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任宏
【摘要】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開展綜合化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體系改革的核心導向。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其個性化發展特點的影響,正值其行為思維意識養成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教育不僅源自于學校同時還源自于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模式主要是提倡學校與家庭之間通過有效溝通與默契配合,共同努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幫助初中學生能夠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階段,為其未來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石。“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家庭和學習開拓了全新的溝通渠道,本文主要從家校共育的角度出發,簡要闡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重點對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有效應用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家校共育;有效應用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國大眾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轉變,同時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開辟了新的革新方向。學生接受知識的范圍與渠道亦是越發廣泛。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方式已發生巨大的轉變,為家校共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便利條件,積極構建信息化家校共同平臺,通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促使雙方能夠更加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在校的學習、生活、情緒等多方面的情況,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制訂相應的家校共育方案,通過家校合作引導學生逐漸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石。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家校共育的根本在于家校雙方的教育目標相同,其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學生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借助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朝向同一目標共同努力,不僅能夠有效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同時,通過家校共育,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并以此對教學形式進行針對性調整,并通過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互相配合,能夠有效提升學校的教學質效,進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保障,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幫助初中學生平穩地度過青春期階段,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作好鋪墊。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其個性化發展特點的影響,正是其行為習慣、思想意識養成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作為培養學生行為意識養成主要渠道,學生在學校中,必須要按照《中小學生守則》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相關要求嚴格約束自己。然而,良好的行為意識與思維習慣并非一朝一夕之間能夠養成,不僅需要學生長時間堅持,同時還需要教師和家長正確的引導。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的主要生活、學習場所,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通過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監督、糾正,更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意識與習慣性思維的養成,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人修養與優秀的社會品質。
(三)有利于促進家校之間信息交流
想要切實保障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雙方的密切配合。學校通過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能夠有效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表現與生活態度,并結合其在學校的情況,與家長共同探討,采取針對性引導措施,進而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建立和諧的共育關系,能夠有效促進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提升家長與教師之間信息溝通的時效性、準確性,進而充分發揮家校共育在學生學習成長中的積極作用。
(四)有利于優化學校教育環境
學校雖然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但是任何事物并無法做到十全十美,都要隨著不斷的改革、優化來不斷完善。學校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亦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中對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進行不斷革新。家長和社會的建議與監督同樣是推進學校教育體系優化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借助網絡技術建立線上家校信息交互平臺,廣開言路,積極汲取來自家長提出建議,對現有的教育體系進行不斷的優化,積極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體系,進而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互聯網+”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應用路徑
(一)開通線上教育,充分發揮家長的督促作用
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為學生開通線上教育平臺,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移動終端,在線上教育平臺中開展自主知識學習。同時,教師借助線上教育平臺為學生設置一些知識闖關游戲活動,讓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溝通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同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效。與此同時,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其自我約束意識還未完全形成,自主開展知識探索能力相對有限。通過家長共同參與線上學習,不僅能夠有效開發學生開展自主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未來開展知識深度學習奠定基石。
例如,音樂課程作為初中階段的藝術類課程,由于其不參與任何考核項目,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與學生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而將學習重心主要放在文化課程的學習。在此背景下,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線上教育平臺,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線上教學活動,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線上互動小游戲,如,《猜歌名》等。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相應的游戲,讓家長在參與互動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音樂課程在學生成長中的積極作用,進而能夠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當中,在提升學生音樂學習質效的同時,能夠充分發揮音樂在學生成長中的積極作用,為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培養良好的藝術修養。另一方面,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完成學習,能夠有效拉近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培養良好的感情基礎。
(二)建立學校網站,拓展家校之間的溝通渠道
想要切實發揮家校共育在學生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學校應當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學校網絡家園,一方面可以通過學校建立的網絡家園對校園文化、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所組織的相關活動等進行全面的宣傳,學生家長不僅能夠通過學校網站了解學校與學生的近況,同時,可以通過學校網站反饋模塊為學校提出相應的建議,而作為學校應當提高對家長反饋意見進行整合,并能夠認真聽取來自家長的教育建議,對現有的教育形式進行不斷的革新。與此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正步入青春期階段,心思敏感且自我意識強烈,逆反心理越來越明顯,學校通過學校網站可以定期為學生家長推送一些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小技巧,提升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進而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積極作用,為學生營造更為優質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與家長一起開展相應的文藝活動。在活動開展之前,學校通過學校網站發布相關的活動信息,并開通專用的意見收集渠道,積極向廣大家長群體征集活動意見。同時,學校、教師應當積極動員學生為活動進行獻計獻策,積極參與到文藝表演活動當中,并且通過網站的呼吁,讓家長也能夠一起參與到文藝表演當中,如與學生一起表演節目。由學校音樂教師對活動節目進行彩排策劃,然后,由家長與全校師生一同參與文藝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能夠有效加強家、校、生三方的有效溝通。另一方面,家長還可以根據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學校網站論壇板塊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如,學生的偏科問題、早戀問題等,通過交流與教師之間共同商議相應的教育對策,并能夠各司其職,明確各自的教育目標開展針對性教育,進而充分發揮家校共育在學生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能夠平穩度過青春期階段,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構建交流平臺,加強家校之間的生活交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微信、QQ、釘釘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大眾廣泛采用的線上交流方式。想要切實實現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教師應當借助網絡社交軟件建立相應的班級群,通過班級群促進學生家長互相之間以及和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并通過班級群將學生的在校學習內容、學習情況與家長進行分享。家長結合今天的學習重點,引導督促學習開展針對性復習,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效,同時能夠有效保障家校溝通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群,為學生布置一些由家長共同參與的實踐小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化素質水平。另一方面,借助班級群可以有效拉近學生家長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讓其在互相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方式,拉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在和諧、積極的氛圍下學習、生活,為其未來的良性發展作好鋪墊。
例如,教師借助微信等常用社交軟件組織學生家長建立相應的班級交流群,通過交流群將今天所學習的重點推送至群眾,讓家長能夠了解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讓家長能夠根據相應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課后復習以及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了解,并通過交流平臺向教師進行及時反饋學生的在家學習狀態,同時,將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及時與相關的教師進行溝通,由教師為其進行針對性輔導,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鏈,讓學生能夠每天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深度學習,不留死角全面掌握,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效。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交流群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活動,如,參與勞動、做家務、參與公益活動,等等,并由家長將其參與活動的過程剪輯成視頻上傳至群眾,對其進行分享。這不僅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同時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通過這樣的家校溝通方式,不僅能夠有績效提升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有效學習,同時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綜合化素質的有效培養,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帶給社會大眾便利的同時,也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家校工作作為當前所提倡的現代化教育模式之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運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構建多渠道家校溝通平臺,加強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充分發揮家校共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人修養與優秀的社會品質,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石。
參考文獻:
[1]韓鳳芝,趙金枝.“互聯網+”視域下家校共育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9(16):1.
[2]許芳.乘“互聯網+”之風,揚家校合作之“帆”——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家校結合教育方式[J].學苑教育,2020(19):1.
[3]倪印堂.“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家校合作問題探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2.
[4]蔣夢雪.淺談家長課程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以樂教班家長課程為例[J].求知導刊,2019(36):83-84.
[5]陳利燈,陳仁德.讓每一朵花都盡情綻放——尤溪縣第七中學“家校合作共育”敘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1).
[6]田瀾,龔書靜.“積極參與”:家校結合新樣態——以西方教育中的家長參與轉向為鑒[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5-18.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