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 左傳果
關鍵詞:中國典籍;翻譯;現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于典籍,典籍是偉大中華民族生活智慧、哲學理念的重要承載。典籍不僅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象征,而且是中華民族浴火重生、不斷繁榮的根本基礎。中華民族典籍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各民族口頭典籍,另一部分為各民族文化典籍。作為中國文化不容分割的內容,典籍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承擔著重要任務。
一、典籍的概念
南開大學教授王宏印首先提出了“中國文化典籍”這一概念,并從三個角度對該概念進行了解讀。
首先,中國文化典籍包羅萬象,囊括文學、史學、哲學三大科目,并實現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有機融合,兼具傳承與開放視野。
其次,漢族文獻占主要地位,其他民族文獻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格局趨向多元化。
最后,以“統一”文明史的觀念為標準,對典籍進行有效遴選。
從這三個角度的界定能夠看出:但凡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獻典籍,基本上與“大中華文庫”推出的書目相互契合。此外,中國典籍在兵家、科技、農業、醫學、訓詁等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這主要是由于這類典籍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積極進步。
二、中國典籍漢譯英的作用和意義
(一)典籍翻譯有助于加快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適應全球化的發展
21世紀作為人類文明的新紀元,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融合時代。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要展現中華民族的獨特個性。展現個性離不開語言-漢語的助力。在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時,我們也有責任將自己的民族文化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典籍翻譯則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途徑。
(二)典籍翻譯有助于西方國家了解中國和中國傳統作品
回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歷程,大多數情況下西方文化處于主動輸出地位,中國文化都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我們用仰視的姿態吸收了大量西方典籍,然而中國典籍的向外輸出之路卻比較艱難。這使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陷入失衡的窘境。不同民族的互相尊重、彼此理解是互相交流的前提與基礎。我們在吸收西方文化、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提倡“送出主義”,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將中國典籍翻譯為其他國家的語言,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意義重大。
(三)典籍翻譯有助于推動翻譯事業的發展
自改革開放起,我國的翻譯事業獲得了長遠發展,但是發展一度陷入失衡境地,并且出現了翻譯人才素質不高、翻譯人才數量缺乏等問題,這直接遲滯了中國典籍翻譯的發展歷程。目前,政府加大了典籍翻譯的支持力度,不僅投入大量資金、更提供優秀待遇吸引各類人才加入翻譯隊伍,以形成高質量翻譯隊伍。所有這些都致力于促進翻譯行業的穩步提升。
三、國內外中國典籍翻譯現狀
(一)國內中國典籍翻譯現狀
中國文化典籍的英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限,形成了鮮明的兩級走向,1949年以前,身居海外的華人將中國文化典籍進行英譯;1949年以后,中國大陸翻譯家將中國文化典籍進行英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一些文化名士由于時局變化前往香港,在香江從事著綿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這些名士大多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長大,秉持新儒家理念,注重心性義理。力圖恢復儒家的傳統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陳榮捷和劉殿爵是其中的佼佼者。陳榮捷以美國大學為陣地,在其間講述中華文化,宋明理學是其主要研究方向,佛學也多有涉獵。他將了《近思錄》《傳習錄》《北溪字義》等進行了翻譯。陳榮捷之所以在美國大加推薦宋明理學,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哲學的縮影,最具思辨特質,劉殿爵的學術陣地主要有兩處:英國與香港。他將儒家經典《孟子》和《論語》以及道家經典《道德經》等進行了英譯,劉殿爵的翻譯風格精悍、言簡義豐。深受讀者歡迎,因此其翻譯作品銷售量巨大,劉殿爵為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與國外的交流日益頻繁、思想解放的步伐越來越大。從國外源源不斷地引入眾多書籍。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文化典籍的英語翻譯之路才逐漸有起色,且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諸子百家的名作《老子》《莊子》《論語》等英譯本不斷涌現出來,關于詩歌的英語翻譯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其中以許淵沖韻譯為主要代表。但是由于理論性過于濃重,其作品并未引起重大反響。王宏印的翻譯致力于維持詩歌內在的氣質,且努力突破前人的藩籬。總之,這批翻譯者不但注重原作意韻的精準傳達,而且始終關注讀者的接受。這些翻譯文本在國內引起了較大反向,在國外未能掀起重大波瀾,這種情況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逐漸改善。
