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慧琴
【摘要】為實現立德樹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不夠的,還需要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那么,這就需要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滲透。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生;英語教育;核心素養
一、情感教育對小學生和英語課堂的意義
1.情感教育促進小學生的情感發展和人格成長
情感,是人們以直接體驗的形式表現對周圍事情的一種態度,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內驅力。小學生情感發展有一定的特點,如,小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弱變強,內容也不斷深刻和豐富,并且其情感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體事物、具體情景的支配。小學階段是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情感教育有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其心智的成熟,鼓勵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2.情感教育使得英語課堂更加鮮活和高效
英語課如果僅僅只是機械學習課本中的單詞、句型和課文,而忽略教材內容背后的情感態度,這樣的課堂是沒有靈魂的。教師需要利用課文的文本情景,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讓學生通過文本與自我、文本與文本、文本與世界等多維度的聯結。反過來,小學生的情感融入,讓英語課堂更加鮮活生動,幫助英語教學有序開展,能讓學習更有效。
3.情感教育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
在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得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英語課堂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隨著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更加強調在英語教學中情感的融入,使得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學習到的情感在生活中應用轉化,讓他們能夠積極充分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去理解世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并獲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長,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情感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由于多年來考試的客觀要求,教師和學生會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對教材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上。于是,課堂中會存在大量的機械操練,如,朗讀單詞和課文、知識點的鞏固和過關、各類題型的反復訓練等。課堂上,機械操練占據了大量的時間,而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培養。
2.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缺失
教師的觀念處于陳舊狀態,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有的教師開始關注新的教學模式,但還停留在改變教學方式上,并沒有關注學生認知特點、學習規律、學科特點和本質、教學規律等重要方面的學習,對英語學科素養的學習和落實缺乏認知和實戰經驗。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策略
1.打造教師個人魅力,用言行舉止溫暖人
“親其師,信其言;親其師,信其道。”出自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學記》。指的是: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尤其在小學階段,教師在學生們心中有著特別神圣的地位。
首先,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形象是我們的第一張名片,儀表美的教師能讓人賞心悅目,體現了教師擁有蓬勃的朝氣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向學生傳遞著一種熱愛生活的氣息。教師還要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溫暖的話語如沐春風,言行舉止美的教師擁有一種磁場,能強烈地吸引和感染學生。
其次,教師要展現道德魅力。平時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因學生的外貌、學習、資質、性格、家境等來劃分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同時,也要認識到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不宜用居高臨下和恐嚇的方式來管理學生。教師要創設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那些與學生心靈相通的教師才有可能喚醒學生的心靈,引發他的學習。
最后,教師還要不斷提升學識修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之所以崇拜教師,除了尊敬教師的高尚人格外,還在于他們能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從學校畢業之后,并不意味著就結束了學習,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學科知識,用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去引領學生。
2.提升課堂教學策略,用科學方法促進人
在英語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不可避免有一定的重復性訓練,但是光有重復性訓練會讓學生變得遲鈍,最后失去了學習的愿望。此外,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備一節、講一節,講哪節、備哪節,備課時隨意性大,缺少整體思考,沒有很好地體現課文中隱藏的情感,難以真正實現學科的育人功能。
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指圍繞特定主題,對教材等教學資源進行深入的分析、整合、重組后,結合學生的主體需求,搭建起的由一個單元大主題統領,各語篇次主題互相關聯、邏輯清晰的完整教學單元。單元整體式的深度學習,不僅要實現當前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還要提升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培養一個鮮活的人。
以人教版5B Unit2為例,該單元主題為My week(我的一周),經過單元整合,單元大觀念是對“如何度過我的一周”,根據課文知識,又把大觀念分為兩個子話題,分別是School Schedule(學習日程)和My weekend life(我的周末生活)。通過整合,School Schedule(學習日程)話題中,完成第14、15、21頁的教學活動,這三頁內容均與學習日程相關;在My weekend life(我的周末生活)話題中,完成第17至19頁的教學活動,探討學生們的周末生活。在話題和情景的統領下完成教學活動,同時,挖掘課文中隱藏的情感態度,引導學生提前為學習做好準備、明晰課程表內容、準備好學習用品、熱愛學科;引導學生關注周末生活,通過師生之間互動分享,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一個文明健康的小學生。
該教學策略的提升,是以單元為站位,看到的目標才是學科育人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也契合2017版本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所描述的:“英語課程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并為此整合學習內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因此,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以此提升教學策略,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3.優化學習評價方式,用多元評價激勵人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單一的評價方式有諸多不足,限制了小學生情感的發展。
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從單一的教師評價優化為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也是各類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合作者,英語學習中,教師應建立多維度的評價氛圍,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幫助學生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以及師長評價中增強彼此的連結,促進小學生不斷反思,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和發展,健全人格。
采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避免用終結性評價去評斷一個學生的學習,終結性評價會讓學優生容易忽略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策略,讓學困生慢慢失去學習的動力。英語是一門語言,它包含聽說讀寫多個方面,在不斷地輸入和輸出中獲得提升。教師多使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所學知識進行學習活動的情況、學生的進步情況、聽說讀寫等進行反饋,讓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去關注各自的優缺點。小學英語形成性評價的措施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走向優化,甚至指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育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在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那里,筆者找到了精彩且富有詩意的回答。他說:“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最好的教育,從來都是一種潛移默化而深遠持久的影響。作為一名英語學科教師,一名語言學習的傳遞者,更應看到這份使命,不僅教會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還要給予他們正確的情感,幫助他們走得更遠、更好。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林崇德等.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6):3-8.
[2]田慧生,劉月霞,郭華等.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