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知識原理的認識,形成更深刻的學習印象,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優化教學設計,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4-0019-03
作者簡介:陸一寧(1989.4—),女,江蘇省鹽城市新河初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合理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進行知識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更深刻的學習印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知識點,結合課程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過程[1]。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融入活動中,讓學生關注和思考各種生活現象,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優化教學活動設計,能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注入更多活力,使學生更快地吸收知識,提升教學質量。
一、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
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出發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大量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習主題[2]。這些內容能夠向學生傳遞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問題,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從教學主題出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設計一些開放化的討論活動,讓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根據自己的生活感悟分析、解讀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樣的活動方式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后,學生的視野會更加開闊,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問題背后的知識[3]。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理解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教學“少年有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運用你的經驗”中的兩個問題:“自己的夢想是怎樣的?”“如果夢想不能實現,夢想還有意義嗎?”根據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能夠初步表達自己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要求每名學生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并進行獨立思考。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深入理解了本課的學習主題。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自然地引出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各種學生樂于參與的學習活動,從而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鍛煉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深刻的學習感悟,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4]。
二、結合熱點時事設計教學活動
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并以正確的方式融入社會生活,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一項重要目標[5]。教師應在教學中適當引入和教學主題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讓學生結合這些真實的事件,更直觀地理解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結合熱點時事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選擇的熱點時事要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最好是學生普遍了解與關注的事件;第二,選擇的案例要有代表性,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為理論知識的解析奠定基礎。符合上述原則的熱點時事才有助于知識講解,并能在分析事件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跨學科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現代社會各行各業工作者應承擔的責任。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他們熟知的醫生、護士、警察、消防干警等職業,讓學生了解這些職業的具體職責,讓學生認識到每種職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加深學生的認知。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時事熱點,如2021年7月鄭州遭遇特大暴雨,大量消防干事奔赴前線,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通過分析這件事,學生以更直觀的方式對這節課的知識建立了認知,其社會責任意識得到了有效培養,從而實現了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三、根據真實情境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真實情境設計教學活動,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進行充分思考,選擇學生熟悉的內容,并為其預留一定的討論空間[6]。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結合情境分析問題,從而提出有價值的觀點,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法不可違”一課時,教師可以以2021年7月鄭州遭遇特大暴雨為例創設情境。教師可以引用這一事件導入新課,先為學生講解法律的莊嚴,讓學生明確“法不可違”的理念。接著,教師引出案例:災難發生時,一些人在網絡上散布謠言,宣傳不實信息,營造恐慌氛圍,讓學生談一談這種行為是否可取。學生很快就能做出判斷,認識到這種行為必須杜絕。有了前面的教學鋪墊,教師再為學生講解違法行為的含義和分類,告訴學生散布謠言屬于違法行為,讓學生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在這一有代表性的情境中,學生快速進入學習主題。在教學情境的輔助下,理論知識教學有了良好的依托。在課堂上,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提高知識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四、設計實踐探究類教學活動
針對一些學習主題,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探究類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自身跨學科學習能力[7]。實踐探究活動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為學生設計具體的活動主題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實踐任務。如果活動涉及較多背景知識,小組成員需要廣泛查閱資料,收集整理相關信息。有些活動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相關的走訪調研,以獲取更真實的信息,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探究類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活動方式能夠讓學生直接了解一些社會現象,發現社會中的真實問題。在活動中,學生能夠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提高探究能力,加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成長。
在教學“我與社會”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社會生活出發,開展一些有價值的社會調研。教師可以為學生選定具體的實踐課題,如“對上海市實行垃圾分類的看法”,隨后,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收集資料,了解各類背景知識,據此總結自己的觀點,形成相應的結論。在小組展示環節,學生可以演講的形式進行,也可以采用PPT的形式。在學生展示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使其認識到垃圾分類的作用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結合學生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對當前垃圾分類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實踐探究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價值。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形成更多認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遵循這個教育方向,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教學“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條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本地一家企業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一些調查藍本,讓學生有明確的調查方向。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該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引導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產、銷售情況,以及一些個體、私營經濟的生產、經營等方面的情況。將這些基本情況調查清楚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比其與國有、集體經濟的差異。大部分學生對相關知識缺乏了解,這樣真實的社會調查能夠讓學生形成直觀的學習印象。最后,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調查情況,撰寫一份調查報告,歸納匯總企業的各方面信息。這樣的實踐探究活動能夠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活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五、設計交流辯論類教學活動
當教學內容是學生普遍關注的話題時,學生便會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多自己的見解,同時容易出現觀念上的分歧,這是十分正常的。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學生觀念上的分歧,從教學主題出發,設計具有討論價值的交流辯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正反方,明確自身的立場,然后進行辯論。這樣的活動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要想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應增強論點的說服力,在前期做大量準備,包括收集、整理各類信息和準備演講稿等。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隨著辯論活動的展開,學生會對問題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從而掌握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會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加深學生對學習主題的理解,深刻掌握相關知識。
比如,在教學“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辯論“互聯網的應用是否真正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溝通”?,F在的學生基本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對這一話題,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有著不同的觀點。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收集各類資料,表達自身觀點,提高獨立學習能力。一開始,學生之間的意見分歧十分明顯,大家的爭論也十分熱烈。隨著辯論的深入,學生之間的觀點逐漸融合,大家開始認識到應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問題。在辯論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逐漸延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設計課外實踐學習活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除了進行課內知識教學,還應設計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在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建立聯系,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體現。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出發,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為了取得更理想的活動效果,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為學生布置明確的活動任務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為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讓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分工合作,從而共同完成任務。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之間相互監督,遇到問題后相互幫助,提出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案,從而提高活動效果。教師合理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出發,更全面地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科學習能力。
以“根本政治制度”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給學生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知識點時,教師首先要從理論層面為學生細致解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學生形成初步認知。對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如果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將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可以設置活動環節,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讓學生到自己生活的社區對人大代表進行現場采訪,到居委會、村委會調研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并提出自己的方案。當學生走進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和人大代表溝通后,就能理解人大代表發揮的作用,從而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這樣的活動能夠在鍛煉、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政治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能為社會建設出謀劃策,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和調研情況,向村委會或居委會提出自己的建議。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有了這種真實的活動經歷后,學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這才是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應達到的效果。
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用性。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外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探究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鍛煉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參與民主生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以“關注校園周邊環境”為主題的課外調查活動,使學生行使民主監督權。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重點調查,了解周邊環境是否被污染破壞,如果有,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學生寫出一份調查報告,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充分行使自身的監督權。不同的學習小組選擇了不同的調查方向,有的小組結合學校周邊的燒烤攤進行調查。這些燒烤攤造成了一定的空氣污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跟蹤記錄,還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如讓攤主安裝處理油煙的設施等。當學生真正參與社會生活,并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能調動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這樣的課外延伸活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一方面能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升華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馥.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探究與分享的設計及作用[J].考試周刊,2020(02):119-120.
[2]黃建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J].知識窗(教師版),2021(06):82.
[3]鄭秀梅.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對策[J].新課程,2021(25):165.
[4]李慧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新課程,2021(25):210.
[5]徐漢.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初探[J].新課程,2021(25):96.
[6]黃鵬.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2):123-125.
[7]劉啟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0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