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輝
摘要:數形結合是小學課堂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這對數學教學是很重要的,對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數形結合是數學教學中的基本思想,可以使用簡單、直觀的圖像結合復雜的數量關系,成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式之一, 通過數與形的轉化來解決數學思想。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引進數形結合的思想,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的欲望,便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形結合;問題解決;教學分析
一、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提高解決數與代數問題能力
有心理學提出,兒童接受具體性圖表中的信息相比抽象的文字信息要簡單的多,數形結合思包含了抽象、具體、邏輯與運算等,有著互補的意思,可以把占用較大思維空間的抽象知識轉變為小思維空間的感覺,有效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這樣的問題:學校食堂買了200斤的蘿卜,吃了4/5,一共吃了多少斤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使用木棍來代表數量,區分食用量與剩余量的關系;教師經過使用道具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使用證書除法來計算200÷5×4=160斤。再如,人教版數學教材中還有這樣一個問題:看1和3、-1和+2以及-2和-4的大小關系?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制作數軸,進而標上相對應的數字,表示數軸上不同的數,左邊至右邊數值變大的方式,這樣便于學生對數字的比較;開可以進行內容的拓展,根據數值的大小排序,學生通過數軸就可以快速解答,避免由于其他的因素產生漏項和錯項的情況。
二、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提高解決圖形與幾何問題能力
教師要給學生講解與“長方形周長”相關的內容時,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著手,利用其身邊的事物,加深對周長概念與計算原理的認知,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周長問題的能力。例如:長方形周長的學習,提出與之相關的題目繼而檢查學生是不是清楚周長的內涵“打算使用籬笆來圈一個長方形的場地,長為6米、寬是4米,一共需要多少籬笆?”以這樣不結合圖形的方式來計算長方形周長,使用相關的公式來計算籬笆圍法的長度,只不過發現最后的結果并不嚴謹;由于學生在了解題目之后,畫出了相關的圖形,通過長靠強或寬靠墻的方式計算所需要的長度,這樣就是一長兩寬或是兩長一寬。
三、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提高解決統計與概率問題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有著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某種現象的描述來提出自己直觀的看法,基本不會采用搜集數據的方式來描述相關的事物。教師在講述統計與概率的板塊的教學時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為只有清楚了學生的基礎活動才能建設相關的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數形結合思想在進行分類統計的時候,制作簡單的統計表,結合相關的要求制作條形或扇形統計圖,在制圖時要注重精準性,避免出現誤差與失誤;加深學生對不同統計圖的理解與使用情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制作合適的數據統計圖,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要清楚不同數據樣本的差異性,要選擇條形統計圖;而要表達數據的變化情況就要選擇折線統計圖;想要清楚數據占據的比例可以選擇扇形統計圖。以上的表達方式都可以呈現清晰的數量關系,體現統計的具體習慣,保證學生對數據統計的印象,進而明確嚴格的統計圖制作要求。
四、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提高解決文字題和應用題問題能力
數形結合思想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以代數來分析數量關系的探討,便于直觀的了解圖形的性質,轉化數量關系為圖形性質的問題,以幾何圖形的方式來展示數量關系,保證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融合到一起。教師的任務不單單是傳授基礎的數學知識,更是設計教學課程的主導人,需要把有用的教學資源運用起來,保證在數學課堂中使用數形結合的方式,把其中包含的較為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單化處理,進而精準描述出數學文字與應用題間存在的數量關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的數學意識,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例如: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學校的主教學樓每一層放置了月鮮花盆栽,總共有20盆,其中有8盆月季,剩余的則是蘭花,問蘭花有多少盆?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直接說明了花盆的總數與蘭花的數量,可學生還是不太清楚,可能是因為學生在平時沒有細看這些盆栽,不清楚蘭花與月季是什么樣子,也不了解這些花卉的名字,就表現的一頭霧水。這時候教師可以使用數形結合思想,便于快速解決這道題目,教師要把所學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可以把學生不了解的花卉轉變為平日中比較常見的水果,像蘋果、香蕉等,再借助多媒體來給學生展現月季與蘭花的圖片,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線段圖繪畫時清楚上面的線條代表的數字,保證數字與線段圖的對應,需要謹慎不然很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的誤解。
參考文獻
[1]劉曉宇. 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四年級的滲透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2]胡穎. 數形結合在小學第二學段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江蘇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