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玲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策略
一、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在學習數學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的針對性。因為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都會抱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對于一些問題的產生以及問題的答案基本上都會進行刨根問底。因此在有針對性的教學時就應該考慮到一些基本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程度。一些問題情境的創設都是需要保證質量的,不能夠偏離教學內容,需要根據一些教學知識方面的問題進行基本的調整,對于情境的創設應該是基于問題本身的。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而需要有針對性的根據問題進行創設情境,因為這種情境的創設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更好的教學。趣味性原則當老師在進行基本的教學時都需要注意引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在這種興趣之下又能促進學生愛學習和主動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時,就會對一切問題充滿期待。所以在小學問題情境創設中應該要保證一些基本的興趣因素。在小學生的基本觀念里,對于一些比較新奇的、生動的事物更加感興趣,那么教師就需要抓住這一點基本的要素,不斷滿足學生的這種興趣。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思維的發展一般都是經歷三個階段:也就是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一、二年級學生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具體形象思維逐步上升;三、四年級的時候,逐漸開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五、六年級的話,具體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相互補充和滲透。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不斷地總結,然后找到一定的方式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數學的教學。參與性原則數學的教學和其他教學還不太一樣,因為數學的一些基本的運算或者是問題的解決有時候確實能在生活中找到答案。讓學生真正去參與一定的數學問題情境,能夠保證一些學生的困惑可以得到有效的解決。畢竟參與的時候,就需要真正的動腦,而且將自身的感官以及手腳都運用到實踐中,能讓小學生親身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挑戰性原則在一些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應該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因為這種挑戰性可以激發人們想要戰勝它的欲望,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是一樣,如果遇到了一定的挑戰,一定想要進行探索。在數學問題上,每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給學生設置了困難,那么就是對學生的挑戰,而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這種挑戰性將會更加明顯,而且對于挑戰,會學生帶來一些思考的沖動,于是這種教學方式就容易吸引注意力,然后最終能夠完成基本的數學教學。創造性原則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該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因為作為小學生,他們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受到大范圍的限制,因此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有待開發的,因此在這些基本問題情境中,我們應該給予一定的創造性情境,這樣能夠真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而且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發現一些不同方式的解題思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并且喜歡學習。
二、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問題情境故事簡化易懂因為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我們應該發現情境設立的基本問題就是需要根據學生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當學生能夠真正聽懂時才能理解其中的數學知識。因此一些簡單易懂的故事就可以引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以及解決一些基本的常識問題上就更容易一些。親身實踐當參與教師安排的問題情境時,需要每一個學生動起來,也就是說不管怎樣的問題設置,只要是存在一個情境之中,那就不能使單純的講述了,而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進來,完成這個實踐的過程,這樣在基本的情境教學中就能更加具有生動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或者是肢體協調的程度。靜態教學和動態教學的轉換過程是艱難的,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基本的管理課堂,如果參與性的情景教學過于混亂,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在這一方面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問題情境生活化小學數學的學習中,一般的內容都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別是在基本的問題上,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常識性的問題進行情境的設定,比如說買菜的問題,老師就應該進行舉例子或者是模擬教學,在整個課堂完成一次買菜的過程,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的運算過程。數學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更有助于完成數學的學習。結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遵循其基本的原則,這樣在一些問題的教學上可以找到一些新的思路,同時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生活處處有數學,學好數學就應該從小學抓起,這樣對于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都是有幫助的。教師需要考慮到所有關系到數學教學的基本因素。同時在基本的情境中需要特別注意,情境創設主要目的是數學的教學,因此數學知識的掌握是學生最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張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