(二)國外中國典籍翻譯現狀
20世紀是工業文明不斷發展、持續前進的時代,所謂利弊相生,社會內部潛藏的矛盾越加突顯出來,社會變革使人們的思想從舊有的藩籬中解放出來,使人們陷入了對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之中,涌現出各類理論學派與各種文化潮流。如英國出現了“布盧姆斯伯里文化圈”,美國出現了“意象主義運動”。在這類文化潮流的影響下,各類中國文化英譯作品不斷涌現出來,如1816年,阿瑟.韋利推出了Chinese Poems,作品一經問世,便吸引了無數讀者的追捧,韋利乘勝追擊,于1818年推出了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這兩部作品使韋利的翻譯地位得以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迎來了難得的“和平與發展”時期,尤其是歐美等國家,更是進入了經濟飛速提升的階段,人民安居樂業、思想動態活躍。基于此,各類學派相繼涌現、各種思想潮流不斷形成,為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根基。總體而言,該階段,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的重要表現在于研究與翻譯齊頭并進。英國的格瑞漢、霍克斯,美國的安樂哲、宇文所安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對中國文化典籍進行了詳細探究,并把研究結果融入翻譯之中,使研究與翻譯互相補充。
英國漢學家格瑞漢敢為天下先,首開這一先河。他將翻譯對象聚焦在宋代大儒程頤、程顥兩兄弟身上,并推出了《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他指出:新儒學不僅加入了佛家思想、而且融入了道家思想。學術氛圍非常濃郁。是學術研究的重要陣地。然而傳教士對這種情況卻不以為然,因為其中沒有出現上帝的影子。格瑞漢的研究方法是:首先分析新儒學的基本理念,其次對其展開系統剖析,最后推出自己的思想觀念。他的成就之高,至今無人企及。
此處需要提出的是,將典籍的翻譯者劃分為中國人與外國人,僅僅是出于敘述層面的便利,并非學術劃分。兩者相互比較,能夠發現:中國翻譯者思索的主要出出發點在于向外輸出自己的文化;外國翻譯者則更鐘情于學術探究。兩者在翻譯上的側重點明顯有較大差異。如果兩者能夠有效結合起來,最終呈現的效果可能更為出色。而這離不開中外翻譯者的互相交流與合作。
四、典籍翻譯原則和方法
(一)原則
1.應遵循兩種語言習慣和特點
任何兩種語言都有一定的差異性,這對于典籍翻譯來說,頗具影響。漢語、英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系統,前者是一種話題顯性語言,主動結構占主導,多使用短句子;后者是一種主語顯性語言,被動結構占主導,多使用長句子;在將中國典籍翻譯為英語時,必須關注兩類語言的差異,尊重語言的特點,否則翻譯內容可能會出現偏差。
2.遵循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
不同的文化背景包含不同的社會意識。因此可能會發生同一句話,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之下,理解的意思完全相反或者存在差異。因此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需要了解所要翻譯文本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只有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地將翻譯的文本表達出真實的意思。
(二)方法
典籍翻譯作為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多種翻譯技巧。有效利用這些技巧,能夠使譯文更為精確。一般來說,典籍翻譯囊括三個流程:第一,熟識原文的意思與內涵;第二,將原文翻譯為英語;第三,對譯文展開修改,力求完善。在修改中,有必要采取對比翻譯方法。比較普遍的翻譯方法如下所示:
1.把漢語的動態語言轉化成英文的靜態語言
前文已經指出,英語與漢語兩種差別比較大的語言系統。在英語中,應用頻率較高的是名詞以及名詞詞組。在漢語中,應用頻率較高的是動詞,而且連用比較常見。質言之,英語是靜態型語言,漢語是動態型語言。因此,在漢譯英中,有必要將動態語言轉變為靜態語言。
2.把漢語中的主動語態轉化成英文中的被動語態
在英語中,凡是強調結果,必定離不開被動語態的使用。如果無法確定誰是動作的發出者,往往會應用被動語態。被動語態也同樣存在于漢語之中,只是應用率不高。這主要是受到了“漢式思維”的影響。當面對主語不明確的情況時,漢語中會對主語進行省略。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能明確動作的發出者,語言把句子轉變為被動語態。
五、結語
20世紀后半期,科學技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發展態勢異常迅猛。這也使中國典籍翻譯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翻譯成果推出周期短、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聯網的應用,使中國文化典籍遇到難得之機遇,能讓我們輕而易舉地尋找到百年前的翻譯版本,為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便捷。除此之外,網絡詞典、電子刊物的涌現,也讓翻譯呈現出嶄新面貌。總之,思想與技術的進步讓中國文化典籍翻譯遇到百年未有之格局,可以預見:中國文化典籍翻譯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張江.中國典籍翻譯漢譯英現狀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0):180-181.
[2]陳莉.近年《儒林外史》英譯研究回眸[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4):36-37.
第一作者簡介:王向陽(1980-),男,漢,河南商丘人,講師,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漢對比與翻譯。
通訊作者簡介:左傳果(1979-),女,漢,河南開封人,講師,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漢對比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