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階段,小學生在該階段養成的所有行為都會對他們將來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小學班主任要重視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其將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鑒于此,文章先分析了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校行為習慣現狀,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策略,以期為其他小學班主任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3-0085-03
作者簡介:黃紅曼(1971.9—),廣東廣州人,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雅荷塘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班主任工作。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重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養成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由此可見,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作為小學生在校生活與學習的管理者,要加強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他們將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校行為習慣現狀
(一)學習習慣
筆者依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筆者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了觀察,結論如下。
1.課前準備習慣
該習慣主要包括學習用品準備和上課坐姿。在學習用品準備上,有35%的學生可以在上課鈴響之前將本節課所需的教材、紙筆等準備好,放在課桌上;剩余65%的學生中,有的什么都沒有擺放,有的擺放著上節課的教材,有的是在教師走進教室后才拿出本節課教材。小學低年級學生比較貪玩,在上課鈴響后,只有27%的學生會乖乖回到座位上坐好,剩下73%的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才會回到座位,但這部分學生在回到座位后會不停地做小動作、左顧右盼[1]。
2.傾聽習慣
在課堂上,只有14%的學生會認真聽講并仔細思考、回答問題。剩下的86%的學生都存在不良表現,如接話茬兒、走神、玩文具等,只是程度各不相同。
3.書寫習慣
通過觀察學生的作業本、練習冊,筆者發現按照要求規范書寫的學生大概只有15%,剩下學生的書寫都較為潦草。
4.作業習慣
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都能按時上交作業,在校完成課后作業的學生占26%;在校完成一半,在家完成一半的學生占30%;在家完成課后作業的學生占44%。可見,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二)禮儀習慣
所謂禮儀,就是指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則與交往規范。禮儀習慣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一是尊重老師,見面主動問好,聽從教師的教導。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大部分小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只有33%的學生每天會堅持向教師問好,其中有10%的學生見到每一位教師都會問好,包括不認識的教師;而剩下67%的學生則會選擇性地向教師問好。
二是學生相處和諧,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存在喜歡戲弄、譏笑他人的不良習慣。
三是禮貌待人,文明用語,不隨意辱罵他人,不打架,不隨意打擾其他同學學習、休息。研究結果顯示,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在這方面都沒有六百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們遇到問題后會著急解決問題,并不會考慮到其他同學是否在休息或者學習。
四是誠實守信,知錯就改,借用他人東西及時歸還。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好,他們在借用其他同學東西的時候,會和同學提前說好,在使用對方的物品時也小心翼翼,不會隨意弄壞。
五是課間活動有序。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在進行課間活動時,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吵,但是很快會和解,成為好朋友。總之,學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與其他同學和諧、友好相處。
(三)勞動習慣
在勞動習慣方面,低年級小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經常忘記帶物品,如作業本、學習用具、水杯等,而家長在給學生送東西時還將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長此以往,小學生的自理能力會越來越差,依賴心也會越來越重。二是不會做值日。在教師安排學生做值日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到學校代替學生做值日,雖然這樣可以快速完成值日任務,但是對學生值日習慣的培養并無益處,這剝奪了學生勞動鍛煉的機會,使學生無法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學生的責任心也越來越差[2]。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成因分析
(一)學校方面
1.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缺乏漸進性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需要班主任進行長期引導。但是現階段,很多小學班主任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時候用“一把尺子”度量,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做到、做好相關要求,沒有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水平、消化能力以及信息接受能力,這樣最終會導致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胡亂學習各種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效果并不理想。
2.班主任沒有制訂學生行為習慣培養計劃
為了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可以開展各種活動,如詩歌朗讀、師生書畫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并根據計劃實施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家庭方面
1.家長教育意識薄弱
家長的教育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其文化程度低、教育方式單一等方面。小學階段是學生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除了班主任的培養,家長的培養也極為重要。但目前很多家長受文化水平較低的影響,他們所選擇的教育方法不夠合理,教育理念也是“大錯不犯,小錯無礙”,忽視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道理。
在校期間,學校、班主任以及其他教師會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但是學生放學回到家以后,會受到家長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如玩電腦、通宵玩手機、隨意丟東西、說臟話等,導致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死灰復燃”。
班主任對學生盡心盡力的教導比不上家長的言傳身教,在這種相沖突的教育中,小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惑,不知道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自己應該怎么做。一些缺少經驗的學生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樣會逐漸養成“我行我素”的不良習慣。
2.家長的責任意識不強
