治素養提升與思政課程能力建設。一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對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政治引領功能。黨建引領課程思政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秉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價值提供政治保障;將推進與服務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基層黨組織服務教學與師生的抓手,激發廣大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內生動力。二要加強基層黨建嵌入公共管理專業課教師政治素養成長。專業課教師自身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人格品性會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素養與道德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影響[4]。專業課教師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6],要通過“黨建+”專業課教師政治學習、課程思政教育經驗研討、黨建專家指導等,確保黨建引領教師、教師引領專業課課堂與學生。三要加強基層黨建嵌入公共管理專業課課堂。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培育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黨員教學團隊、打造黨員示范課堂,再通過黨員示范帶動全體教師積極投入到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當中,通過示范課堂帶動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質量不斷提高。
(二)多元協同:共同推進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
專業課課程思政不是專業課教師個體的行動,也不是某一個部門或學院的事情,而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工作,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行動,關系到每一個單位與部門,以及每一位教職工。推進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應動員高校內外部力量與資源協同并進。一是建立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協同制度。縱向建立“?!骸怠比壵n程思政責任落實制度,促進“?!骸怠比壷黧w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橫向建立思政課、專業課、通識課協同制度,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建立師生互動的動態評估制度,增強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質量監督與評價。二是建立思政為引領、專業為基礎、學生為導向的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協同機制。加大投入、增強激勵,設立多類別的專業課課程思政教改專項項目、示范課項目、示范與優秀教案評比、微課堂評比等,通過項目化著力培育專業課課程思政團隊與精品課程,引導專業課教師積極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明確大學生是課程思政的主體,面對社會需求什么、大學生關注什么、公共管理專業回應什么,將課程思政建立在以課堂為平臺、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有效師生互動之上。三是建立與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合作單位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在傳統的走進政府、走進企業、走進社會組織的實踐教學與實習教育環節,與相關協作單位的合作目的主要在于完成專業課知識在實踐領域的認知與檢驗,在此基礎上,將價值塑造與實踐教學協同,拓展公共管理專業課“育人”的深度與廣度。
(三)課程教學體系建構:促進“育人”與“育才”相融合
1.在教學目的上,將思政引領與學生發展、社會需求相融合
目前,公共管理專業課程定位仍然偏重專業理論知識傳授、專業技術與能力培育,與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學生發展、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目的方面,除了立足公共管理專業理論與能力知識的培養,應將“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通過思政引領、思政與專業融合,培養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道德素養與專業素養的公共管理專業大學生。同時,要考慮大學生發展需求與社會需求,思考公共管理專業課程對于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專業素養培養的滿足,跟進社會發展對大學生能力的需求,將這些需求融入到課程目標中,形成“教學”“育人”“發展”一體的目標體系。
2.在教學內容上,將專業課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與專業知識相融合
公共管理專業課思政教育資源是發揮專業課育人功能的核心,專業知識中蘊含的公共價值、社會責任等價值理念如何發揮育人作用,應將專業課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與專業知識深度且有機融合。一是提升公共管理專業課教師挖掘專業課蘊含思政教育資源的意識。如地方政府與政治課程中,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為何稱為“人民政府”,其中蘊含著黨和國家“為人民服務”歷史總結與宗旨價值,專業課教師應具有思政教育的意識,將其作為課程思政切入點,潛移默化地發揮專業課知識的育人功能。二是將思政教育資源與專業課教學案例相融合。案例教學是公共管理專業課教學的常用教學方法之一,應充分挖掘教學案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同時,要考慮大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從社會關注、大學生感興趣、專業知識切合度高的思政教育資源材料中選取合適的教學案例,避免思政教育資源的生搬硬套。
3.在教學安排上,將課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學、實踐各環節
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發揮并不是體現在某一門課或某一堂課,而應將思政教育資源有機地融入專業課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專業課教學全過程均發揮其育人功能。結合公共管理專業課教學各環節的設計,除了校內的課堂教學、學術講座外,應與基層單位深入合作,將專業課“育人課堂”延伸至實踐實習等環節,將課程思政拓展到社會大課堂,增進大學生對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在實踐實習等環節,通過“走出去”深入基層開展實踐與調研,能夠讓大學生了解我國基層治理創新的優秀成果,增進學生對黨和國家初心使命的認同感、自豪感,塑造其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4.在教學手段上,將“課堂”思政與“在線”思政相融合
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陣地主要是固定教室的課堂教學,主要教學手段是教師講授、案例分析、互動討論,其中,教師講授占多數,運用專業課課堂陣地“育人”是常態。然而,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云班課、雨課堂、釘釘、qq群、微信群等在線教學方式豐富了課堂的內涵,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通過線上學習軟件或平臺推送信息、學習資料、課件、視頻等,隨時開展問卷調查、作業分享等,使師生能夠在傳統課堂外繼續延伸學習與互動。課程思政應充分利用好傳統課堂與在線課堂的融合,將課程思政始終貫穿于專業學習的全過程,實現線上與線下課程思政全程“在線”。
四、結語
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標是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融合,促進“育人”與“育才”相統一。就當前實踐來看,公共管理專業課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既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政治素養高的公共管理人才、面向公共部門就業需求的推動力,也是公共管理專業課改革的內在要求。通過黨建引領、多元協同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重構,加強教師政治素養是公共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2]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28)[2021-08-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4]藍波濤,陳淑麗.高校自然科學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及其功能發揮[J].教學與研究,2020(4):96-103.
[5]譚術魁.瞄準育人目標 靶向挖掘資源——對一流大學公共管理本科學生課程思政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0(10):21-24.
[6]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學研究,2020(4):28-33.
[作者簡介]李曉昀,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 韋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