家長責任意識不強的主要表現是家長對學生的陪伴與監督不到位。有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外打工,學生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生活,祖輩比較溺愛孩子,再加上祖輩的精力與學識不夠,除了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其他的已經力不從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是無從說起。學生也抓住祖輩的這一心理,進而養成各種不良行為習慣。筆者在與本班學生交談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學生習慣長時間玩手機、電腦,家長對此置之不理,進而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生活習慣。
(三)自身方面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的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再加上意志力薄弱、思考能力不強,導致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和認識僅停留在表面。還有部分學生擁有豐富的情感,但是難以自我控制,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認真聽講、做事粗心大意,這些都會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小學班主任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制訂班規班紀督促學生
小學低年級學生缺乏規則意識,如果班主任沒有將規則明確告知學生并列舉出來,那么部分學生就會出現迷茫現象。為此,班主任必須加強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規則教育,引導、督促他們遵守規定,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規則意識[3]。在班級管理中,班規十分重要,其可以幫助班主任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因此,班主任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制訂班規班紀,約束學生,督促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將幫父母做家務、打掃班級衛生等納入班規中,將班規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增強班規的可實施性。
(二)布置教室環境,進行無形教育
常言道:墻為人說話,物為人傳情。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環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而言,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在后黑板角放置一個圖書柜,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放進去,并在柜子上張貼名言警句: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二是在教室門上張貼提示語,前門張貼:先出后進,文明出行;后門張貼:輕關門、輕走動。三是在教室的空白墻上設置一個良好行為明星榜,為表現良好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與競爭的平臺,讓其他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四是在后黑板上畫關于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板報。五是在講桌前張貼關于珍惜糧食的繪畫圖,讓學生養成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的良好習慣。六是在衛生工具擺放處張貼提示語:勤勞的小朋友,謝謝你把我放回原處;在垃圾桶上張貼提示語:我是一個大胃王,什么都可以消化。這些提示語時時刻刻出現在學生眼前,對他們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可以促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習慣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因此,小學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禮儀習慣的培養。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當前的小學生在禮儀方面還存在許多不好的習慣。基于此,小學班主任可以從與人相處、個人品質、公共禮儀這三個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培養。
首先,在與人相處方面,班主任要注意教育學生使用禮儀用語和做出正確的行為。例如,看到教師、同學時要主動問好;在得到他人的幫助時要主動說謝謝;在一起出行時要謙讓低年級學生;在與教師交流時要用敬稱“您”。
其次,在個人品質方面,班主任應要求學生做到尊重長輩、尊重教師、樂于助人、誠信考試等。除此以外,班主任還可以利用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個人品質,如繪本閱讀活動、主題班會活動等,在無形中完成德育,讓學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最后,在公共禮儀方面,學校要作出嚴格要求。第一,服飾方面:在校必須整齊穿戴校服和紅領巾,不可以佩戴任何裝飾品;女生頭發統一扎起來,男生則統一留寸頭。第二,課間活動:不在教室中追逐打鬧;上下樓梯靠右走;垃圾放在垃圾桶內;用完東西放回原處;愛護公物,不隨地吐痰。
(四)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低年級小學生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他們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模仿大人而來的,為此,班主任可以為小學生樹立一個學習榜樣,讓他們模仿榜樣的行為習慣,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講完課后,班主任將椅子擺放好,將講臺打掃干凈,學生在看到班主任的行為后,也會模仿,下課擺放好椅子,將桌面打掃干凈。久而久之,學生的這種良好行為習慣就會“定型”,伴隨他們一生。
(五)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曾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在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家校統一,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在家長會上,班主任可以幫助家長轉變“重智輕德”的思想,告訴他們“良好行為習慣是幸福人生的基礎”[4]。之后,班主任可以讓家長參與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活動,如班主任布置“整理書桌”的任務,家長則負責檢查,看學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同時,班主任還可以讓家長將學生整理好的書桌拍照發到朋友圈,讓其他家長監督與學習,讓學生相互比賽,爭做“最美書桌少年”[5]。這樣一來,家長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不再置身事外,而是參與其中,家長會與班主任通力合作,完成養成教育任務。
總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素質,還可以促進其將來的學習、成長與發展,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為此,小學班主任要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視程度,運用各種有效的策略進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班主任需要耐心教導,在教導過程中也要給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助力。
[參考文獻]
[1]秦芳.淺談班主任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A].2018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2]嚴錦燕.淺談小學班主任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人文之友,2019(5):135.
[3]陳英姿.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J].速讀(中旬刊),2017(8):6.
[4]丁玲.養好習慣 亮麗人生——班主任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初探[J].學周刊,2015(10):10.
[5]楊秀芝.班級精細管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5):150-151.